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学期间学习马克思主义能够帮助学生形成好政治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社会主义的建设和改革实践具备巨大的指导用途。下面是我们精心推荐的大学马克思主义1500字论文,期望能对大伙有所帮助!
大学马克思主义1500字论文篇1、《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到文化马克思主义》
摘要:大家都知道,尽管马克思主义是在英国走向成熟和丰富,进而走向世界,成为一种改造世界和创造历史的物质力量,但,在马克思主义诞生之后的四分之三个世纪里,英国一直没可以确立我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即使在1920年英国共产党成立后,这样的情况也没发生明显改变。之所以这样,主如果由于英共是一个在苏共和第三国际扶持下成立的以工人阶级为主体的政党,它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长期追随、倚赖苏共,缺少进行理论革新的需要、动力和能力。不过,在30年代中后期大量常识分子加入英共后,这样的情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这类常识分子党员一方面自觉地将苏联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其次则在将后者运用到各自研究的过程中,达成了对后者的不自觉突破,从而开启了一种好的学风,形成了一批有创见的理论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的左派常识分子沿着战前开辟的道路继续致力于英国当地问题的研究,逐步创造出了一种具备鲜明英国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1956年匈牙利事件后,英国新左派运动兴起。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深入深思、批判斯大林主义之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新左派思想家陆续出版了一批影响巨大的著作,后来闻名于世的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就此呈目前世人面前。
1、苏联马克思主义与30年代英共常识分子党员的理论革新
1920年,在苏共和第三国际扶持下,英共成立。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在英国的传播与进步得到了一种体制保证。不过,因为英共的党员主体和党的领导都为产业工人,所以,英共在政治上和理论上长期追随、倚赖苏共,这致使苏联马克思主义自然地成为英共的指导思想。1933年将来,伴随纳粹的兴起、西班牙内战的爆发,共产主义由于其日益彰显的政治吸引力和道德影响力而成为对自由资本主义现实不满的英国常识分子的替代选择。于是,大量英国常识分子陆续加入英共。对于当时英共的常识分子党员而言,苏联马克思主义绝不是什么很难忍受的教条,而是渴望学习、学会的真理。其次,因为政治传统、思想传统等缘由,30年代英共的常识分子党员绝大部分来自文学、自然科学、历史学和经济学这几个学科范围,没专业哲学家。他们学习、学会苏联马克思主义的目的都是为了指导各自范围的具体研究。这就使得他们可以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很容易克服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教条主义桎梏,形成一些有革新性的成就。
在1940年的置身鱼腹一文中,已经与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拉开一段距离的乔治奥
威尔不无微词地指出:1935年到1939年间,共产党对40岁以下的英国作家们产生了没办法抗拒的吸引力。这类年轻人作家基于自己的反法西斯主义和反资本主义立场而转向共产主义,他们一般被叫做奥登一代。因为可以理解的历史缘由,奥登一代都是苏联的坚定支持者。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们热烈响应共产国际关于文学服务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倡导,创作了一大量政治正确然而却没太高的文学价值和影响力的作品。在文学批评方面,他们好好学习、应用斯大林主义所提供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去剖析他们所关注的英国文学问题,出现了阿力克韦斯特、拉尔夫福克斯、杰克林赛、考德威尔等年轻人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不过,就像威廉斯在《文学与社会》中所批评的那样,上述年轻人批评家遭到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的深刻影响,在理论上几乎是乏善可陈,唯一的例外是考德威尔的《幻象与现实》。《幻象与现实》完成于1935年11月,但直到1937年2月12日考德威尔牺牲几个月后适才出版。非常了解,该书的基本理论框架直接来自苏联马克思主义,结构比较凌乱,原理运用比较生涩有时甚至相当机械,但它却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引导下,对文学形式与社会经济过程的关系、文学的社会功能等问题进行了创造性的剖析,并深刻分析了资产阶级自由的幻象本质,同时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提出了人民的主体性思想。考德威尔因此被觉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唯一一位真的具备原创性的马克思主义者。那样,为何考德威尔可以突破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桎梏,形成这类创见呢?在长篇评论文章克里斯多弗考德威尔中,汤普森提出了一种很深刻的讲解:考德威尔自觉尝试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文化传统相结合,从而使后者中那些重视文化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反精英的人民立场、重视经验研究的历史观和文学史观等有益思想传统,对苏联马克思主义教条形成了一种不自觉的抵制或解构;他这么做的意义不只在于使他本人因此获得了颇为丰硕的理论成就,更要紧的是为后来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了一条正确的方向。
除去考德威尔,30年代英共其他一些常识分子党员也完成了一些具备革新性的成就,尽管它们的革新性不像《幻象与现实》那样引人注目。他们是经济学和经济史学家多布、历史学家莫尔顿、物理学家和科学社会学家贝尔纳。
多布1922年就加入英共,并非常快成长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在主要从事资本主义企业和苏联 经济 进步研究的过程中,他于30年代早期形成了一套与英共领导 层从苏联马克思主义全盘同意而来的教条主义迥然不一样的马克思主义观,并在1932年题为《今日之马克思主义》的小册子中进行了相对系统的阐发。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或者说关于历史的唯物主义。据此,他反对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直觉或先验的逻辑,强调需要通过研究历史 经验形成历史认识。正是在这一理念的引导下,1937年,他出版《 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一书,系统阐发了自己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规范的性质与用途的基本理解:《政治经济学与资本主义》,松园等译,三联书店,1962年。)。虽然他在大体上并没超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但大家看到,基于对政治经济学说史与英国资本主义进步史的扎实研究,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危机理论、帝国主义进步理论和 社会主义经济进步中的经济规律问题都提出了颇具革新性和影响力的看法。正由于这样,在此后相当长的时期里,该书在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一直发挥着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功能。
和多布一样,莫尔顿在大学年代就加入英共。1938年,他响应英共领导人发出的向英国历史进军的号召,出版《人民的英国史》一书。从今天的角度看,该书无疑是通俗的、相当容易化的,不过,它却是英国历史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史学著作。在这里,唯物史观不只初次运用于对英国历史的研究,更要紧的是,一种完全不同于英国传统史学的、符合唯物史观基本精神的、自下而上的历史观念已经呼之欲出:正是在这里,在以往历史书中被忽视了的农民、工人等被压迫阶级初次成为英国历史的创造主体。
贝尔纳是英国现代著名物 理学家,1923年就加入英共,但直到1931年才在苏联学者的影响下开始用马克思主义为指南研究科学史。1939年,他出版《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该书一经出版即得到广泛好评,被觉得是科学学或科学社会学的开山之作,但长期以来,它的马克思主义之位基本上被忽略了中得到生动体现。)。事实上,就像霍布斯鲍姆指出的那样,该书事实上是贝尔纳力图达成马克思主义与自然科学的联姻的一个产物。虽然这种联姻被证明是短命的,不过,马克思主义对于该书的成功所发挥的要紧用途却是不可抹杀的:正是借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整体性和辩证进步看法,该书才能抛弃科学是一种纯粹的、超越世俗的?东西的?传统假象,将科学还原为一种社会现象,进而在社会经济政治进步与科学的历史互动中,揭示?出了科?学进步的社会逻辑及其社会功能的历史变迁。
与同年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那些具备重大影响的理论进步相比,30年代英共常识分子党员的理论革新不管在程度上还是在数目上无疑都是微不足道的。不过,大家需要以一种历史主义的见地来看待这类微不足道的革新:它们不只从根本上改变了英国没原创性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的局面,为英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的形成开了一个好头;更要紧的是,它们自觉延续英国实证的 文化传统,一同开创了一种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英国实质问题相结合的优良风气,从而使得后来的英国马克思主义者可以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坚持和进步马克思主义,促成独具英国特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2、战后英国马克思主义者的进一步理论探索及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共的政治进步进入了一个高潮期,但同时,其内部却出现了显著的理论分裂。作为长期追随苏共的一个结果,40年代将来,英共内成长起了一批高度认可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官方理论家,他们亦步亦趋地仿效苏联理论界,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批判当代资产阶级哲学社会科学和宗教意识形态。虽然这类官方理论家占据了英共党内的主要理论阵地,不过其实质影响却相当有限,由于就在他们教条地照搬照套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同时,大部分左派常识分子则是自觉延续那些30年代常识分子党员所开辟的道路,努力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南,研究、解决当代英国人所关注的具体的英国问题。在这个方面,英共党内与亲英共的一些历史学家和文学理论家的贡献最为重大。
大家了解,英国具备颇为悠久的社会主义史学传统,其发端可以追溯到左派自由主义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受此影响,建党之初就有个别历史学家加入英共,30年代将来则有愈加多的年轻人历史学家加入其中。1946年,以研讨莫尔顿《人民的英国史》的修订问题为契机,这类历史学家成立了著名的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在1956年前的十年间,他们按期拓展活动,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探索马克思主义新史学的建构的道路,最后取代30年代党内红色科学家团体,成为当时英共内最活跃、影响也最大的理论组织)。除去前面已经提到的多布、莫尔顿、霍布斯鲍姆、汤普森外,小组中的年轻人成员还有希尔顿、希尔、多萝西汤普森、基尔南、汤姆生、哈里森、萨缪尔和鲁德等人,其中,小组的精神导师是共产党党员、马克思恩格斯要紧的英文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通信选》和《马克思主义、民族性与战争》的编辑多尔,核心则是多布。因为年资这种客观缘由,小组成员在小组实质拓展活动的十年间公开出版的论著并不多,但这类论著都充分展示了一个根本特点:力图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研究、解决英国资本主义年代尤其是早期的经济社会文化进步问题,以确证、修正、深化、进步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具体结论。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理论成就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多布的《资本主义进步研究》。该书贯彻唯物史观的基本精神,从经济史的角度对作为社会形态的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进行了初次系统研究,结果在马克思主义阵营内部引发一场关于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大讨论,小组也由此为人所知。另一个是希尔的《1640年英国革命》的1955年修订版。该书坚持用阶级斗争的看法讲解17世纪英国革命,强调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失败了的民主革命。尽管这一看法到今天仍然不断被攻击,但却已经成为该问题上的主导性看法。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原奥登一代回归传统或主流的同时,年轻一代左派 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成长起来了。和那些以愤怒的年轻人而闻名的左派文学家一样,以理查德霍加特、雷蒙威廉斯与斯图亚特霍尔为代表的新一代左派文学理论家大多出生工人阶级家庭或英国的国外殖民地。因此,虽然他们大多不是英共党员,但当时都采取了亲英共的激进左派立场,并自觉同意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不过,作为战后在剑桥、牛津成长起来的文学理论家,他们在思想上第一遭到的是以利维斯为代表的细察派的深刻影响。就像威廉斯后来评论的那样,利维斯吸引他们的主要有三点:批判工业主义的 文化激进主义立场,从文学走向文化的实用批评办法,对成人 教育的很大看重。然而,当他们在利维斯的影响下积极投身成人教育 实践后,却深深地被无产阶级文化和新兴大众文化所感染,从而与利维斯的文化守旧主义精英立场产生了尖锐对立,并自觉提出了一个新的理论任务: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利维斯主义,以达成对利维斯所崇尚和接续的文化与 社会传统的革命化恢复。那样,应当怎么样用马克思主义改造利维斯主义呢?威廉斯等坚决反对像30年代的左派文学理论家那样教条地照搬照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并没有一种可以直接适用的文化理论:马克思本人曾想建构一种文化理论,但没完全建成,所以,应当做的就是根据马克思已显示出其丰富性和重要程度的构想,建构可以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剖析的文化理论,进而用这种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去改造利维斯主义。非常了解,和小组一样,霍加特、威廉斯等人力图形解析决的也是在英国的民族性语境中坚持和 进步马克思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虽然在1956年之前他们并没形成多少有影响的成就,不过,在这种暂时的平静下面,新的探索已经基本大功告成,只待破茧而出了。
伴随上述马克思主义者的理论探索的不断深入,他们与苏联马克思主义的差异、对立日益明显。决裂已不可防止。1956年苏共二十大后的赫鲁晓夫秘密 报告及苏联入侵匈牙利事件使不少英共党员对长期追随苏共的英共彻底失望。于是近三分之一党员退党,其中包含除去霍布斯鲍姆外的全部小组成员。随后,前小组成员与包含前述左派文学理论家在内的其他很多左派常识分子一块,形成了声势颇为浩大的新左派运动,以体制外的方法坚持和进步马克思主义。为了更好地前进,他们不约而同地把深思、批判、清算长期以来一直作为英共指导思想的苏联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的最重要 工作。在这个方面,汤普森和威廉斯着力最多,贡献也最大:在1957年夏天《新思想者》杂志的创刊号上,汤普森 发表了《社会主义人道主 义:致非利士人书》一文,全方位阐发了他的马克思主义观,其中包含他对斯大林主义的系统评价.);威廉斯则在1958年发表的《文化与社会》中的马克思主义与文化一节中,比较完整地表达了自己对苏联马克思主义的批评性理解。对于斯大林主义,他们的总体怎么看大致如下。第一,斯大林主义以教条主义的方法对待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不是把它当作科学的革命的办法论,而是奉为放之四海皆准的绝对真理体系,结果将历史唯物主义中很多具备真理性的历史的具体的科学原理扭曲为了绝对的成见。第二,斯大林主义因为未能正确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本质,没能发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一直是通过作为实践主体的人进行互动的,结果未能真的理解马克思《 政治 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的 经济基础和上层 建筑学说的隐喻本质,一直以 机械决定论和经济还原论的方法来看待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把辩证的决定荒谬地解释为了宿命论意义上的预先确定。第三,基于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学说的不正确理解,斯大林主义狭隘地把 文化界定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而没看到文化事实上是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由 实践交流到一块的一个综合体,它的一部分在社会意识之中,另一部分则经过实践延伸到社会存在之中,因此,文化决不是单纯被决定的,它同时也可以发挥客观的决定用途。
非常显然,新左派思想家破旧是为了立新,而这个新就是大家下面所要讨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有两个出处、两种使用方法。第一种使用方法来源于美国文化史学者德沃金1997年出版的《战后英国文化马克思主义:历史学、新左派与文化研究的由来》一书,专指由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等英国新左派思想家所创立、存在并时尚于战后至70年代英国的那种非教条的、批判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传统。第二种使用方法来自于美国批判理论家凯尔纳21世纪初 写作并在 互联网上得到广泛流传的一篇文献文化马克思主义和文化研究,泛指自卢卡奇、葛兰西以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传统中,对文化问题有过专门研究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和马克思主义者,其中既包含法兰克福学派,也是包含英国的文化研究学派。非常了解,大家目前要讨论的是第一种狭义的文化马克思主义。)。
3、第一代英国新左派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
说到文化马克思主义,大家就不能不提到另外一个术语文化主义。根据英国文化研究学者斯道雷的考证,文化主义其实是霍尔等伯明翰学派年轻一代文化研究学者70年代末杜撰出来的一个术语,以形容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完成的那些著作,由于在他们看来,虽然这类著作的马克思主义性质值得怀疑,但确实具备一同的理论特质。就此而言,文化主义与文化马克思主义具备一同的所指,尽管前者具备肯定的贬义。不过,大家也注意到,在90年代未来的文化研究史著作中,文化主义其实变成了一个中性术语,大致等于英国文化研究的由来阶段这种意思,由此一来,霍尔与伯明翰学派的其他早期成员都被纳入其中了。虽然这种 使用方法的变化具备肯定的合理性,不过,在大家看来,它却是不可同意的,由于它无原则地混淆了霍尔与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的本质不同:尽管霍尔和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等一样,也是新左派运动的发起者和核心人物,?不过,他?后来的 进步表明,无论是在 政治上还是理?论上,?他都更接近于佩里安德森等30年代中后期后生的第二代新左?派,而和?出生于30年代之前的那些第一代新左派具备明显的距离。有鉴于此,大家期望重申霍尔透过文化主义这个术语从批评的角度表达过的那个看法:正是在霍加特、威廉斯、汤普森这三位第一代?新左派?思想家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著作中,一?种新?的具备鲜明英国特点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了。 在新左派运动刚刚兴起的1957年,霍加特出版了我们的第二部专著《识字的作用:无产阶级生活面面观》。在这部具备部分传记色彩的著作中,霍加特一方面追记了自己童年过去历过的30年代英国工人阶级 文化,其次则对50年代工人阶级文化受新兴大众文化侵蚀的近况进行了剖析和抨击。诚如文化研究学者常常提及的那样,该书具备相当多的缺点:浪漫的怀乡病,对大众文化的敌意,对工人阶级文化的创造力估计不足,等等。不过,瑕不掩瑜,所有这类都不可以掩盖一个基本事实:该书是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涌现的第一个积极成就。在大家看来,对于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而言,该书具备以下两点要紧意义:第一,它自觉继承利维斯所崇尚的文化与 社会传统,运用后者所提供的 文学批评办法重建出了30年代的工人阶级文化,从而驳斥了利维斯主义关于工人阶级没自己文化的偏见,体现出了一种在 实践中改造利维斯主义的努力;第二,它成功揭示了工人阶级公共文化的诸方面和工人阶级私人的平时生活结构之间的内在 联系,有力打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的狭隘理解,证明文化是在平时实践活动中渐渐建构起来的。在某种意义上大家可以说,《识字的作用》是文化马克思主义形成过程中面向将来迈出的第一步,因为这一步迈得相对较小,以致假如大家不将它与威廉斯、汤普森后来的 工作联系起来看,可能很难知道它的存在及其首创意义。
继霍加特之后,威廉斯陆续出版了《文学与社会》、《文化是平时的》、 《漫长的革命》等著作,汤普森则陆续 发表了《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漫长的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等著作,以文化研究的实证形式,一同展示了文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风貌。以威廉斯、汤普森的上述著作为出处,大家可以对文化马克思主义进行如下理论刻画:
第一,它反对斯大林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解释与建构,觉得马克思主义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不是绝对真理的看法体系,而是科学的批判的办法论;尽管马克思恩格斯没提供可以包治百病的现成的药 方,但以他们开创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南,大家可以找到具体地历史地解决马克思恩格斯未曾研究过、未曾遇到过、甚至未曾想象过的各种新问题的科学渠道。
第二,它坚持《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实践唯物主义立场,倡导在人的实践过程中来理解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从而打破斯大林主义的 机械决定论和 经济还原论的思想桎梏,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系列定义、结论、原理形成了全新的理解。其中比较要紧的有,它觉得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之间是一种辩证的决定关系,经济基础并不是一直单方面、无条件地决定上层建筑,在特定条件下上层建筑同样可以发挥客观的决定用途;生产方法及其矛盾运动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决定 社会历史的 进步,但在不一样的历史阶段上、不一样的 文化形态中,其发挥用途的方法是具体的历史的;文化在本质上是 实践的产物,是不一样的生活方法相互斗争的结果;一般人民群众是真实的历史主体,他们通过阶级斗争创造了我们的历史;工人阶级的形成历程了不一样的进步阶段,在走向自为的阶级的过程中,英国工人阶级以文化的方法达成了自我生成,并自主生产出了我们的阶级意识等等。
第三,它坚持《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改造世界的立场,反对抽象的理论建构,倡导运用马克思主义去研究、解决具体的英国问题,并在解决这类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坚持、丰富、进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第四,它觉得当代英国社会主义进步的核心问题是工人阶级的文化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过程中,它形成了一套具备明确的自己限定性的文化研究范式;该范式具备三个支撑点,即自下而上的察看视角、人民历史观念和超越资本主义的乌托邦议程,而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在于可以达成对真实的 经验整体的倾听和再创造,对以往被忽视的大众文化的社会功能的剖析与评价。
第五,作为前述文化研究的结果,它坚信英国工人阶级具备革命传统,通过适合的引导,它们可以重新焕发出来,从而推进社会主义革命获得成功;英国具备好的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传统,再发现与重申这种传统是当代英 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使命。
对于威廉斯、汤普森所提出的文化马克思主义,大家的基本怎么看是:它是威廉斯、汤普森等第一代英国新左派思想家在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60年代上半叶的特定历史情境中,反对斯大林主义,探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英国实质相结合的理论探索的思想结晶,是在特定理论语境中坚持和进步历史唯物主义的一种成功的具体化、民族化尝试。非常显然,它具备确定的适用条件,一旦这类条件发生变化,它的真理性和合法性基础就会随之发生改变甚至动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