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复旦附中校长的一篇关于如何教育孩子的演讲

   日期:2025-08-15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学知猫    浏览:497    评论:0    
核心提示:如何教育孩子是萦绕在每个家庭的问题,作为复旦附中的校长,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看看他给了大伙什么建议,有什么又是值得采纳的呢?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接触过不少学生和父母,期望结合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推荐复旦附中校长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的...

  如何教育孩子是萦绕在每个家庭的问题,作为复旦附中的校长,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看看他给了大伙什么建议,有什么又是值得采纳的呢?

  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教育者,接触过不少学生和父母,期望结合父母最关注的问题,推荐复旦附中校长在一次演讲中,谈到的一套好的家庭教育办法,相信对父母教育孩子有所启发。

  孩子别太出色,停一停!一个出色的孩子,会弹钢琴、又会跳舞,还会画画,学习成绩还好。长大了,读初中了也什么都会,每次考试前几名,考上重点高中,高考考试又成为状元或者前几名,考上海外或者国内最好的大学。

  不少人都是如此过来的,几年将来读研究生,在读博士。

  你看,爸爸妈妈也荣耀了,感觉孩子非常出色,不到45岁就是副处级干部,不到50岁就是正处级干部了,见到亲戚朋友、同学、家人逢人便说孩子有出息。然后,不到55岁他就进监狱了。爸爸妈妈这时还流着一行老泪:“我的孩子如何会出现这个状况?”

  如此的教育、如此的结果是大家想要的吗?当年大家追求分数、琴棋字画、那样多才干......大家就要考虑了,教育的问题出在哪儿?教育的核心问题不是出在学生的能力、不是出在改革、不是出在技术层面。

  大家的教育缺少灵魂的东西,中国教育技术层面已经走得太快了,“灵魂”跟不上了。

  01

  引导孩子转向爱、善、智慧

  那样,大家目前能否不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是否灵魂出了问题。

  柏拉图说:“教育非他,乃心灵的转向”,那样请问转向哪,往哪转?引导孩子转向分数、转向才能、转向才干、转向本事?都不是。

  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写了一本书《教育就是解放心灵》。解放心灵,按柏拉图的语境来讲,心灵到底应该转向哪儿?你学过哲学,在西方哲学里面“爱智慧”就是哲,那我加一个善,一个人的灵魂深处有爱、善、智慧这三样东西。

  你说这个人以后差一点技术、差一点才能,又能差到哪儿去呢?而恰恰这个东西是大家全世界的普适价值,但目前不少人都忘了。

  我从这个例子深刻地领会到教育就是“慢”的艺术。什么是教育?教育就像养花一样,一边养一边看,一边静待花开。我把这句话送给各位爸爸妈妈,子女就要如此养,要慢,别着急。

  上帝让他在这个世界上存在,就必然会给予他存在的价值体现,你记得这句话,“存在即价值”。

  02

  教育就像养花,静待花开

  生活就应该是一个“慢”的艺术,教育亦这样。

  我的一位学生的女儿,读五年级的时候带到我家来。她说:“老师,你看我的孩子不喜欢吃饭、瘦小,黄毛丫头,如何解决啊?”我说:“才10岁你着什么急啊?”

  “她学习成绩不可以,吃饭也不可以,比同龄人都要矮一头,如何得了!”我说:“你形象很好,我们的孩子会差多少呢,你别着急,太在乎这个东西没用,养人要慢慢来,你着急她也不会长,拔苗敢拔吗?”

  2014年,高考考试结束将来,志愿都填报完了,录取公告书来了,她携带一个婷婷玉立,长得非常好看的女生来,说:“快叫师爷爷,这就是当年那个黄毛丫头。”

  我说:“你当年是否非常着急?孩子几年工夫,长得比你高,比你漂亮,还考了一个很大学。”她说:“当时我真的非常着急,目前感觉非常自豪。”

  03

  合适就是最好的教育

  每个学生成才的渠道和方法没确定的指向。目前某些学校说“只须学不死就往死里学”、“没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都是如此的无聊、矫情的语言,如此就能把教育做好了?

  不要今天看到大家校园门口上写着“热烈祝贺某某成为文(理)科状元,考上清华、北大”,就以为如此的孩子以后必然会成功。我刚刚说了,孩子的将来有无限可能性。一个孩子为何有价值?由于他大概性,他有无限的可能性。

  所以我的结论是:第一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方法办法,合适的就是最好的教育;第二,每个学生成才的渠道和方法没确定指向。

  不要以为你的孩子目前喜欢画画、喜欢弹钢琴,他以后就肯定是个艺术家,可能他以后从事的工作和这个一点关系都没,他有无限可能性。看一个孩子成绩不可以就开始下定论,说孩子以后是擦皮鞋的或者以后没出息,哪有如此的教育呢?

  目前好多名校做什么事?名校选孩子念书,由于优质教育资源有限,选择名校的人就多,于是名校就有资格来进行筛选。从事物的进步的规律来讲是对的,但从做教育的角度来讲又是错的,选择人的教育叫“伪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

  这类名校还要考试入学,两科语数,小学低于198分,没专长,一律不可以录取。我所在的学校收的是几十分、120分左右的孩子,大家一样要把他们教出来的。

  04

  摒弃浮躁、功利,回归教育规律

  为何说要潜心育人?潜心是一种境界,目前有几个人可以潜下心来做事?大家好多时候都把学生当作了方法,而不把学生当作大家的目的。

  你看,为何当作方法了?使劲培养,培养好了将来我得高额奖金。这是他获得奖金的方法、获得名誉的方法,于是难免浮躁。

  目前有不少父母把我们的孩子当成方法,学如此、学那样、考状元、读名校都是脸面的问题,就是当成一种方法。一旦用孩子的成长来满足大家成年人的某种欲望或者需要,大家的教育肯定出问题。

  我说一个简单的教育规律,看看大家目前有多少人不了解。目前初中老师布置作业,孩子晚上11、12点基本做不完,高中三年级就更不说了。

  十三四岁、十五六岁的孩子,他的成长规律是什么样的?这类孩子在深夜11点到凌晨3点之间,特别是1点到3点之间,脑垂体分泌两种非常重要的激素,一种叫性激素,一种叫成长激素。有光照、有重压它不会分泌。

  所以,孩子假如睡眠不好、重压大,他长得就不好,这就是规律。

  假如老师懂了这个规律,那布置作业的时候就一个需要,最迟10点半孩子需要入睡。由于孩子入睡两个小时将来才可能进入深睡状况。大家目前遵循这类规律了吗?没,不管,使劲学,为了分数、为了技能、为了才干。

  所以我对教育的信仰就是要回归到教育的规律,慢慢地、静静地、悄悄地做,不要浮躁、不要显摆,必然会有大家想要的结果,那个时候大家的孩子无论是分数、才能,还是能力都非常不错,他们的灵魂也非常前凸后翘,这才是教育新正常状态。

  第二个“可能”,是指大家要了解孩子的将来具备所有可能性,目前他所学的,甚至是他的才能,他的分数,不代表他以后能干什么,会干什么。但目前又需要要分数,所以他又需要勤奋学习。我觉得这类都不可以丢,如此才可以确保将来的可能性存在。

  所以,这里面有个适合,“适合”事实上是大家的教育的方法办法必须要符合规律,要合适孩子。

  不要看到邻居孩子琴棋字画什么都学,也把我们的孩子送去学。你是博士,说博士的儿子就要比其他人学得多一些,如此考虑问题就错了。不合适他的学了没用,必须要学这个孩子内心喜欢的东西。

  05

  教育需要基于三个准则

  教育如何做呢?这个问题也是教育的哲学思辨。没分数(检验)的教育是不成立的,只谈分数的教育一定是有缺点的,这就是哲学。

  那样哲学家如何看待教育?最经典的是亚里士多德的原话:“教育需要基于三个原则,中庸、可能和适合”。

  中庸,用孔子的话说就是“去其两端,取其中而用之”,总之不偏左不移右、不偏下不偏上,守中为上。我觉得中庸才是生活、乃至做教育的最好的哲学,就是说大家做教育不要太过头了,也不要不够,就这么简单。

  什么叫过头?

  目前大家就做过头了,在技术层面上不断地改,改得大家老师不了解如何上课了,领导也不了解如何布置工作了。学校教育成了如此子就是过了头,忘记了还有教育规律,还有教育自己内在的东西。

  所以,我更赏析如此一句话:教育是一个缓慢而高雅的过程。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