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是永恒的话题,也是永远充满争议的话题。在非常长的时间里,大家完全被理论正确所占据,被一些专家与名人误导,体罚被贴上最落后野蛮教育的标签,一些名人名家也常常说“体罚是最无能的教育”方法,以致国家在法律层面都严格需要,禁止所有体罚与变相体罚。
我承认有一辈子不打孩子的爸爸妈妈,我也承认有一些没打孩子也非常成功的人,但我想说,这类都是极个别的例子,没代表意义、现实意义。对于绝大多数父母,我更想旗帜鲜明地说:当然要打,可以打!但打不是目的,而是方法。体罚与打,都是教育孩子必要的惩戒方法,不应该禁绝,只不过,不适合随便去用而已。
在全世界范围去看,必要的惩戒,包含体罚在内,都是孩子教育中势必的一种方法,特别是精英教育,也就是对自己期望非常高,或者定位非常高的人群,常见存在。
2012年,在旧金山转机时,无意间买了一份年代周刊,一篇讨论体罚的报道《spankingin the schools》,让我首次深刻认识到spanking这个词的本质含义,忽然醒悟到,世界上不少基本道理是一样的。美国打孩子的板子,和大家的戒尺是这样相似。我也首次意识到,我和不少中国父母,事实上完全被不少专家所蒙蔽,甚至是欺骗了。到今天,美国仍然有19个州,在法律层面支持或允许体罚,体罚也在英美不少私立或者说贵族中学常见存在,包含关黑屋子(禁闭),打板子等等。包含伊顿公学在内的不少英联邦的贵族学校里,鞭笞仍然是学校的惩戒方法,有的甚至直接挂在教室里。
一位在澳洲的同学谈起此事,也颇有同感,对于一些一知半解的专家说法很不以为然。他家隔壁是一家祖籍德国的澳洲人,一旦他们家拉起窗帘,大伙就了解家开始整理儿子了。
古人说,棍棒底下出孝子。大家过去大力批判这一说法,但今天看,显然有其道理,就如祖宗留下的不少老话一样。
体罚最现实的意义,就是从小给孩子立好规矩。家教最基本的黄金规则也是先严后松,越来越放开,最后就能放心放下了,这也是家教的基本原则。因此,刚开始的规矩至关要紧,所谓3岁看小,7岁看老。不少反对体罚的专家名人,常常说的原因之一就是你可以给他讲理啊?
第一,在有时候,大家是没办法讲解或者讲了解的。譬如面对一个一两岁,两三岁的孩子,在不适合的场所大哭大闹;还有一些是基本教养问题,譬如等长辈吃饭才能动筷子之类,父母给其讲道理,是讲不了解的,一巴掌下去,或者其他的严惩,一次就见成效,下次就再也不敢了。同理,一个两三岁的孩子去摸电插孔,你给他讲电怎么样可怕会电死人,不如一巴掌下去让他离得远远的电门。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与原则上,没办法讲了解,或者环境所迫,最好的方法可能就是“一巴掌”。
需要提醒的是,为了立规矩采取体罚与惩戒是需要的,只不过对孩子的规矩不可以太多、太细,只能是一些基本的大原则。不少爸爸妈妈需要太多了,甚至不适合,不合理,体罚也就失去了最原始的意义,孩子也办不到。
第二,一巴掌,也是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界限。古人讲“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本质是讲对长辈,对地方的尊重尊敬。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的这一巴掌,实质也是在提示提醒着之间有什么区别与责任,而不止是对错。
与此有关,我很反对一些人所主张的“无原则地与孩子做朋友”这种说法。爸爸妈妈与孩子之间,永远是不同的,也承担着不一样的责任,父母无条件地与孩子做朋友,势必致使孩子的一个错觉:与其他人都是平等的,爸爸妈妈对了才听,爸爸妈妈不对就能不听,缺少了对爸爸妈妈基本的尊重,尊敬,最后也势必或容易致使对别的人的无礼。每件事讲一个道理,讲对错,而不会由于年龄,职阶的差异,给予最基本的尊重。我常常反问一些人,你进入社会后 也动辄要跟领导讲理吗?
第三,也是非常重要的隐性价值,就是淬炼与揉搓。爸爸妈妈的体罚可能是有道理的,是对紧急错误的惩处,也会就是情绪冲动的结果,叫你委屈、愤懑,但这恰恰却给你提供了最好的“淬炼”,这世界从来就不是应该的,从来就不是完全讲理的,也从来就不是顺心如意的。这对于成长的价值,绝不是肉体的痛苦能体现出来的。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孩子最欠缺的,一点挫折委屈都受不能,动辄离家出走,上吊自杀。我常常开玩笑说,假如从小就如此揉搓着长大的孩子,别说跳楼,推都推不下去。
同理,我也支持父母在老师对孩子的体罚中抱有宽容心。有一次,一个朋友愤怒地找我说,儿子在学校被老师打了,期望我帮助找到有关的人与机构,严惩这个老师,在全校大会上给他儿子道歉,并给与处分。我问他目的,他说,为了让儿子能昂首挺胸地走进学校。我告诉他,想听真心话吗?假如想听,立刻备上一份厚礼,到学校去感谢这位老师,你要了解,在北京上海这种地方,老师打一个孩子,是冒着丢饭碗的勇气的。没被逼到肯定份上,老师是不会随便举起手的,也就是说有必打之处。更何况,你还期望孩子将来能继承你的大业,第一他就需要可以吃得了苦,承得起重压,受得了委屈。但在家,多少人舍得打孩子?哪个敢打孩子?爷爷奶奶还不跟你急?因此,你应该感谢这位勇敢的老师,替你教育孩子,而不是问责。当然,听完我的一席话,他虽然没备厚礼感谢老师,倒也没继续追究此事了。
人的成长,本来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被约束,被规范的过程,也是一个文明化的过程。大家常常说,这个孩子家教严,有教养,有时候就是随着着严厉的惩处,特别是体罚。从平时行为举止,到学习生活习惯,都会有不少严格的需要与严苛的规矩,这也是世界上最好的贵族学校通行的做法。譬如伊顿公学,在重大场所,一般同学都是穿标准的燕尾服,但那些获得不同荣誉的孩子,则会穿着体现其身份与荣誉的衣服,以示不同。
当然,包含体罚在内的一些比较严厉的惩戒方法,不适合常用,的确需要小心用。
原则上,对于一些认知水平较高的爸爸妈妈,我积极支持去用,缘由是他们会有分寸。对于那些认知水平比较低的爸爸妈妈,文化水平不高的爸爸妈妈,我建议小心用,缘由类似,他们在用的分寸上把握不好,更容易简单化,情绪化,事与愿违。
另外,我强烈建议,在打孩子的问题上务必遵守一个基本的规则。小时候合适多用,伴随年龄的增长渐渐降低,最后舍弃。小时候多用,一是由于孩子小,没办法讲了解道理,但需要从小把规矩立住,立严;第二,幼年时的体罚,对孩子的身心影响相对较小(下手太狠的,甚至虐待,就已经超越大家讨论的体罚了,不在此列)。但在其青春期开始后,就不要再打了,这个时候再打,已经不管用了,只能是恶化问题。唯一大概的奏效的,是交流。
这个步伐,也和一个大原则完全同步:对孩子的教育,肯定是先严后松,渐渐放开。假如小的时候不立规矩,长大后就收不住,立不了了,到时追悔莫及,打死都没用了。
文/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 陈志文
此文为作者“家教系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