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桌妈妈”陪读记
36岁的谢佳不能不在两种身份之间来回“穿越”。白天,她是一家国企的中层、办公室副主任;下班后,她则成了5岁女儿的同桌,和一群婴幼儿园孩子做起了“同学”。
去年女儿果果4岁,眼看到了传闻中的“语言敏锐期”“艺术萌发期”等各种黄金期,谢佳一股脑儿给女儿报了7个培训机构。
然而,坚持了一年多“不是在上课,就是在去上课的路上”的陪读之后,当初给孩子报的7个班,现在已经退掉了4个。谢佳非常失望,“以前总感觉自己孩子就是个天才,可目前如何发现她做什么都不可以?”
“我的同桌是我妈”
一阵急促的手机铃声,把正打盹的谢佳惊醒了。一抬眼正迎上20岁出头的英语外教不满的眼神,谢佳慌不迭地按掉铃声,红着脸连声道歉,像个犯了错误的孩子。
这是周一晚上的外教英语课,讲的是自然拼读法。谢佳感觉不可以让女儿再像自己一样“只能哑巴英语”。她走访了多家少儿英语机构咨询了专家。听说这种办法学英语能事半功倍,她二话没说报了一学年50节课。
班里20个“学生”,10个五六岁的小朋友,每个人旁边各坐着个“母亲同桌”。老师领着大伙练发音的时候,大人孩子一块咧开嘴跟读。
在笔记本上记下今天学的几个单词和发音后,工作了一天的谢佳常常会眼皮打架,要么就掏出手机来玩一会儿。女儿总会悄悄凑过来看几眼,她便轻声呵斥“好好听课!”
周二晚上是运动课,这是女儿上的第一个兴趣班,不到4岁时就报名了。女儿性格活泼,谢佳期望训练让孩子能有个好身体。起初,女儿受不了跟母亲分开,一节课从头哭到尾。谢佳只能全程陪同,和一群三四岁的孩子一块摸爬滚打,跟在年轻老师的身后跑跳、翻跟头、走平衡木,甚至倒立。一节课下来,谢佳一直满头大汗。
听说下围棋是刺激大脑发育的绝好方法,她又把女儿领到了围棋班里。想看看女儿有没音乐的潜质,她托人请老师,报上了钢琴课。除此之外,还陆续上了舞蹈、学前趣味数学和语文。
可以说这一年,谢佳一家都没吃过一顿踏实的晚饭。好在家离单位近,天天5点下班后,谢佳直接赶到爸爸妈妈家接上孩子就往各种培训机构赶,“看起来一节课也就1小时左右,但前后路上折腾,一次课就要耗进来3~4个小时”。
一些地方停车特别费劲,为了赶时间需要两个大人一块陪同,“一个负责开车停车,一个带孩子上课”。谢佳的经验是,要想让孩子能在上课时达到最好听课状况,需要在上课前吃好饭,再早点到班里适应环境,“孩子的饭,老人常常提前给做好携带,我就只能在外面凑合一口,或者干脆不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