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剧本的写作格式与范本
上学的时候,不管大家学什么,都需要学会一些要点,要点是传递信息的基本单位,要点对提升学习导航具备要紧有哪些用途。学会要点能够帮助大伙更高效学习。下面是我们精心收拾的文学剧本的写作格式与范本,欢迎阅读,期望大伙可以喜欢。
文学剧本的写作格式
文学剧本是电视剧的基础,由剧作者完成,是将来电视剧的框架,对将来电视剧的主题、人物、情节、结构与风格等作出明确规定。
就篇幅而言,通常情况下每集电视剧的长度加上片头片尾播映时间大约五十分钟,写成剧本大约一万五千字到两万字之间,包括的场景多则七十到一百以上,少则十几个乃至几个场景。也有较长的,如近期播映的韩国电视连续剧《爱情是什么》,每集长度达九十分钟以上。有的系列短剧,每集长度不过二十多分钟,写成剧本也不过六七千字左右。
在对剧本的需要上,剧作者与导演视角一直有所不同,剧作者总是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期望剧本有更强的文学性和可读性,导演重视的是可拍性,重视剧本的情节和结构,讲究视觉成效,其文学色彩在拍摄中总是会被剥离开去,剧作者与导演对剧本的不同需要,也就形成了两种文学剧本样式,一种偏重文学性,另一种则偏重镜头感。
1、偏重文学性的剧本
特征:
剧本不但可供拍摄的,而且也非常注意文字语言的修辞和文采。它既为导演拍摄提供了基础,又能成为一种普通读者阅读的文字读物。
总是以场景的时空变化来划分剧本的文字段落,但不在每次时空转换的时候标明时间、地址之类,而是通过对情节的描述自然而然地体现出来。
不对拍摄技术作明确的规定,而是通过对艺术形象的直接描写把内容暗示出来。
[示例]
1921年1月的一天,午后。
伦敦,泰唔士河畔,码头上。
冬季的伦敦,细雨中,浓雾日渐散开,但湿气还是时时扑面而来。 接船的人群中,徐志摩身着深灰色长大衣,外裹一件雨衣,戴着礼帽,衣领也都翻立起来。他右手挎着一把长柄雨伞,左手捧着一束鲜花。旁边,站着刘叔和,也是一身御寒的衣着。
一会儿,一辆黑色小车驶近,停下,陈西滢从车窗内探出头来,抬手向徐志摩打了个招呼: “志摩,我先去把车停好。”说完,小车慢慢向停车点驶去。
停好了车,陈西滢向着徐志摩、刘叔和走来。
徐志摩: “来,来, 西滢兄!叔和,这位就是陈西滢先生,说好了今天介绍你们见面的。”
刘叔和走向陈西滢:“久仰, 久仰! 志摩早就说了,
你是大名鼎鼎的吴稚老、吴稚晖老先生的外甥!”
陈西滢: “叔和兄的大名,我陈西滢也早就如雷贯耳了。今日相识,十分荣幸。”
徐志摩: “好了好了, 都那样客气干什么?将来,大伙还要互有关照才是。”
刘椒和: “大家也算得上‘同是天涯沦落人’ 了。
不,这话不对,志摩的家眷一会儿就到,他不算沦落人了,不与大家为伍了!”
2、偏重于镜头的剧本
特征:
编剧把提供导演拍摄作为自己唯一的责任和目的,并不筹备使我们的剧本成为一种文字读物。因此,多使用对动作或画面的直接白描,不追求文采,无可读性。
以场景来划分文字的自然段落。在每段之首专用一行文字标明场号,场面发生的地址、时间等等。
结构
一部较长的剧本,总是会由很多不一样的段落所组成,而在不同类型的戏剧中,会用不一样的单位区别段落。在西方的戏剧中,常见用“幕”(Act)作为大的单位,在“幕”之下再区别成很多小的“景”(scene)。中国的元杂剧以“折”为单位,南戏则是以“出”为单位,代表的是演员的出入场顺序,而在明代文人的创造后,将“出”改为较为复杂的“出”。剧本的结构一般可分为“开端、进步、转折、高潮、再高潮结局”。 当然依据编剧方法的不同,结构还会变化。
条式结构
大家都知道,传统的戏剧结构是依据主题、人物性格来组织戏剧冲突和安排情节的一种艺术方法。它是戏剧创作的要紧一环,是根据戏剧规律来结构剧本的。因为生活本身是有步伐有规律向前进步的,反映在戏剧冲突上的结构势必形式一条由冲突动作所引起的开端、进步、高潮、结局亦即启承转合的情节链,而且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这种结构的特征,表现于分场上。整个戏就是一场一场的戏组成的,若干场戏组成全剧,而且每一场有一个小高潮,若干个小高潮形成大高潮。 传统的戏剧结构,既然是以戏剧冲突的进步为依据,又必不可少冲突对立两个方面贯穿经络的对立人物和一个中心事件。因此,它是纵向进步的,可以称之为条式结构。
团块结构
团块结构,顾名思义,它的情节是横向进步的,是同纵向进步的条式结构大相径庭的。它几乎全剧无明显的大高潮,由于它不是以外部冲突为依据,而是依据人物意识活动进行结构的。还有一些剧作,全剧没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也没比较完整的情节。更看不到冲突对立到底的人物。有些只不过几个生活片断或几组不规则的情节。这类剧作,在场景之间毫无因果依存关系,在结构上看上去非常不规则,然而它又“形散而神不散”,段落之间却具备十分讲究的势必内在联系。一般都不分场和幕,所以称其为无场次戏剧。这是由不同题材内容和不同作家的构思所形成的。
团块结构,目前时尚的有如下两种形式:
1.散文式结构。这种戏剧结构类似文学的一种体裁——散文的结构形式。这种剧作没完整的故事情节,没高度集中的矛盾冲突,所有都是自然而然地展开,又自然而然地结束。它不只强调生活的纪实性,而且强调情感的真实性,偏重于抒发人物的真实情感。它写事写人只选取几个看上去零散的侧面,但却可以做到“形散而神不散”。这种剧作的结构特征之一是场与场之间没势必的依存关系;特征之二是没强烈的高潮和结束;特征之三是没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一个中心事件;特征之四是根据生活本身的时序横向进步,极少用“闪回”,是时序结构。
2.心理结构。这种剧作的戏剧结构就是依据人物的意识活动来进行结构的一种形式。它在叙述方法上不同于条式结构,也不同于散文式结构,后二者一般均按时间顺序进行。心理结构则是依据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把过去、当下和将来相互穿插起来进行。所以也叫时间交错式结构。它的特征:其一,着力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对人物内在感情的分析,以达到刻画人物的目的。它也没一个完整的故事,甚至没激动人心的矛盾冲突,更谈不上一波高过一波的戏剧高潮。甚至连时间顺序也不规则,更多的是人物意识活动。其二,追求叙述上的主观性。把现实和过去交织起来,以此进行布局和剪裁。 这种结构之所以不遵循时间顺序,把现在和过去互相穿插起来,并能让观众理解,是依据了如此一条原理:人物心理活动(回忆、联想、梦幻等)是不受时间、空间约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