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老话叫“聪明反被聪明误”,这里说的“聪明”就是“小聪明”。分不清小聪明与大智慧有什么区别,使得一些父母不会准时引导孩子的小聪明,反而沾沾自喜地怂恿。
亲戚家有个上婴幼儿园的孩子,母亲教他写“大”字,留下两页田字格作业纸让他训练,说写完这两张纸就带他去外婆家。不到一分钟,孩子就说“写好了!”原来他用铅笔在整张纸上各写了一个大大的“大”字。面对这两页各写了一个字的作业纸,家人骄傲地夸他聪明。
更有甚者,家人还常常鼓励孩子在客人面前“表演”他的小聪明。一次我携带孩子最喜欢的巧克力去庆祝他的4岁过生日。孩子要吃巧克力,外婆就打开一盒并说:“孩子了解如何做。”他拿了一块巧克力送给我说:“阿姨,你先吃。”我接了过来并道谢,夸孩子懂事。为了尊重孩子,我把巧克力吃了。没想到孩子边哭边喊:“还我巧克力。”此时,外婆趁着孩子闭眼大哭,偷偷往我手里塞了一块更大的巧克力,然后对孩子说:“阿姨没吃巧克力,她是在变魔术,变出一块更大的。”孩子立刻破涕为笑,冲着我就喊:“变!变!变!”我不能不张开右手,“变”出了一块更大的巧克力。
原来,他们家所有些人一直都不会吃孩子喜欢吃的东西,孩子多次尝试后了解了一个事实:他每次吃东西时,只须做出送给大人先吃的样子,就能使大大家开心,而大人一直都不会真吃的。如此他在遭到表彰的同时,不会有任何损失。
实事求是地说,孩子可以耍点小聪明,的确是智商较好的一种体现。由于从开动脑筋到达到我们的目的,他要调动察看、剖析、判断等一系列智商原因,这说明他有了思辨能力。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孩子,他的确是在进步,所以适合地一定也是应该的,但必须要准时引导,要把这类智商表现引向更大的视线和更高的目的,孩子的智商才会有更大的进步空间。假如不引导孩子的小聪明变成大智慧,孩子就会因小聪明而走入自私、利己、狭隘、虚伪、庸俗甚至是欺骗的小思维圈子。
小聪明完全不同于大智慧,常常耍小聪明的人总是不识大体,目光短浅,常因近利失远利,因小利失大利。而大智慧者的大视线,能使其具备远见卓识,从而高瞻远瞩,气概非凡。面对孩子的小聪明,父母要有大智慧,要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从小聪明渐渐走向大智慧。对以上类似的事情是怂恿还是制止,是放纵还是引导,父母的态度将决定孩子成长的方向。
父母第一不要在孩子面前炫耀小聪明,要引导孩子把聪明才智用到真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网上过去有篇文章,写了一些中国人在海外耍弄小聪明、钻法律和规则的空子。其中一个例子是作者携带年仅3岁的儿子到美国旅游,寄宿亲戚家。亲戚拿个全新的儿童汽车安全座椅让他用,并让他保管好,由于要“还”回去。两周后,亲戚退货,店员全额退款。亲戚对我们的行为洋洋得意,还到处炫耀我们的聪明。文章的题目叫《让中国式的聪明滚出中国》,可见如此的小聪明多么让人生厌。
同样,父母不要在孩子身上推行小聪明。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听话,只顾一时不考虑长远,常常居高临下耍点权宜之计的小聪明,戏弄甚至欺骗孩子。
譬如容易见到的哄孩子吃药。有些父母劝孩子吃医用的办法基本就是“欺骗”。譬如,“宝贝,今天的药一点都不苦”;“吃吧,最后一粒了,明天就不吃啦”;“吃了药咱就去买玩具”等。开始孩子信了,吃了,可是真的非常苦啊,他会如何反应呢?要么大哭大闹抗议父母的欺骗行为;要么牢记教训下次坚决抵制,父母怎么说他也不信了;要么默默地咽下这口苦药,然后从思想认识转变成行为方法,学会了办法将来再去举一反3、变本加厉,以至于“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总之,父母对孩子推行的小聪明实在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面对孩子的小聪明,父母决不可以姑息迁就,不可以放过任何一件孩子所做的投机取巧、钻空子、口是心非、表里不一的“小事情”,要准时扶正祛邪、因势利导。如此才不会使孩子耍弄的小聪明由小积大、从无意识到有意识,才不会聪明反被聪明误。
小聪明与大智慧的思维表现过程基本一样,但达成的目的不同,前者为了一己私利,而后者有情感目的、利他目的和社会目的。目的不同视域就不同,一“小”一“大”,显而易见。利己是本能,利他需要教育,真正有大智慧的父母,不放过孩子的任何一个为了投机取巧而耍弄的小聪明,从小抬高孩子思维的起点、行为的立足点,放大其目的视线,从小培养孩子的大智慧,做一个大方、大方、大思路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