印花税并非流转税,不是货物流转而征收的税。是树立、领受具备法律效力的凭证的行为所征收的一种税。平时货物买卖过程中,有合同需要缴纳印花税,无合同则不是印花税应税范围。而纳税的计税依据,是凭证上(合同上)的记载数额,而不是实质发生额。(发票数额)
1、合同内金额能否去除增值税
1、合同未明确列出增值税金额,计算印花税时,不可以扣除增值税。
物品名 | 数目 | 单价(含税) | 总价(含税) | 交货日期 |
A货物 | 100 | 100 | 10000 | 2023/9/1 |
B货物 | 200 | 50 | 10000 | 2023/9/2 |
合同上只有购货金额,而没明确登记增值税税金额的。这样的情况下即便合同上明确说明价格为含税价格,依旧要以合同的全部金额计税,不可以减除增值税。
政策依据:《印花税法》第五条明确规定了应税合同和应税产权转移书据的计税依据,为合同及产权转移书据所列的金额,不包含列明的增值税税款。但假如未单独列明增值税,或仅约定了增值税税率的,需按应税合同和产权转移书据所载全额计算缴纳印花税。
2、合同中明确列明增值税,增值税不征收印花税
购销合同中,把货款与货款对应的增值税款项分别列出的。合同上货款部分为印花税的计税依据。增值税部分不缴纳印花税。
3、合同中只列明税率或合同为不含税价格的,印花税以合同金额作为计税依据
合同金额不含税与合同内只约定税率,而不写入合同金额这两种状况。在计算印花税时,与未列明增值税税务处置一致,无论金额是不是含增值税,都不可免除印花税。合同金额即印花税纳税依据,不区别是不是为含税价格。也就是说,合同约定税率的合同,不管合同上的金额是不是含税,都按不含税计算印花税。
4、案例
例1:2023年7月25日。甲与乙企业签订购买A货物的订购合同。合同约定货款100万,增值税13万。货物分三批出货,2023年9月底出货三分之一,23年底出货三分之一,24年5月份全部出货完成。货款、发票与货物出货日期同步。
印花税计算:100万×0.03%=300
账务处置:
1、签订合同时缴纳印花税
借:应缴税费-应交印花税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2、初次出货时(甲公司)
借:库存产品—A产品 333,433.33(100万÷3+300÷3)
应缴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43,333.3333
贷:银行存款 376,666.66
应缴税费-应交印花税 100
说明:根据会计准则,购入货物的税费需要计入存货本钱,所以购入货物时的“印花税”应当按交货比率分摊印花税本钱。不少会计为了便捷处置,常常把拿货印花税计入“税金与附加”,这是不对的分录。
2、印花税容易见到的纳税错误处置
1、按发票纳税而不是合同
购销产生的印花税是按合同计税。征税是什么原因也是由于订立合同。但实务中不少会计并非按合同计税,一些企业是在购销合同中的销售合同是根据每一个月对外开具的增值税发票的金额来计税,而采购合同是按当期实质抵扣的进项税发票的金额来计算缴纳印花税的。也有企业是根据每个账载的销售收入和库存产品入库金额来计算缴纳印花税的。甚至有的企业直接按年销售额×2,来计算印花税。
2、纳税时间错误
销售合同中,纳税义务时间是签订合同日,为纳税义务产生的日期。签订合同后,按次申报印花税的,应当立即申报;按季申报的应当本季度结束即申报纳税。而不是等到买卖真的达成时申报纳税。
3、纳税依据错误,致使纳税金额错误
不签订购销合同的不必缴纳印花税,签订合同而最后因为其他缘由取消合同,或部分取消合同的依旧要缴纳印花税。而在实务中,因为会计总把销售量、存货与印花税挂钩,致使计税基础出错,从而计算的印花税是不对的。例:甲乙企业,签订了年度购销合同,约定 甲公司购买乙公司B商品,1000件,总价款20万。6月份,已经出货500件。但因为市场变化,甲乙协商取消了后续的订货,双方实质成交额10万。这个时候的印花税计税基础不是实质成交额10万,而是合同上的20万。
更多推荐:
实务会员 会计培训 税收政策
印花税浅易申报操作引导,快来认识!
生产企业出口退(免)税申报有误怎么样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