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北京中考物理考试试题体现了科学、公平、准确、规范。考试试题从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确定、设问的呈现等方面较好地体现了物理学科特征和北京特点。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本试题为落实立德树人、进步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本着稳中求进的原则,在考查学生的全方位进步上进行了探索和革新。
如第7题,以中国探月工程中“嫦娥四号”登月,“玉兔二号”巡游月球为背景,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32题,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开篇,通过对漫天壮观秀丽寥廓的日月星辰的描述,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再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名字命名的“郭守敬望远镜”,作为现在世界上性能最佳异的光谱望远镜,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向学生展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2、考试试题素材背景丰富
1.重视回归教程
本试题有超越三分之一的题目能从教程中找到原型或有关内容。比如,选择题的4、6、8、12、13、14题,实验解答卷的22、23、24、27、28、29、31题,这类考试试题的素材兼顾了三个不同版本的教程。
2.重视与生活实质的联系
本试题选择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的素材,譬如第3题中涉及的旱冰鞋、冰壶、自行车,第5题中的筷子、起子等费力杠杆与省力杠杆,第12题中用手按铅笔等,让学生感到亲切。
3.关注年代进步和科技前沿
本试题选取体现国内当代科技进步的要紧成就作为素材,如第19题涉及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等绿色、环保的能源,第32题则以科普阅读的形式向学生介绍了目前世界上性能最佳的光谱望远镜——郭守敬望远镜,深入浅出的向学生解说深奥的恒星光谱及其应用。
3、学科特点鲜明,凸显实验探讨
本试题看重物理过程的剖析,定义的理解,规律的应用。同时凸显了实验探讨,有一半的题目都与实验探讨有关,对实验探讨能力的考查细致、全方位。
如第6题真空罩内闹铃的实验考查了“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事实中总结简单的科学规律”;第29题用天平“巧测”铜丝长度的实验,考查了“会依据探讨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和“会正确记录实验数据”;第31题伏安法测小灯泡电阻的实验,考查了“能对科学探讨的方向和可能出现的探讨结果进行推断与假设”和“能依据评估结果改进探讨策略”。
4、重视基础,考查主干
本试题重视考查学生的基本定义和规律,与基本技能,如第28题考查了受力剖析,第10、31题考查了电路辨别和连接等。
试题同时突出了对主干常识的考查,对于考试说明中的18个理解层次的常识细目做到了全覆盖。如第12、15题考查对压强定义的理解,第29题考查运用密度公式解决实质问题,第11、33题考查运用欧姆定律、电功、电功率、焦耳定律的公式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
5、考查角度新颖,重视学习过程
1.考查物理定义和规律的形成过程
本试题突出考查了物理定义的打造和规律的形成过程。如第14题,以“悬浮”为背景,考查浮力的产生缘由、平衡力的特征等常识,需要学生认真考虑“为何会有浮力?”,如第27题,以晶体熔化为背景,切换了设问的角度,需要学生依据图像说出判断的依据。
2.以常识为载体,考查思维过程
重视考查思维过程是本试题的又一个特点。如第15题在思维过程上,需要学生打造情景与常识间的联系,再依据所给条件,选择相应的物理规律解决问题。如第30题考查了凸透镜成像规律及近视眼的矫正,但设问角度立意新颖,需要学生从结果反推缘由,这是思维的提高。
3.考查学生真实的科学探讨过程
本试题在考查科学探讨时,关注学生要历程真实的科学探讨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如第6题的真空罩实验,需要学生有过因为罩内空气的变化致使声音强弱变化的体验;第13题,需要学生真实的察看过试管内的水沸腾前的加热过程,和水沸腾后水蒸气将橡胶塞推出,并在管口出现很多“白气”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