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渊源上来讲,朗诵好像更挨近歌唱,不知当时那个荷马在行吟时是什么样的步伐和旋律,但中国古时候的吟诵,却是接近于歌唱的。较之与播音的关系,现代中国的朗诵应该和吟诵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吧。下面是我们为大伙采集关于朗诵和播音的20个不同,欢迎借鉴参考。
1、从表达的目的看
播音是为了向公众传递消息、常识和观念。
朗诵不止是传递信息,更主要的以情感的感染力达到感染提高净化受众心灵,给受众一种审美享受。
2、从主体角度看
播音者是公共媒体的代言人,他代表政府或某团体在说话。由此,他是非个人化的,同时,因为其目的是传递信息,所以,他的事件的剧外人、旁观者、叙述者和评论者。
而朗诵是个人化的,朗诵者是剧中人,他是事件中叙述者、评论者,更是事件中的多个角色和抒情者、行动者。
3、从情感的的角度看
播音排斥个人情感色彩,其情感是公众性的,种类性的、旁观者的。
而朗诵则需要个人情感的融入,朗诵的情感有时是旁观者的情感,有时是剧中人的情感。同时,播音的情感只是一种基调的表现,而朗诵的情感是细节化的具体的变化着的情感。
4、从类属上看
播音不是艺术,更不是表演。
而朗诵则像话剧、声乐、相声快板一样,是一门艺术,是一种表演种类。
5、从表意和表情元素上看
播音主要通过语音来表达,朗诵除语音外,其语流中的气息、气口、空白、配乐、形体动作、表情都是传情达意的元素。
由此,产生了朗诵和播音语流上的不同。
6、从语流面貌上看
播音的语流是串珠式的,语流中的字音强调颗粒性。
而朗诵的语流则不同。
7、从语流的步伐上看
播音的语流是相对匀速的、相对平稳的。
而朗诵的语流则是变速的、波动起伏的。
8、在语流的停顿中
相对来讲,播音更多的是语法和生理需要的停连。
而朗诵更多的是情感需要的停顿。同时停顿的时值上,朗诵较之播音要更富于变化。
9、从语流的每一个音节的时值上看
朗诵的字音与字音的时值差,要比播音大的多。主体及主体的身份的不同、语流的状况不同,带来了对声音的不同需要。
10、在音色变化上
因为情感表达的需要和语流状况提供的可能性,朗诵的音色变化要比播音大得多,对音色的用法类型也宽泛得多。
11、在音高变化上
播音的音域通常低于5度,
朗诵的音节变化则总是要大得多。
12、在音强的变化
朗诵的强弱对比比播音要明看上去多。
13、在音乐感的变化
因为朗诵的时值变化大,出现不少拖音现象,加上朗诵的音乐感的需要,由此朗诵的声音对泛音的需要更高,同时朗诵中的字音中靠音现象更常见更明显。
由此,产生了对用声上的气息和共鸣的不同需要。
14、在呼吸办法上
播音需要胸腹式联合呼吸。
朗诵因为音色、音高、音长、音强和停顿变化幅度大的原故,不只需要胸腹式联合呼吸,同时也需要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
15、从换气上看
因为停顿的特征不同,朗诵的气口和播音的气口注定不同,换气的方法也多于播音。
16、从气息的流向看
在两个气口之间,因为匀速语流和字音时值相对较短,播音的气息流向通常是单向性的,气息来不及回流;
而朗诵则不同,在两个气口间可以有不同幅度的多个气息回流的出现。
17、从气息的深浅程度看
朗诵较之播音在深浅幅度的变化更大。
18、从每一个字音的气流的中心点和形状上看
播音中的气流中心点是相对稳定的,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较小,
而朗诵的气流中心点则相对变化较大,字音间的气流形状变化要相对大的多。
19、从共鸣方法看
播音的共鸣以口腔共鸣为主,以中声区为主,头腔共鸣用的不多、胸腔共鸣相对用的浅。
相对来讲,朗诵以咽腔口腔共鸣为中心,同时带动人体的每个共鸣腔的共鸣来满足语流变化幅度大的需要。
20、形体语言表达的不同
不需要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