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县(市)教育局,市直学校:
为落实《绍兴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绍兴高中阶段教育高水平进步攻坚计划(2018—2020年)的公告》(绍政办发〔2018〕63号)需要,依据《浙江教育厅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范改革的推行建议》(浙教基〔2017〕122号)精神,现就进一步推进我市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规范改革提出如下建议。
1、改革目的
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加大初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改进招生计划分配和门类设置,积极探索多元录取机制,越来越改变单纯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录取学生的倾向。综合考察学生全方位进步状况,既要关注学业水平,又要关注品德进步和身心健康;既要关注一同基础,又要关注个性专长。到2021年初步形成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和规范有序、监督有力的阳光招生机制,促进学生全方位而有个性进步,促进义务教育高水平均衡和高中学校特点化多元化进步。
2、主要任务
(一)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主要衡量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习需要的程度,考试成绩是学生初中毕业和高中升学的基本依据。初中毕业生均需参加学业水平考试。
1.考试考哪几科与分值。《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策略》所设定的全部科目纳入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范围。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包含道德与法治、历史与社会,以下简称“社会”)和体育与健康等六科作为统一考试考哪几科。各科分值为:语文150分,数学150分,英语120分(其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测试25分),科学200分,社会100分,体育与健康40分,总计满分760分。考试时间为:语文、数学、科学各120分钟,英语、社会各100分钟。音乐、美术和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作为考核科目,由学校组织推行,成绩记入综合素质评价。
2.考试命题。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社会的学业水平考试命题以浙江教育厅编制的《浙江初中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为依据。命题应以学生进步核心素养为重点,加大考试试题与社会实质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加大对在真实情景中问题解决能力考查。要加大对学科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越来越改进开放性考试试题命题和评分方法。要联系绍兴区域经济社会进步实质和地域文化特征,体现肯定的地方特点,引导学生看重地方课程的学习。试题困难程度系数控制在0.70至0.75之间。考试成绩使用分数形式呈现。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由绍兴教育局组织命题或委托省教育厅命题。
3.考试组织。考试时间为每年6月15日、16日、17日(上午)。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均采取闭卷考试形式,社会为开卷考试形式,体育与健康继续采取项目现场测试形式。从2021年起,推行英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测试,推行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考查。英语听说能力人机对话测试、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由各区、县(市)教育局组织推行,具体方法准时间安排另行发文。体育与健康考试按《绍兴体育中考策略(试行)》(绍市教普〔2017〕18号)实行。从2021年起,体育与健康“平常成绩”(10分)纳入综合素质“运动健康”维度进行评价。中考打折加分政策按《绍兴教育局关于调整统一全市中考加分方法的公告》(绍市教普〔2016〕113号)实行。
(二)健全初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方位进步情况的察看、记录和剖析,是培育学生好品行、进步个性专长的要紧方法,是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基本依据。
1.主要内容。打造规范的学生综合素质档案,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侧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革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主要包含品德表现、运动健康、审美艺术、革新实践等内容。
2.推行需要。学生品德表现使用写实描述方法呈现。运动健康、审美艺术、革新实践各维度以等第方法呈现,结果分A、B、C三个等第,分别代表“出色”、“合格”、“需努力”;各维度的“A”等比率人数原则上低于学校本届在籍在读学生总数的30%、C等低于5%。等第比率可以分校控制,也可以由区、县(市)统筹控制。“科学实验操作能力”考查纳入“革新实践”维度指标并作为该维度评“A”等的前置条件。各区、县(市)应依据《绍兴初中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推行指导建议》(文件另发)拟定具体的推行策略,由学校组织推行。学校要严格程序,强化监督,确保民主、公正、透明,保证内容客观、真实、可用。
3.结果应用。要将综合素质评价规范作为促进学生多元进步与自我教育的要紧方法。到2021年,初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学生毕业和高中招生的依据。
(1)作为初中毕业的前置条件。学生参加初中毕业鉴别,综合素质终评等第须达到1B2C及以上。
(2)作为高中招生的基本条件。高中学校拓展自主招生,应将初中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作为录取的基本条件之一,可以采取单独设置等第需要或以等第折分计入总分的方法,也可以采取品德表现加其他1|2个维度综合等第需要或折分的方法。学生参加高中其他门类的招生录取,综合素质终评等第须达到1B2C及以上。
(三)合理编制高中招生计划
1.统筹编制地区招生计划。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当地经济社会进步需要和普职协调进步的原则编制和推行普高与中职学校招生计划。其中,越城区、柯桥区、上虞区的高中学校招生计划从2019年开始由市教育局统筹制定公布。越来越将普高班额控制在45人及以内,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班额可进一步降低。
2.统筹普高和中职学校招生规模。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据普职之比“大体相当”的原则统筹安排普职招生规模,鼓励和引导动手能力强、职业倾向明显的学生同意职业教育,积极创造条件,使有意愿的初中毕业生都能进入中职学校学习。
3.规范编制民办普高招生计划。民办普高要依据核准登记的招生范围组织招生,并按规定逐级报批招生计划。民办高中确需跨设区市招生的,每年按省教育厅规定需要报批生源计划并规范组织招生。
(四)改进招生门类设置
全市普高、中职学校统一确定以下三类招生,各区、县(市)和各高中学校不能组织安排三类招生以外的任何招生。
1.普、职自主招生。普高学校自主招生是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点自主确定招生标准的招生方法,主要包含招收在艺术、体育、科技方面具备特殊才能学生的专长招生和招收符合学校办学特点的特点招生。自主招生数目一般低于学校招生总数的20%,其中专长招生一般低于招生总数的5%。中职学校自主招生计划由各地、各校依据专业特征和产业需要另行拟定。符合条件的重点特点学科普高学校可面向全市拓展规定数目的特点招生。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可申请全市内跨区、县(市)招生。
2.普高名额分配招生。继续实行优质普高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地区内初中的方法。从2018级初一学生起,优质普高分配比率高于学校招生名额的60%;其他普高分配比率由各县(市)确定。
3.普、职学业水平考试后的统一招生。在完成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招生后,再以有关志愿填报、录取规则统一组织其他招生计划录取。
(五)探索多元招生录取机制
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的招生录取模式,打造自主招生、名额分配招生和统一招生的多元录取机制。
1.积极推行高中学校自主招生。专长招生应依据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专门测试成绩、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按肯定网站权重进行考核录取,其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所占网站权重高于30%。特点招生应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特点,选择若干门特点学科的学科素培养绩等作为录取的前置需要,再结合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或综合素质维度评价结果择优录取。高中学校应拟定自主招生简章,详列专长招生和特点招生的类别、数目、标准与条件和程序等内容,并提前向社会公布。每年5月中旬后,高中学校可进行自主招生专门测试。所有招生录取一律结合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并在考试结束后进行,以预防恶性角逐,维护正常招生秩序。
2.健全优质普高名额分配招生规范。招生名额应以初中毕业生人数为主要依据按比率分配到初中学校,应依据学生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和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组织录取,要向农村初中倾斜。名额分配招生在各初中学校的录取覆盖率要达到100%。当年学业水平考试报名人数少于40名且已明确布局调整的初中学校,将不再单列名额分配招生名额,以调整后一所学校为单位下达分配名额。
3.改进高中学校统一招生方法。要把普高统一招生和中高职(本)学校一体化(“3+4、”“3+2”、五年一贯制等)招生纳入同一招生平台。中职学校其他专业招生原则上采取从参加当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的考生中择优录取和注册入学相结合的方法。积极推进市区高中段学校打通招生。
3、加大组织领导和监督
(一)加大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
各区、县(市)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大对考试招生工作的领导、组织和监督,加大各类高中学校招生的统筹管理。教研机构要加大对初中学业水平考试、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和指导。要加大招生政策宣传,为健全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改革普高招生规范打造好环境。
(二)深化教育改革和招考信息化建设
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课程策略,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开齐开足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严禁压缩综合实践活动、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等课程的课时。加大初中学校校长和教师培训,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模式和教学办法,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要加大考试机构、考务组织、招生录取等基本能力建设。要加大科技强考,探索打造地区内统一的高中招生考试信息管理软件和初初中生综合素质评价电子化管理平台,确保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所需的设施和经费。
(三)坚定不移推进阳光招生和有序招生
1.深入推行阳光招生。完善分级负责、规范有效的信息公开规范。进一步扩大信息公开的内容,准时公开招生政策、招生资格、招生章程、招生计划、考生资格、录取程序、录取结果、咨询及申诉途径、重大事件违规处置结果和录取复查结果等信息,同意考生、学校和社会的监督。
2.全方位推进有序招生。要严格实行招生工作的各项政策规定,在上级部门规定的框架内统一部署各类高中招生的时间、对象和范围等。要严格管理各类招生宣传广告,完善招生宣传审批审察规范。凡经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程序被正式录取的考生,其他任何学校不能再录取。公办普高学校应在规定地区范围内招生,未经批准不能跨地区招生。
3.加大对违规招生的查处问责。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对招生中违规违纪行为的处罚和问责。严格实行取消“三限生”“借读生”规定;严禁挂靠学籍,做到“人籍一致”;坚决杜绝不是法招生、有偿招生、重复录取、超计划招生、提前招生、抢拉生源等不正当角逐行为。地区内发生较大规模违规违纪事件,取消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当年教育进步营业额考核出色等级评定资格,并严肃问责有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
本建议从2018年秋天入学的初一学生开始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