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阶段学习困难程度、强度、容量加强,学习负担及重压明显加重,不可以再依靠初中时期老师“填鸭式”的授课,“看管式”的自习,“命令式”的作业,要逐步培养自身主动获得常识、巩固常识的能力,拟定学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下面是我们给大伙带来的高中历史水平考要点,欢迎大伙阅读!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篇1
一、经济范围
1.资奉主义生产组织方法的变化在l9世纪自然科学获得重大突破.特别是电磁学理论产生和进步的基础上,新的科技成就飞速应用于工业生产,在生产力提升的同时加速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最后形成了以科技为依托、垄断形式组织生产的经济模式。
2.经济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后,最早出现垄断组织的是钢铁和电力工业。之后汽车、飞机制造等工业部门也相继出现垄断组织:与首次工业革命相比,工业结构达成了从轻工业到重工业的飞跃,最后形成了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布局,资本主义生产进人成熟阶段。
3.能源结构的变化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隧着发电机的创制成功,电力渐渐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类社会进人“电气年代”以煤气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与之后创制成功的柴油机,推进了石油开采业的进步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在此基础上“电力”和“石油”成为人类社会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范围
伴随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日常占据主导地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民主规范日益健全,英法美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打造了较为完善的议会民主规范。
随着着资本主义经济的高速进步.资产阶级调整统治政策,实行政治民主化和社会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阶级已经获得了普选权、组织政党等权利,阶级矛盾相对缓和;经济上,工人的生活情况有所改变,工人运动失去了暴力斗争的环境,多以经济斗争和合法、和平斗争为主。
三、思想范围
19世纪中期出现的三大思潮——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到I9世纪末也有所进步甚至出现了新的变化。
1.自由主义到干涉主义
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经济从自由角逐阶段进人垄断阶段,资产阶级从需要实行自由经营、自由角逐、自由贸易到愈来愈多的干涉国家的经跻政治生活.与国家政权相结合.借用国家政权推进资本主义经济的进步。资本主义经济思想已从自由主义转向干涉主义。
2.马克思主义到列宁主义
19世纪末,伴随工人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进步,工人运动再度高涨。在俄国+以列宁为首的多数派,坚持把达成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最后形成了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主义。帝国主义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诞生。
3.民族主义
面对帝国主义列强的殖民扩张和民族压迫,亚非拉美区域的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在斗争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愈加注意本国的实质状况.民族主义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国辛亥革命的教导思想三民主义、印度的提拉克主义等。
四、国际关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业革命影响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各国进步的不平衡性加剧。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进步相对缓慢,特别是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而美德等国抓住机会进步飞速,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产值超越英法分别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对日益变化的经济格局,列强需要根据变化的实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美的绝大部分区域已沦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材料产地、产品市场和资金投入场合,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同时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后确立。
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扩张的同时,列强问争夺殖民地和霸权的斗争日益尖锐,在勾结和斗争中形成了同盟国和协约国两大军事侵略集团,各国愈加疯狂的扩军备战,最后造成首次世界大战的发生。
2.对中国的影响
l9世纪末,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款》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日益紧急的民族危机中国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争的新高潮,先后发动了维新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等,在打击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同时,加速并最后了腐败的清王朝,一定量上推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进步。
4.第二次工业革命与首次工业革命的异同点:
1、相同点:
两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国政府的看重,都促进了生产力进步;
都引起社会关系的巨变。首次科技革命造成两大对立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造成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国家机构开始和垄断组织结合;
都对世界格局发生巨大影响。首次科技革命,形成了东方从是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资本主义的殖民体系;
从经济上看,都加快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进步。
2、不一样点:
首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主如果劳动者,他们凭着经验或技术获得很多成就,这部分创造成就都是生产经验的概括;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发起者多是科学家和工程师,各种创造无一不是在精确的自然科学研究成就的基础上获得的。
首次科技革命开始于英国,约半个世纪后才在各国真正展开;第二次科技革命则是多源的。
首次科技革命以轻工业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业为突破口。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篇2
分封制推行的目的、受封对象,诸侯对天子的义务与在封国内享有和权利;分封制推行的影响
宗法制:含义、目的、特征、用途。
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的时间、意义
秦朝打造的中央集权规范的内容与意义。
汉武帝、宋太祖为加大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分别采取了哪些手段?
隋唐推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是什么?三省各自具备什么样的职责?三省六部制的推行有用途?
元朝推行行省规范的理由、目的与意义。
汉朝、魏晋南北朝、隋唐分别实行什么样的选官规范,其选官准则又有什么不一样?隋唐的选官规范推行有什么历史意义?
清朝前期为加大君主专制,几代皇帝分别采取了哪些手段?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篇3
一、从“无为”到“有为”
起因:秦末战火频繁,社会经济破坏紧急。
目的: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手段:减轻田租、赦免自卖为奴婢者为庶人、让很多士兵回家,授予田宅,并免除肯定的赋税和徭役等。
结果:经过六十多年的休养生息,汉朝的经济实力渐渐恢复和增强,人民生活安定,社会兴盛,国力日盛。
汉初面临的社会问题:
内: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紧急,割据局面正在形成。
外:匈奴为患,边关危机,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为了加大中央集权,适应国家统一形势的进步需要,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年代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董仲舒其人:
汉代儒家的代表人物。他把诸子百家里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汉武帝在位期间,董仲舒曾三次参加对策,阐发他的儒学思想。
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
为适应汉武帝加大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提出不在儒家六经范围之内的各家学术都应罢黜。
为了加大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他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待人处事的道德准则,后人总结为“三纲五常”。
三、儒学成为正统
1、儒学兴起的理由:
汉武帝起用大量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准则。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儒学教育情况:
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设立专事研究和传播五经的教官,称为“博士”。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兴办太学,儒家五经博士负责教授,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到政府任官。太学的兴办,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世代为官的陈规,使非贵族官僚家庭的子弟也可凭太学资格做官;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儒学的地位。
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打造了地方教育系统。儒学于各郡县得到竞价,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3、结果: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篇4
一、“人是万物的尺度”
1、智者学派产生的背景:
雅典等一些古希腊城邦,奴隶制民主政治进步到顶峰。雅典成为希腊政治和文化中心。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有些学者的研究愈来愈关注“人”本身。
2、智者学派的思想主张:
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深思人类自身。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会组织、风俗习惯和伦理规范等。
强调人的价值。
代表人物及主张:
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所有的尺度,树立了人的尊严和。他的思想概括了智者学派的主要思想,体现了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
二、美德即常识
1、苏格拉底的思想主张:
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期望重新打造大家的道德价值观,以挽救衰颓中的城邦规范。
提出“美德即常识”的思想。
提出善是人的内在灵魂,世界上无人自愿作恶,人之所以作恶是出于无知。
教育对美德同样要紧,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身灵魂之内已有些美德。
2、影响: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要紧表现,他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知识。
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苏格拉底的学生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著有《理想国》一书,他依据智慧品德而不是根据出身,把每一个人明确分工,各司其职,主张有正义感和理性的“贤人”统治国家。
2、柏拉图的这种想法尽管有大量错误,但他鼓励大家独立理性考虑.为理性主义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3、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在大量学术范围获得了卓越的收获,成为古希腊最博学的人。他关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特别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级的。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篇5
隋唐——封建社会的盛和衰
1、隋大统一的历史起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3、全方位细致的识记大运河的分段、起止点、交流沟通河流。理解大运河开凿的理由,影响。正确看待历不一样人物对大运河的评价。
4、多方面剖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理由和启示。
5、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活动和评价。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均田制,租庸调制的推行起因、目的,用途和其间的联系,后来的破坏。
7、全盛时期的表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8、长安和扬州。
9、唐中央政权和边疆民族关系的史实,共性。与汉民族关系的异同点。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对外交往和汉的区别及其成因。对外交流的具体史实。
11、深刻理解两税法的推行和影响。
12、多方面剖析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起因和启示。
13、唐文化:唐诗、韩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绘画,书法,封建教育,医学,孙思邈和《唐本草》。
说明:历来是高考考试之重点和热门地区,应注意。核心是盛与衰。
历史学业水平考试要点概括2021有关文章:
★ 2021历史水平考必背要点
★ 2021高中历史水平考要点
★ 历史水平考要点概括2020
★ 2020最新高二历史会考要点总结概括三篇
★ 2020历史水平考高中要点概括
★ 2021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
★ 2021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要点概括
★ 历史要点概括高中水平考
★ 历史高考考试要点总结概括5篇
★ 高二历史必考要点难题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