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和孩子有多要好,我都从不指望亲子关系真的像朋友一样。爸爸妈妈就是爸爸妈妈,孩子就是孩子。”在教育界一片“要和孩子成为朋友”的呼声中,陈美龄的看法看上去有的另类。
1955年出生于香港的陈美龄,14岁就凭着一曲《CircleGame》红遍港台和东南亚;1985年,她初次来到内地,在北京首都体育馆的3场演唱会吸引了5.4万名观众。
1989年,她远赴美国斯坦福大学攻读教育学博士,并成为三个男生的妈妈。
2015年,继大儿子、二儿子后,三儿子也被斯坦福大学录取。日前,《50个教育法——我把3个儿子送入了斯坦福》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陈美龄第三成为公众话题人物。
愈加多的孩子有一个误解,觉得爸爸妈妈和自己是对等关系;也有愈加多的爸爸妈妈到了重点时刻,没办法好好管教孩子。这让陈美龄对“朋友式的亲子关系”产生疑问——不要和孩子做朋友,其实是不要只和孩子做朋友。假如只不过朋友,就缺少教育、保护孩子的责任。
身为教育学博士,3个儿子又都上了名校,陈美龄在书中讲述怎么样培养“好学孩子”——陈美龄一直确信,教育的全部责任在于父母,老师和同学只不过关键的伙伴。
孩子马上上学,爸爸妈妈与朋友的区别就是,爸爸妈妈需要从成年人的角度,告诉孩子上学的意义。陈美龄会给孩子做认真而细致的说明,从“以前的小朋友从家人那里掌握耕田、捕鱼、狩猎”,到“有了学校,小朋友要学习念书写字”,告诉孩子上学可以达成理想。
陈美龄的大儿子小时候的理想是成为一名厨师,陈美龄就告诉他:“当厨师,买食物需要得掌握算账哦,要看菜单,还要会识字……你去学校,这类都能学到,非常棒吧!”在大儿子上小学前,如此的话重复了好多次。
“只须不断重复与孩子谈话,即便他年龄再小,也能非常不错地理解,去学校上学是为了我们的将来。假如孩子从内心深处认可这一点,那样他上学就会变得非常积极。”陈美龄提醒,千万别说“由于大伙都去,所以你也要去”“不学习会变成笨蛋”如此消极的话,必须要让孩子理解,“能上学是一件很积极向上的事情”。
在儿子们上初中以前,陈美龄尽量陪他们做作业,有空闲的话,还会和孩子一块预习第二天的课,复习不会做的题。“一方面是想检查孩子是否会做;更多的,是想和他们一同享受学习的乐趣。总之给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学习一点都不难,是非常开心的”。
“陪孩子做作业,十分耗浪费时间间,对爸爸妈妈来讲的确非常的麻烦,需要耐心。但这也无疑是亲子互动极为亲密的机会。孩子对哪一门课善于不善于,看他的作业就一清二楚,爸爸妈妈就能给出适合的建议。”陈美龄说,“不过,孩子上初中之后,需要掌握自我管理,爸爸妈妈这个时候就需要退后一步。不然,没爸爸妈妈监督,孩子就不想学了。”
有一个问题可能不少父母十分关心,怎么样让孩子喜欢上考试和学习?相对于考试分数,陈美龄更关心的是孩子们理解了多少课程内容——分数显示的只不过孩子对老师设置的考试问题能回答出多少而已,分数不高并不表示孩子没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