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惩罚告密者”的女教师引发舆论关注。笔者关注了这一事件的来龙去脉,媒体所谓的“惩罚告密者”,其实是有种曲解原意的味道。其实,这件事的本身就是由一块巧克力引发的同学纠纷。某一位同学带巧克力来教室,由于这违反了班级的不许带零食来教室的规定,所以另一位同学向班主任举报。就这件事情本身来讲,也扣不上告密这顶高帽。而这件事还另有隐情,就是那位举报者曾威胁那位带巧克力的同学,假如不把巧克力给他吃,他就向老师举报。那位举报者“敲诈不成”,就向老师举报了。老师得知事情的真相后,对那位举报者的“勒索”行为非常不满,就让那位带巧克力的同学当着举报者的面,把巧克力吃下去。
从这一简单的“巧克力事件”来讲,这位教师并非“惩罚”所谓的告密行为,而是对“敲诈行为”的惩处。应该说,这位教师处置这件事的方法,也体现了教育艺术。
假如事情到这一步,也算是圆满地解决了。即使是这位老师把这个案例记录下来,作为一种成功的教育案例在有关的研讨会上推荐也未尝不可。但,这位同时身为微博大V的老师把这件事情发在微博上。当然,假如媒体不紧抓教师“惩罚告密者”这个热门话题,这件事情也不会引发过多的关注。
在媒体的报道下,这位教师自然是取得了好名声。但,犯了错误的学生和他的父母,则承受了巨大的心理重压。一个小学生有个错,不只被戴上了“告密者”的高帽,还被全国网民围观,这真的有点残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位小学生作为成长中的活生生的人,犯了错误也非常正常。即使是未成年人有罪,有关法律也规定不公开审判,媒体报道也应该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小学生犯个小错,不可以让他在火炉上烤呀。
大家常说,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但在为“惩治告密者”叫好的舆论中,最忽略的还是那个有小错的孩子的隐私。从为学生更好成长的角度讲,这件事只不过班主任班级平时管理中的一个小插曲,没必要在媒体上大书特书。但愿将来再有类似事件发生的时候,媒体还是放过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