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父母,过度保护的孩子,弱势和憋屈的老师
老师舍弃对孩子的管教将是中国教育的灾难
近日,河南一位小学老师的离职信让舆论哗然,与前些年同样引起舆论关注的离职信“世界非常大,我想去看看”的浪漫情怀不同,这封离职信是憋屈的,叫人揪心,更应该引发大家的考虑。
大家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封离职信与故事。
这位来自河南基层乡镇的小学四年级班主任,由于把学生在校默写古诗的成绩和照片发到了父母群里,引发部分父母不满。“没考虑到个别差生及父母的感受与自尊,给个别父母导致了紧急的心理伤害”。于是父母需要这位老师登门道歉,不然就告到县教体局。不只这样,“中午有父母在父母群里说当事学生遭到了伤害,有自残的可能,我又感到深深的恐惧。”信中,这位老师携带强烈的感情色彩写到:“我为人师已第15年,误人子弟一直有些,但切切不敢伤人性命。”
“刚刚我强忍心中情绪,给学生解说第30课训练册,当纠正学生默写在黑板上的词汇时,我冒出了一身冷汗,假如写错字的同学心灵遭到了伤害,回家自杀了,或者若干年之后自杀了说是由于我指出了他的错误才轻生的,我该怎么样面对自己?”由于“非常惶恐,深感自己专业常识不足,不可以胜任”,因此辞去班主任与所有职务。
这位老师有不妥,至少不完美,大家不必袒护,这位老师的信显然是情绪化的,甚至用另外一种方法反击嘲讽,但却真切地反映了不少老师面对的现实与无奈:孩子们不敢管,稍有差池,最后被处置的都是老师。
去年初,一位中学女老师激愤之下扇了班上16岁男同学一个耳光,结果立刻被这位少年扇了回来,最后的结果是这位男同学“受伤”,老师上门道歉并被处分。去年教师节前后,黑龙江一位中学副校长批评一位同学,这位同学居然和老师在教室直接对骂起来,结果同样这位副校长被处分,学生都安然无恙。
不了解从什么时间开始,中国教育环境进入了一种极端的病态。对学生,只能是表彰鼓励,不可以有批评,更别说惩戒。对于老师,则动辄就是“没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学生”,学生如何都没错,错好像都在老师。对于学习,动辄就讲快乐幸福,而不是辛苦付出,甚至测试都被扣上应试教育的帽子,各种测试方法都不可以随便用。
其实,老师的憋屈倒在第二,在这种理念与舆论环境下,教育与育人环境已经被紧急扭曲。
一方面孩子脆弱不堪,遇见一点点风吹草动,挫折困难,就寻死觅活;一方面教师已经成为一个高风险行业,叫人战战兢兢,不少人不能不舍弃最基本的管理职责。你想想,只是展示了默写成绩,父母就说孩子受伤要自残,老师哪儿承受得起?
这种事情可能不常见,但却频频发生,寒蝉效应明显。之前网上流传一个视频,在中学的课堂上,老师在前面认认真真上课,后面几个同学却不拘小节在教室里拼起座椅,吃饭喝酒,恍若无人一般。
学校教育走到这一步,老师不能不舍弃最基本的管教职责,中国教育将会如何?是父母想要的吗?
就在此事发生的同时,扬州江都实验小学一位英语老师为制止一位常常在课堂上无端大喊大叫的学生,把其赶到隔壁教师办公室以防止影响其他同学上课,结果这位“小霸王”打砸教师办公室,搞了一个天翻地覆。未料父母却恶人先告状,在学校门口拉起了横幅,说老师殴打学生,要“还孩子公道”。还好,父母准时揭露了这位父母与学生的谎话与过去的多次敲诈恶行,校长也理直气壮地表示:即使不当老师,也要维护好涉事老师的权益。
是时候检讨一些被误导的所谓一流的教育理念了,改变学校教育的舆论环境与管理规范,鼓励支持保护老师在学生管教上的基本尊严,权利。前英国首相卡梅伦过去痛批英国一些教育家说:“大家需要对无原则的鼓励表彰说不了,这不是在帮助他们,而是在坑害他们!”他还鼓励向虎妈学习。
习总书记在2018年新年献词中也强调,幸福的生活是奋斗出来的!何谓奋斗?付出,艰辛,没什么事情是轻轻松松就能得到的,惩戒,艰辛,努力,磨砺,是任何一个教育理念与体系下需要的一部分,也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很难回避的一部分。大家只有历程各种淬炼,磨砺,甚至委屈,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坚强的人,才不会在困难与挑战面前退缩,更不会轻率地动辄跳楼自杀。
因此,在现在的状况下,需要舆论大声地鼓励老师去管教孩子,需要学校与有关部门在类似的问题上,有担当,理直气壮地保护教师,也需要广大的父母,对于老师在孩子的管教中出现的不足给与宽容,让老师敢管,让学校教育回归正常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