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所有些专家名人都会对你说,学习不是非常重要的,而是全方位进步,是身心健康。道理大伙都同意,但对于绝大部分父母,最现实的,或者说最看重的,都回到了学习。
我很理解,学习是显性的,立刻可以看到,重点是大伙都如此评价孩子,还涉及脸面问题。而成长是隐性的,是阶段结果,其他人都非常难在显性 的结果面前淡定,大家就先谈学习吧。
写下这个题目,我就了解没其他人有灵丹妙药,或者说标准答案,我只能推荐一些经验供大伙参考。
第一需要有正确的认知。国家主席只有一个,省长只有一个,两院院士也仅仅1000多人。
2017年高考考试报名940万人,招生735万人,清华北大每年招收的学生总数也只有7000余人,10万分之一。每个人都先需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对自己有一个适合的定位与期盼,事实上绝大部分孩子成不了“牛孩”的。但,每个人都能达到我们的最高度,假如如此看,当然是有方法的。
其中效果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启动孩子的“发动机”,把他“挂”起来。
的意思是?过去有名师总结经验说,出色是一种习惯!这句话说的比较到位,让孩子刚开始就习惯于出色,让他没办法容忍我们的不出色非常重要。
大家回顾一下我们的成长过程,就会发现,常常会有一门或者几门功课比较厉害,老师同学也都会说你在这方面有天分。但仔细想想,无非是大家因缘巧合,或是由于提前学过,或是偏巧了解了,让老师同学惊艳,赞叹,自己虚荣心也得到了前所未有些满足,于是你就不自觉地在这个学科上花了不少 时间,由于你期望一直维持这种出色,也怕辜负老师同学的赞叹,于是就产生了无穷的动力,于是就变成了兴趣,喜好,甚至是天分。
说穿了,实质是自己在这方面得到了大伙的认同,虚荣技巧到了很大的满足而已。久而久之,你一个人都相信我们的确有这方面天分,感觉自己没花多少时间,但事实上,你肯定比其他人花的多,用心琢磨的多,只不过没知道而已。更关键的是,时间一长,你习惯于这种崇拜,这种天分,你都非常难容忍自己不够出色,你就会在这条路上狂奔,开挂了。
正由于此,你可以在刚开始,有意识地给孩子多做一点筹备。这需要依据孩子的特质特质,选择不一样的范围,通常情况下,我特别同意在语言文学方面早学,多进步一些。
在小学阶段,语文英语数学这三科中,数学一旦开窍,容易上来,但语文英语不同,这是一个需要积累的学科,需要一些死功夫,需要很多阅读基础,不是短期可以提升的。但语文与英语总是容易获得更多表现机会。为何不在孩子非常小,还没较大的学习负担之前让他天天学习背诵一些常识,既是传统文化的熏陶,也是提前的筹备与铺垫。处置巧妙一些,这类东西绝不会成为负担,而是让孩子有无穷的乐趣与斗志。想提醒一点,你不必在乎孩子是不是真的懂了,背下来,必有喷涌的一天,就是古人所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的道理。
等到开始孩子需要很多去学习,去背诵,感觉到负担的时候,这已经成为他的兴趣与喜好,父母就不需要每天敦促操心了,孩子的感受也早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变被动为主动了。
记得我儿子当初回国,中文已经说不利落了,万般无奈之下,我采取了简单的勉励方法:读一页中文书给1块钱。孩子就选了白话历史,或者字大行稀的唐诗宋词,特别是宋词。久而久之,他在中文上的水平得到了非常大的提升,特别喜欢填词。在初中三年级紧张的复习备考期间,他最喜欢的解压方法之一就是填首词。
有一点小技巧给大伙,不少人都在教孩子三字经,唐诗宋词,你完全可以考虑让他背四书五经,如此就不同于人了。同时,扎实的文言文练习,会让孩子在考虑与行文上与其他人有明显不同。一旦有机会,他或许会让老师、同学惊艳,也就奠定了他最基本的开始,把他“开挂”了。
想提醒的是,父母必须要注意孩子的特征,特质与兴趣,千万不要做过了,弄巧成拙,让孩子刚开始就感觉是负担,甚至逆反,那就事与愿违了。
更想提醒的是,不是每个人都合适走学习这条路的,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学霸的。这个伎两个,或者说方法,本质是怎么样撬动孩子的发动机与自信,让他自信并不断开挂前行,相信还有非常多种方法,不仅仅是学习去体现。
最后,我还想说,孩子是爸爸妈妈的镜子,有遗传,还有教养,他的学习态度的好坏,学习成绩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是父母决定的。你是不是努力?你是不是学习工作做得非常不错?一个努力的爸爸妈妈,不大可能有不努力的子女,你的言传身教是他最好的榜样与保障,而不是学校、老师。
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此文为作者“家教系列”(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