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旅游经济飞速进步的今天,愈加多的人崇尚回归自然,因此生态旅游兴起了。下面是学习啦我们为大伙收拾的生态旅游论文,供大伙参考。
生态旅游论文范本篇1、《试谈国内生态旅游的进步》
生态旅游论文摘要
【摘要】本文剖析了生态旅游的进步近况与进步原则,在此基础上详细介绍了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原则与注意的问题。
生态旅游论文内容
【关键字】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经济有效性 生态安全性
伴随生态旅游的出现与进步,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大家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进步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进步理论,并认识到进步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 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定义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的定义。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汇,世界上到今天还没一个公认的概念。不一样的用户总是从不一样的角度加以诠释,这部分诠释有些很像,有些差别非常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定义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了解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具备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益于促进地方经济进步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借助方法和地区旅游业可持续进步的模式。
1.2生态旅游进步的近况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商品正吸引着愈加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中尤其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盛行全球,成为一种新时髦。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后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法,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借助。但,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肯定的影响。进步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致使紧急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妨碍旅游业的可持续进步。
2 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愈加多的人的喜爱,成为拓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合。但,生态旅游区是自然生态环境敏锐区,拓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导致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进步的原则
生态旅游进步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怎么样处置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进步,就成为生态旅游进步开发的要紧原则。
生态旅游因为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很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需要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进步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大家在积极进步旅游经济时,应效果最好地借助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大家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维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进步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进步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法,反对掠夺或借助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借助要充分,以便可以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常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达成。
2.2.2需要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剖析,大家可以了解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进步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目前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进步的首要条件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进步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要紧拉力,从中起主导用途。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进步必不可少的条件。 3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应该注意的问题
拟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的目前状况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及将来人有害变化的首要条件下,在肯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对生态旅游营运管理职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方法的营运管理职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职员需要经过上岗职业培训,尤其是导游更应拥有较深的科学常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职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些人都了解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进步目的是与环境伦理需要和目的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生态旅游区的环境保护与社区居民的切身利益有直接关系
只有保障当地居民的利益不受侵害的条件下,生态旅游才能正常地、持续地进步。很多经验证明,让地方居民参与生态旅游区的管理与服务,如在导游、环卫职员、宿舍管理、餐饮店服务、工艺品加工等方面为他们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使他们的生活得以改变,会直接或间接地引起他们对环境保护工作的看重,激起他们参与保护的积极性,减轻因对资源需要而破坏环境的重压。当然,当地居民参与管理和服务需要经过严格培训。
生态旅游论文文献
[1]王佳,路紫,孙连敏.生态旅游环境问题与环境承载力诌议.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2002,26:204.
[2]郭鲁芳.进步生态旅游的考虑.旅游论坛,1998,:34.
[3]徐期勇,艾南山,李立华.生态学原理在生态旅游中的应用研究.环境保护,2000,:31-33.
[4]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5]卢云亭,王建军.生态旅游学.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
[6]贺春艳.从生态旅游的三大效益再论生态旅游活动的形式.旅游学刊,2004,19:77.
[7]刘家明.生态旅游地可持续进步规划初探.地区旅游开发与管理.海洋出版社,1988.113.
生态旅游论文范本篇2、《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论文摘要
通过分析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内涵,探究两者间结合的可行性,并以资源优势为出发点,探索了三种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结合模式。
生态旅游论文内容
1、有关定义分析
1.生态农业的内涵
人类社会进步至今的高度物质和精神文明阶段后,出现了能源短缺、资源枯竭、人口膨胀、粮食不足、环境退化、生态失衡等影响人类社会进步的很多新问题。不少有识之士开始熟知到新问题的紧急性,他们发现这部分新问题的产生大都和人类赖以存活的农业进步方法和模式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于是,他们提出了各种农业进步的模式,生态农业就是其中要紧的一种。1970年美国土壤学家阿尔布勒奇第一个提出了“生态农业”一词,1981年英国农学家伍新顿将生态农业明确概念为摘要:“生态上自我保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同意的小型农业。”海外提出的这种生态农业和国内古时候的传统农业有的相似,即不用或少用化学合成商品,施用有机肥,借助腐殖质维持土壤肥力,借助轮作或间作方法种植。国内的生态农业从根本上有别和西方国家主张的强调低投入或绝对排斥用农用化学品的“生态农业”,而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多数学者觉得国内的“生态农业是依据生态学、经济学、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现代科技成就和现代管理方法进行生产经营,可获得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现代农业体系。”
2.生态旅游的内涵
1965年,美国学者贺兹特主张生态的旅游,呼吁大家对文化、教育和旅游界应该重新思索,提供一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环境最小冲击下,追求最大经济效益和旅游者满足度最高的旅游行为。1983年,世界自然保护网盟非凡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middot;拉斯喀瑞初次提出了“生态旅游”一词,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某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遭到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地区进行自然旅游,其初衷在于通过生态方法的旅游为保护和改变自然环境系统的水平做出贡献。1992年召开的“联合国世界环境和进步大会”,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主张可持续进步的定义和原则,为生态旅游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2002年被联合国定为“生态旅游年”,此后,生态旅游得以在全世界飞速传播,并被广泛的探究和实践。
2、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的可行性剖析
生态旅游是一种对环境保护负有责任的非凡旅游方法,它以求新、求知、求乐为心理基础,以赏析、探究、保护自然和资源为目的。随着着近年来农业产业化进步的新趋向,生态农业是响应了可持续进步的呼唤,将农业推向了更高的进步空间,而旅游业早已成为经济进步新的增长点,在这种背景下,为促进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进步,资源开发者在开发生态农业时,把目光瞄向了生态农业旅游,以提升资源开发的综合效益。生态农业旅游是以农业为依托,使农业和自然、人文景观与现代旅游相结合的高效产业,是在充分借助现有农村空间、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人文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内涵为主题的规划、设计和施工,把农业建设、科学习管理、农艺展示、农商品加工和旅游者的广泛参和融为一体,是旅游者充分体验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但拓展了旅游业和农业的内涵,而且使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得到了高效适当的双向借助。这种可行性是毋庸置疑的,也是农业生产力进步到肯定阶段的势必选择。生态农业旅游这一模式,事实上是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二者的优化结合,是生态农业生产、生态旅游活动、生态环境三者合为一体进行开发的一种“生态型”旅游方法,是适应社会进步和可持续进步需要,克服现在传统农业旅游不足,找出一条生态+农业+旅游的农业旅游形式。它既能平衡农业经济、社会对农商品需要和大家的旅游需要,又能保持农业资源、环境的可持续进步,达成农业环境收益、经济收益、社会收益等综合收益最大化,是一条农业旅游可持续进步的道路。
3、结合模式探索
1.农业资源占优势的特点产业带动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特点农商品的生态农业区来讲,可以以农商品为核心,进行围绕某一种或几种特点农商品展开的主题辐射进步模式。也就是指在一个乡或村的范围内,依据所在区域独特的优势,围绕特点的生态农商品或产业链,实行专业化生产经营,一村一业进步壮大来带动乡村综合进步的一种新模式。专业村镇是这种模式的代表,需要三个基本条件摘要:具备生产某种特点生态农商品的历史传统和自然条件;有相应的产业带动,市场需要旺盛;需要有带动者通过产业集群形成肯定的规模。
比如,大家把以果园、育种种植为主题的农业生态旅游推向市场,把果品作为核心,关联带动果园的观光休闲、科技园区果苗培育种植的科技学习、农家的果品品尝节、工厂的加工包装参观等果旅消费,如此不仅能够打通果品销售的呆滞环节,也盘活了所有资源和资产,带动了当地农副产业的迅速进步。桂林永福县的罗汉果就可以借用其“罗汉果之乡”的美名,塑造一条“三高”生态农业和旅游相联动的模式。 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的生态农业建设从1983年就开始起步了,这20多年来,通过抓沼气建设来解决农村能源新问题,通过科学探索找到了沼气和养殖、种植的内在联系,最后建成了“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模式。恭城瑶族自治县拓展以“三位一体”生态农业为重点和核心的生态示范区建设,较好地解决了经济和环境保护的新问题,符合党中央、国务院有关在西部大开发中要“切实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的需要,对广大农村非但凡西部农村的可持续进步具备借鉴意义。2000年5月,联合国国际能源署“可再生能源研讨会”在桂林召开,37个国家和区域的70多位专家到恭城参观,称赞恭城县生态农业为“进步中国家农村生态经济进步的典范”。近几年,恭城县把生态农业的进步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又被有关部门连续列为“科技进步先进县”、“国家可持续进步实验区”、“国家级生态农业试点县”“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等等。当地从生活到生产,从种植到养殖,从农业到副业都达到了高科技、高产量、高效益的三高标准,应该充分挖掘生态农业的观赏性、学习性、参和性,让现有生态农业资源的借助价值最大化。
这种农业资源占优势的区域在以后的进步中应愈加重视农业新技术的引进和竞价力度,全方位改造传统种养技术,进步更健全的生态农业,在大力扶持和进步旅游的同时肯定不可以脱离了农业这一根基;并且从旅游开发的角度进步将来的生态农业,使传统经济型农业向现代旅游型生态农业转变。游览区内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生态农业示范园、科学普及示范园,应该以浓缩的典型农业模式,展示农业进步的历史和现实,展示特点农业生产景观和经营管理模式,让游客知道足够系统的农业生产进步的常识,使游客和当地农业文化之间打造起一种情感联系。
2.自然旅游资源占优势的“观光+体验”模式
对于那些拥有肯定的农业资源,和其他地方相比特点不够鲜明规模也存在着差距的地方,倘若拥有较好的自然旅游资源禀赋,就可以通过观光游的模式将旅游作为创造更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渠道。游览区内的农田果园、花卉苗圃、动植物饲养场应精心包装,让游客找到返归乡村的真实感受,在漂亮的田园风光和勃发的自然生气中享受回归自然的快感。
桂林阳朔是国内进步乡村旅游最早的县城之一,“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精辟地概括了阳朔自然风光的特点。 依托阳朔及周围各镇的自然田园风光来满足游客回归自然,返璞归真的需要,如历村、福利古镇、兴坪渔村等,都可以满足体验型游客的需要,“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体验农事活动,组织游客和农民一同采摘品尝,或参加四时农事活动;农家访问,考察生态农业生态村等活动。
当地乡村的特点民居、乡村工艺作坊、乡村农事活动场合应为游客提供可以深入乡村生活的空间,使游客参和农耕活动、学习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农机具的用技术、农商品加工技术与农业营运管理等,亲身体验农商品生产过程。游览区内提供的可采摘的直销果园、农商品集市等,既让游客有机会购买乡村旅游商品,又充分体验收成的愉悦。
3.人文资源占优势的“观赏+学习”模式
对于在农业特点和自然资源特点方面都不占有优势的农业区域,大家就可以走这条观赏加学习型的模式路线。比如桂北区域,通过挖掘桂北悠久的历史,发达的农业文化、古时候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融历史、乡镇“社日”壮族歌圩、瑶族盘王节等民族活动将当地区的人文资源和旅游作最佳的结合。这种模式不但需要大家要认可当地农业文化布满差异的地域性特点,还要致力于为当地这部分处于弱势的文化找到重新发扬光大的原因。
农业文化旅游资源是不可以容易地进行自然或人文的划分的,它综合了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专长。国内有一句古话叫“十里不同俗”,所以这种区域在开发时应以农业生产劳动为核心,以耕作规范、劳动工具、劳动商品、生活风俗和忌讳的开发为基本方向。特点耕作规范是农业文化的要紧内容,反应了当地农业文化的基本特点。特点农商品是农业生产的果实,可以让旅游者充分体验收成的快乐、知道生活风俗非但凡和农业生产有关的生活风俗及各种忌讳,以生动的形式和布满想象的内容展示了农业文化进步的历史和现实。从原始农业到现代农业,劳动工具发生了非常大变化。从农具的用大家可以了解地看到国内农业文化每一点滴的进步,也可以看到国内农业文化现代化的迅速进步。熟知农具事实上就是熟知国内农业现代化的历史,倘若进行适合地开发,应该可以成为绝好的旅游商品。这部分都可以进行观赏性和学习性的开发。
4、结语
现在,中国农业大多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业结构不合理,农村中2、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农业经济效益低下。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是产业关联度非常高的行业。而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的结合使得在传统的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种植、养殖、加工和环保等要点,更是一个潜力巨大的新型支柱产业,它能有效地融合第一和第三产业,带动2、三产业的进步,能够帮助形成产供销、贸工农、科工贸一体化的生产体系,从而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生态农业旅游之所以可以在新农业建设中大显身手、大放异彩,是由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找到了结合点。生态农业旅游使得旅游资源日益拓宽,囊括了包括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在内的所有来自大自然的、历史文化的或社会活动的资源。而生态农业的进步更是拓宽农业的食物营养、就业增收、生态保障、观光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这势必推进生态农业旅游在国内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进步。
生态旅游论文文献
[1李蕾丁汉风摘要:德国的生态农业[J.世界农业,2002. 6摘要:35~42
[2刘彦随吴传钧摘要:农业可持续进步探究进展及其理论[J.经济地理,2000, 20摘要:63~68
[3高中琪摘要:《长江三峡库区生态农业模式及其技术体系》[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
[4Ceballos Lascurain.The future of ecotourism[J.Mexico Journal,1987,1摘要:13~14
[5卞有生摘要: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mdash;mdash;理论和实践[M.中国环境出版社,2000年
[6何煜摘要:不同地域环境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探索[J.学术论坛,2000, 摘要:42~46
[7蒋和平何忠伟摘要: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探究mdash;mdash;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剖析[J.古今农业,2004,摘要: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