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博览,精读,从范本和例文中领会和学习各种写法。
写作和阅读不可分割。读写结合,从范本中借鉴,极能够帮助提升写作能力。古人说:念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劳于念书,逸于作文,这类切身体会,是有道理的。
阅读对于写作有哪些用途是多方面的。第一,博览群书,可以开阔思维,活跃文思。陆机说: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他觉得察看事物可激起文思,研读古籍也可以丰富文思。有的人写文章如行云流水,笔到之处,文意丰富,言辞自然,这和他念书多有很大关系。第二,阅读还可以吸取和丰富写作材料。从根本上说,写作中的材料都是取自社会生活,但一个人的阅历有限,不可能对宇宙间过去和目前的所有事物都去直接察看和感受。广泛阅读,则可以帮助大家知道自己不可能亲自去接触、认知的生活和常识,从而丰富我们的写作材料。第三,阅读又是学会写作规律、学习写作办法的有效渠道。其他人的好文章读得多了,耳濡目染,便会了解文章作法。鲁迅先生也特别倡导这一点。他说:但凡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如何写。他称这为实物教授法。熟读名篇佳作,总是会从写法上加以效仿。读多了,效仿的次数多了,慢慢主会变成我们的办法,并能有所改进和创造。第四,阅读又可以丰富大家的词语,提升运用语言的能力。所有古今中外名着,都是语言巨匠用提炼加工而成成的规范化的语言写成的,阅读名作,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丰富语汇,知道更多的句式和修辞手法学会运用评议的基本规律,提升运用评议的方法。
2、多写多练,勇于实践,不断探索
写作办法和方法的学会,最主要的渠道还是要靠我们的实践。但凡有收获的作者在谈写作经验时,没一个不强调做字。清人唐彪对此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学人只喜多读文章,不喜多做文章;不知多读乃藉人之功夫,多做乃切实求已功夫,其曾益相去远也。人之不乐多做者,大概因艰难费力之故;不知艰难费力者,因为手笔不熟也。若荒蔬之后作文艰难,每天即一篇半篇无不可;渐演至熟,自然易矣。他在另一段话里又说:谚云,读十篇不如作一篇。盖常做则机关熟,题虽甚难,为之亦易;不常做,则理路生,题虽易,为之则难。沈虹野云:文章硬涩因为不熟,不熟因为不做。这类话讲得都是极为中肯的。
训练写作,要端正态度,预防和克服一些不正确的思想。第一要有信心。初学写作,可能写不好,好似孩子子学走路,开始时一直要摔跤的,但走着走着,也就掌握了。写作也是一样,开始写不好是正常的,重点是不要因此失掉信心。只须持之以恒,慢慢就会上路。一些写作上非常有收获的文章家、作家,他们的文化程度原来并不高,开始时也写不好。但他们不怕失败,不怕其他人讥笑,能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探索,终而获得成功。
训练写作,要预防自卑或自负心理。有的人开始时劲头非常大,但写一段之后就停下来,不是因为失败而自卑,就是因为自满而止步。这类都是提升写作能力的大障碍。鲁迅先生就:一个作者,自卑固然不好,自负也不好;容易停滞。我想,顶好是不要自馁,一直干,但也不可自满,仍旧一直用功。写作是一种相当复杂的精神劳动,想要一蹴而就,一下子就写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自卑和自负都容易停滞、倒退,只有一直用功,不停的干,才能有所长进。
初学写作总是还有一种急躁情绪,一下子就想写长篇大作,而不重视基本功的练习。却不知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注意打基础和练基本功。基础不牢,功底不厚,事情就非常难办好,只有踏踏实实,由小到大,由简至繁,由粗到精,才能逐步学会写作要点,真的有所收获。
3、多听建议,深入考虑,反复修改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大家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要有个过程。只有深入考虑,反复加工,才能正确、适合地反映客观实质,表达好我们的思想感情。
修改是写作中的一个要紧环节,是保证文章水平、提升写作水平的要紧渠道。有的人信奉所谓一挥而就,文不加点,写完后自己不看,不改,也不请教其他人,如此就非常难发现问题,更谈不到精益求精。有人是为了怕麻烦,写完了事,至于写得怎么样,他就不管了,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它们都是提升写作水平的拦路虎、绊脚石。
修改文章,还要虚心求教,多听其他人的建议。由于一个人的认识和能力一直有限的,只有躬身求教,博采众长,文章方能长进。古今中外很多大作家,不但擅长向作家学习,还能向师友与一般读者求教。相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每作诗,令老妪解之,问曰:解否?妪曰:解,则录之,不解,则又复易之。法国大作家莫里哀常把我们的作品读给女仆吃后悔药,每读完一部新作,女仆都称赞说写得好,莫里哀以为她文化低,是有意讨好主人。有一次,莫里哀故意把写失败了的剧本念给她听,结果女仆瞪大双眼说:这不是先生写的。莫里哀听后很震撼。可见文化低的人同样也可以辨别文章的好坏。这里的重点是虚心,要有群众看法,放得下架子,才能得到有益的帮忙。
有关推荐:
高中二年级语文复习办法大全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