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物理中考试题的命制,依据《2019年中考说明》,对试题结构、题型分数和考试试题困难程度做了相应调整。考试试题从素材的选取、内容的确定、设问的呈现等方面较好体现了物理学科特征。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考试试题重视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考试试题选材,关注国内现代科技进步和中华出色传统文化的渗透;重视落实立德树人。如第7题,以中国探月工程中“嫦娥四号”登月,“玉兔二号”巡游月球为背景,考查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第32题,以“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开篇,通过对漫天壮观秀丽寥廓的日月星辰的描述,给学生以美的体验。再由元代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郭守敬名字命名的“郭守敬望远镜”,作为现在世界上性能最佳异的光谱望远镜,获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向学生展示了祖国科技的进步,激起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第9题,以古诗《立冬》为素材考查了霜的形成过程,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到物理考试试题中,弘扬了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科学素养。
选取如此的素材,考查学生入门知识的同时,有益于激起学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还有益于引导学生领会科技革新的要紧价值。
重视联系学生生活实质,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的理念
考试试题注意选择学生身边的、熟知的,甚至可以亲身体验的素材作为考试试题背景,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理念。
第3题中的旱冰鞋、冰壶、自行车等,考查学生运用摩擦力的有关常识解决实质问题的办法;第5题中的筷子、起子等生活用具,考查了学生省力杠杆与费力杠杆的理解与区别,第17题中的小朋友滑滑梯的情景,考查了学生对惯性、运动状况与能量等基本定义的理解。
第12题中通过学生用手按铅笔的实验情景,考查了学生对重压、压强等核心定义的理解,让学生倍感亲切。
关注基于证据的思维,体现学科核心素养
重视运用实验证据剖析判断等角度设计考试试题,考查学生基于证据的思维过程。比如,第27题素材来自于课堂教学的物质熔化实验,依据图像剖析物质的类型,是常规实验题,学生容易作答。但在第2问的设问上关注了基于证据的思维,让学生写出判断依据,既考查了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又体现了对学生科学思维的引导。
第28题是一道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实验,考查了学生如何测量、为何如此测量,既可以考查出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又考查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试题整体平稳,重视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1.重基础、考主干、重视实验技能考察、渗透物理观念
考试试题重视入门知识和基本技能考查,考试试题中不少情境学生都很了解,比如6、10、11、12、13、14、18、23、24、30、31等题。实验解答卷中,除29题以外,基本上都是《考试说明》中需要的学生必做实验,突出对学生实验技能和对实验现象辨析的考察。
2. 考试试题重视来自于教程,立足课堂教学
考试试题整体基调朴素大方,没偏、难、怪题,不少素材来自于课堂教学,学生感觉熟知自然。比如第12、13、17、23、24等题。考试试题在立足课堂教学、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方面对教学也有明确的导向。比如第13题取材于教学中很熟知的实验情境,不但考查了常识结论,还考查了学生思辨的过程。引导教学关注常识的形成细节。
3. 渗透受力剖析等基本办法,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考察
考试试题渗透受力剖析等物理学基本办法,注意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比如第14、28题,考察学生对物体受力状况的认识,和用示意图剖析问题的意识;第20题,考察学生对物理图像的信息的阅读能力;第32题考察学生从很多文字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18、26、30等题,考察了学生实验探讨能力的拥有状况。
秦晓文,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北京特级教师
梁学军,北京顺义区第八中学,正高级教师
孔德英,北京第九十四中学,北京特级教师
鲍建中,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分校,北京特级教师
白晓豫,北京通州区教师研修中心,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