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各地,除文化课和艺术培训以外,选择体育课的父母和孩子愈加多。在各种课外辅导班中,运动类课程几乎成为父母报班的“标准配置”,热门程度不亚于奥数。中国体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鲍明晓觉得,体育培训业特别是青少年体育培训近两年进步非常快,从买家也就是父母的角度来讲,是出于对孩子教育的长远考虑。
上述现象,体现的是父母观念的转变,从看重孩子的智商培养到看重孩子的身体健康的转变。这种转变不只能造福孩子的幼年,也会对孩子的健康进步起到重点用途。
体育训练对孩子的影响是长远的,不单单能练就健康的体态,达成动作的平衡、协调、灵敏等,还可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安全意识。国内现代婴幼儿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觉得,“完善的身体是一个人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础”,“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要强身先应该注意幼年的儿童”,“幼稚园第一应该注意的是儿童的健康”。
婴幼儿身心要充分进步,势必以健康为首要条件。然而,在体育训练的过程中,大家要警惕一种现象,即谨慎防范对孩子进行某种专项练习,如“坚持性练习”“耐力性练习”“力量性练习”等。这种脱离孩子具体生活的专项练习是违背孩子身体发育规律的,也是没意义的。体育训练应该融入在孩子的1日日常,用多种方法来加以引导。
一是政府要加强对体育设施的投入,为社会提供体育训练的环境。生活小区可配套一些体育运动器材,增加专门体育馆场的建设,引入一些体育赛事,引导全民重视体育训练。
二是父母要在日常适度引导,培养孩子对运动的兴趣。父母要以身作则,从小让孩子培养训练的习惯,但也不要奔着培养体育天才的目的而来。父母在闲暇时,可以带领孩子骑自行车、打羽毛球、跳绳、打篮球等,潜移默化地培养孩子的训练意识。
三是学校要按时拓展体育课,科学引导学生的体育训练。相较于父母的“随便性”引导,学校的体育课则是专业的。体育教师的动作规范,能让孩子掌握不少运动技能,激起孩子们训练的兴趣。如让孩子们学习立定跳远,以“小羚羊过河”游戏切入,让孩子掌握预摆、腾空、缓冲落地等专业动作,这种有趣的情境、专业动作的引领会让孩子们的体育运动更有实效。
17世纪英国哲学家和启蒙思想家约翰·洛克觉得,“生活幸福有一个简短而充分的描述:完善的心智寓于完善的身体。凡心智和身体都完善的人就不必再有哪些别的奢望了;身体或心智如有一方面不完善,那样即便得到了种种别的东西也是枉然” 。因此,让孩子从小培养训练的习惯,势必使孩子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