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都期望我们的孩子学有所成。起跑线确实存在,只是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婴幼儿园,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
孩子的成长背后,是父母的成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父母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
站在年轮切换的节点,罗振宇“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如约而至,在4个多小时的演讲中,这个笑眯眯的中年男子以“基本盘”为主题,推荐了对过去一年的察看和技巧。提起教育这个话题,罗振宇给出如此的数据:2019年1月1日到12月30日,在公众号,同时有“教育”和“焦虑”两个关键字的文章里,有3470篇,阅读量超越10万+,平均天天将近10篇:“父母”“爸爸妈妈”和“焦虑”连在一块的10万+,有6751篇,天天18篇。对此,罗振宇的感受是:这代爸爸妈妈确实非常焦虑。
教育是家庭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热门,特别是在这个角逐激烈的环境下,父母深陷“输在起跑线上”的担心。为了让孩子“成龙”“成凤”,“虎妈”“狼爸”不计本钱地对子女进行“超前教育”,从好工作顺序倒推到好小学,以至诞生的那一刻。逼着孩子去上英语、奥数、书法各种培训机构,琴棋字画各种才艺一个不落,在“鸡娃”的路上一往无前。微信圈曾疯传如此的段子:襁褓中的小朋友枕边戳着一张卡片,上面写着“距离高考考试还有6414天”。这个纸尿裤里的孩子,还没有来得及睁眼看世界,就无辜地被加入奔跑的行列。
作为父母,都期望我们的孩子学有所成,以后有份好工作,但好工作并不等于好生活,孩子拥有完善的人格,成为一个大写的人更要紧。起跑线确实存在,只是不是小升初,也不在婴幼儿园,而是他们的爸爸妈妈,正所谓“人莫不喜欢其子孙,爱而不知教之,犹弗爱也。”孩子从呱呱坠地到长大成人,和爸爸妈妈在一块的时间最长。每一个孩子生下来好似一张白纸,不同家庭的经济条件、教育方法、文化程度、道德素养,对孩子的影响至深至远。所以,苏霍姆林斯基才会把孩子比作一块大理石,坦承要将它塑导致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排在第一的就是家庭。由于,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环节,爸爸妈妈是孩子一生中非常重要,且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成功的道路不限于进名校,起跑线当然更不是成绩单。前不久,9岁成都女生黎子琳的全英文演讲视频上了热搜,在马德里召开的第25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她以熊猫保护为切入点,介绍了中国青少年在气候变化中所做的努力,号召大伙“珍惜熊猫,珍惜地球”。小女孩流利的英语表达、自信大方的举止,让父母感叹“赢在起跑线上”。却不知,这个“其他人家的孩子”爸爸妈妈都是英语老师,从黎子琳出生开始,家就通过英语儿歌和动画片等塑造语言环境,是不折不扣“其他人家的爸爸妈妈”。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无论职位高低,薪资几多,身为爸爸妈妈都是孩子的榜样,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子女具备“润物细无声”有哪些用途。爸爸妈妈的习惯、爱好、脾性像一面镜子,投射到孩子的身上,照耀着他们的将来。假如你手不释卷,孩子牙牙学语就会把翻书当游戏,整日沉迷麻将没办法自拔的爸爸妈妈,别指望孩子能平心静气埋头苦读。央视曾播出一则公益广告:年幼的儿子看见母亲为老人洗脚,也憨态可掬地给母亲端来一盆热水。广告非常短,含义非常深——爸爸妈妈的样子,就是孩子以后的样子。
当大家看清了起跑线的所在,也就能领会这个道理,孩子的成长背后,是父母的成长,要培养出类拔萃的孩子,父母要先把自己变得更好。只有父母以身作则,才能为孩子打造潜移默化的学习环境;只有父母视线开阔,才能为孩子谋划更远大的将来;只有学会儿童成长规律,才能遵循科学的教子办法;只有了解保护儿童权利和尊严,孩子们才能幸福地度日,合理地做人,就像鲁迅先生所言:觉醒的爸爸妈妈,完全应该是义务的,利他的,牺牲的。
刚刚别过的2019年,恰是鲁迅发表《大家目前如何做爸爸》100周年,“子女是即我非我的人,但既已分立,也便是人类中的人,由于即我,所以更应该尽教育的义务,交给他们自立的能力;由于非我,所以也应同时解放,全部为他们自己所有,成一个独立的人……如此,便是爸爸妈妈对于子女,应该完善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百年回响,读来依旧回味无穷。
教育的本质是人点亮人,每一个人都是其他人的一盏灯——这是罗振宇跨年演讲的金句闪光点,愿所有“觉醒的爸爸妈妈”摆脱起跑线焦虑,用真诚善良勇气照亮孩子的星辰大海。(评论员 佟吉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