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给父母作的关于作文的讲坛上,父母七嘴八舌讨论了引导孩子阅读和作文的各种怎么看和做法,提出各种疑惑。这类父母素质非常高,非常支持孩子课外学习,也想伴随孩子,令我感动。不过,交流中我发现,他们的家庭阅读存在6个误区,可能也是目前家庭阅读常见存在的问题。
误区1、只读绘本。绘本也叫图画书,它合适婴幼儿,在早期教育中起到非常不错有哪些用途,对婴幼儿的语言启蒙与行为、习惯、安全意识和美德教育等方面,也起到肯定有哪些用途。绘本的创作和出版,一般是针对学龄前儿童的。在欧美国家,绘本极少成为小学生读物,一般是家庭亲子读物。
目前,不少出版社和书商很多引进绘本或做原创绘本,为了营销,就片面夸大绘本的阅读价值。而且绘本也非常不错讲读,普通人都可以顺利完成绘本阅读的任务。于是不少父母就把绘本当成家庭亲子阅读的主要材料,或只给孩子读绘本。有的语文老师也一味需要学生读绘本,在学校开设绘本阅读课。其实,真正的阅读能力,是读文字书的能力,只读绘本解决不了阅读问题,容易患阅读偏食症。只读绘本的孩子将来可能不习惯甚至不喜欢读纯文字书。
误区2、只读时尚书。有的父母只给孩子读《淘气包马小跳》《笑猫》《冒险小虎队》《查理九世》等当下时尚的童书,不少父母根据媒体的排名来给孩子买书,炒作得越热的书,他们越喜欢买给孩子读。
大伙都了解,《查理九世》卖得特别火,出版社挣了不少钱,但被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列为禁书了,由于它宣扬暴力、死亡,导致不少负面影响。现在时尚的童书绝大多数是搞笑的,或者是故弄玄虚,以所谓“幽默故事”来抓眼球。时尚书大多是同质化的书,读得再多,也只不过消遣,非常难培养好的阅读趣味和高的阅读品位。有些时尚书故事的确吸引人,但文字缺少美和诗意,孩子只读故事,只被情节吸引,读得再多,也很难培养语言的敏锐性,更不可能培养考虑力和判断力。
误区3、只读某一类书。有些父母只给孩子买科普书和常识读物;有些父母感觉孩子必须要懂历史、学常识,于是给孩子买了一堆类似《吴母亲讲中国历史》和《林汉达历史故事集》之类的书;有些父母喜欢哲学,给小学二年级的孩子买了一堆哲学书,甚至连《西方哲学史》都买来了;还有些父母只给孩子读“四大名著”,由于以后中考、高考考试要考。
这类做法不可以说完全不对,这类书或许孩子能了解,也爱读,但类别单一,非常难培养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其实,小学生要多读些好的诗歌、散文、小说、童话等多种门类的童书。在读了出色的儿童文学作品书外,增加一些历史、哲学的童书,可能成效更好。只让孩子读某一类书,一般是父母的功利性阅读观在起用途,不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对文字的信赖感。
误区4、刚开始就读大部头的书。有位母亲给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买了“四大名著”,还问我《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什么版本好。我对这位母亲说:“小学一年级,认字有限,而且理解力有限,先别给孩子读大部头。等孩子到了五小学六年级,认字多了,理解力强了,可以适合地在寒暑假读几本长篇小说,甚至读‘四大名著’。”
念书要按部就班,最初要给孩子读短一点、优美一点、有趣一点的文字,等孩子爱上了阅读,也有理解力了,他自然会爱读那些长一些的好书。刚开始就读大部头,比较容易难住孩子,让孩子在起步阶段产生阅读受挫感。有的孩子开始念书时,由于父母买的书都是大部头,他不可以了解和理解书里的诗意和美感,只好盯住情节读,结果读了不少却没消化,只被故事打发了时间。
误区5、跟着其他人念书。有的父母看别的父母买什么书,自己也买什么书。还有不少父母几乎不逛书店,也极少去读童书,一味跟着媒体和文化公司搞的排名书单来买书,买回来一读,发现不如何。让孩子读,孩子也不如何喜欢。
父母或许不了解,不少书单和排名背后一般都有商业营销推广手法,不适合一味跟着媒体和所谓的“专家”后面买书。父母还是要亲自逛书店,自己掌握挑书,同时和孩子一块推荐阅读。和孩子一块念书、一块挑书,读多了,就能找到我们的标准,知道什么才是好的童书,父母自己也会尝到再学习的快乐。
误区6、只念书,不考虑。有的父母给孩子买书舍得烧钱,给孩子买的书也挺有水平,但却不参与或知道孩子念书的过程。有位父亲对我说:“谭老师,我给孩子买了几百本书,孩子翻翻就扔一边了,也不了解有效果不好。”
父母在鼓励孩子读好书、培养念书习惯的同时,还要指导孩子尽可能了解好书,多动脑筋、多考虑。我告诉这位父亲,他应该抽时间和孩子一块念书,并且和孩子推荐念书的领会和快乐,同时要鼓励孩子考虑。不考虑、不动脑筋的念书完全是消遣,迅速而肤浅。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念书环境,鼓励孩子适合地做笔记、写感受,多和爸爸妈妈交流念书的领会。当然,父母要学会好度,切忌需要孩子读每本书都写念书笔记或读后感,逼孩子动脑筋反而会让孩子厌倦念书。
相比这类误区,更值得注意的是,有的父母不太在乎孩子念书的过程,有些父母压根儿就忽略孩子的念书,还有的父母甚至觉得课外阅读没什么用。孩子的精神成长需要念书,父母要掌握指导孩子念书,引领孩子念书,还要擅长自我学习,不可以等待专家开“灵丹妙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