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关键的理论问题之一。中国近代史的阶段有什么的呢?本文是学习啦记者收拾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近代史的阶段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到甲午中日战争前。
这一阶段,西方列强侵华的主要方法是发动战争,主要方法是产品输出。列强凭着不平等条款和低关税,雇用大量买办,在中国打造起一整套商品营销推广网、材料回收网和金融控制网,越来越控制了国内市场。
第二阶段:甲午中日战争到一战结束。
这一时期西方列强侵华的方法,在政治上先是掀起瓜分狂潮,后来又渐渐实行“以华治华”的政策;经济上由产品输出向资本输出过渡。
第三阶段:一战后到二战结束。
这一时期列强侵华的主要方法是从“以华治华”到强占中国。当时侵华先是由列强一同支配,后由日本独占。
第四阶段:二战后到朝鲜战争。
这一时期,帝国主义的侵华方法先是“以华治华”,后进步为孤立、封锁、包围。侵略中国的主要国家是美国。
中国近代史阶段特点
第一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阶段特点】从1840年至1860年,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进步的第一个阶段,其阶段特点是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它反映在中国社会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的每个方面。
经济上:自然经济越来越解体,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权势渐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附庸。
政治上: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中国不少主权丧失;矛盾聚合促成具备年代特点的太平天国农民革命动爆发。
思想上:“新思潮”的萌发,中国人对西方有了新认识。
【基本线索】
19世纪前期,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穷途末路,清王朝统治集团反动腐朽;而同一时期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方兴未艾,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资本主义已成为历史进步的时尚。为扩大产品市场和材料产地,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凭着船坚炮利敲开中国长期闭关的国门。鸦片战争以清政府的失败而告终,被迫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款。这类条款的内容基本上反映了世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列强对外掠夺以产品输出为特征,同时也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渐渐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并成为它的附庸,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始。
为了进一步扩大侵华权益,1856年英法两国联合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假如说鸦片战争主要冲击的是沿海区域的话,那样第二次鸦片战争冲击到中国社会的中枢。第二次鸦片战争进一步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进程。
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使清朝国内阶级矛盾空前激化,从而致使了太平天国运动等农民运动的爆发。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农民运动的最高峰;同时还反映出了社会性质剧变的新趋势,具备以往农民起义所不曾有过的新特征;太平天国的一些领导人开始向西方寻求真理,探索中国独立、富强的道路,担负起了反侵略反封建的双重任务。但因为作为小生产者的农民阶级没办法克服其阶级局限性,再加上中外反动权势的联合绞杀,终于以失败告终。
它的悲剧命表明:农民阶级是反封建的主力军,但因为落后生产方法所决定的阶级局限,他们不可能找到拯救中国的正确出路。
事实证明在将来的中国革命道路过程中,农民阶级将起到至关关键的用途,后来年轻人毛泽东所写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更是一针见血的指出来农民对中国革命的重要程度,中共从刚开始便认识到了这一点,并且好好借助起来。
第二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
【阶段特点】
从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进步的第二个阶段,这40多年历史呈现出的阶段特点是中国半殖民地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它体目前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列强侵华加剧,出现中日战争和瓜分狂潮等,中国社会进一步沉沦,辛丑条款签订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后形成;随之,中华民族以维新变法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救亡高潮兴起*。其次,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的舞台,为救亡图存,进步资本主义,实行维新变法。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阶级结构、政治范围的抗争探索发生重大变动,中国的近代化进程进一步进步。整体而言,请注意民族矛盾是此时社会的主要矛盾.
【基本线索】
本单元的重大史实可分为两条主线加以归类。
第一条线索:随着着列强侵略的加剧,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后形成。其过程是:
19世纪60年代,中外反动权势勾结,出现暂时“和好”局面,清政府适应外国侵略者的需要打造了衙门。
19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阶段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加紧对中国的侵略。a日本发动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款》,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甲午战争后,列强在中国掀起割地狂潮和资本输出的角逐,中国面临被瓜分的危机;b 同时,美国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不但扩大了其侵华权势,还暂时形成了宰割中国的同盟;c 1901年帝国主义国家虽绞杀了义和团,但也认识到“瓜分”为“下策”,于是通过《辛丑条款》的签订,转而完全操纵清政府实行间接的殖民统治,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最后形成。
半封建社会的形成体目前清政府政策的调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进步。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变化。
扩展: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遭到洋务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影响下产生的
第二条线索:抗争与探索,中国社会各阶层面对外国侵略的不同反应.
地主阶级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旗号,掀起洋务运动,创办了近代工业,虽未能达成富国强兵的目的,但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了肯定的抵制用途,也开启了中国早期近代化的经历。
资产阶级维新派作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掀起维新变法运动,但如昙花一现,非常快夭折。
无产阶级诞生早、来源广、革命性强,虽然尚未形成独立的力量,但仍不断拓展斗争。
农民阶级反侵略斗争风起云涌,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最后为中外反动权势联合绞杀,但打破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清朝统治者既破坏了维新变法运动,又勾结帝国主义镇压了义和团运动。从此将来,以推翻清政府为主要目的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全国飞速兴起。
第三阶段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和资产阶级革命动
【阶段特点】
本单元的阶段特点,概而言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一方面中国半殖民地社会渐渐深化;在《辛丑条款》签订后,列强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先后扶植清王朝、袁世凯等作为殖民工具,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正式合流。其次,中国半封建社会进一步深化:
清王朝的“新政”和“立宪”,既加快了辛亥革命的爆发,也客观上有益于中国政治的近代化;辛亥革命虽然因为主客观各种缘由致使失败,但却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规范,正式打造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使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达到高峰,可以视为中国半封建社会正式形成的标志。
【基本线索】
1、半殖民地化程度加深
列强调整对华侵略政策。《辛丑条款》签订后,列强的侵华政策从“瓜分”转为“以华制华”,通过扶植清政府等工具,加大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对华侵略。
清王朝和北洋军阀政府的卖国。继清王朝垮台后,统治中国的北洋军阀政府打着“民主共和”的招牌,对内镇压、对外卖国,中国的统治更为黑暗。
以上说明在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合流后,民族压迫的本质是阶级压迫,因此这个时期的中外民族矛盾表现形式为广大人民与清政府和北洋军阀的阶级矛盾。
2、半封建化程度加深
.客观上有益于中国近代化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新政主观目的有其反动性,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新政活动本质是封建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范畴。新政客观影响有其进步性,在“假维新”的同时也进行过一些真改革,在经济、政治、军事、教育上多少也奠定了中国近代化的一些基础。只不过在维护封建专制规范的首要条件下进行改革,毕竟不是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难免走入绝境。新政的实质用途有其背离性。从直接影响看,它没能挽救危机,反而促成了革命形势的高涨。从根本影响看,派遣的留学生成为反清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者;编练新军成为武昌起义的主力;奖励实业,促进了资本主义进步,不只为辛亥革命提供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而且还从根本上瓦解了封建经济的基础。
.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辛亥革命可从兴起mdash;mdash;进步mdash;mdash;形势成熟mdash;mdash;爆发mdash;mdash;高潮mdash;mdash;结果等方面学会。革命的失败第三证实资产阶级不可以救中国,中国的革命的进步呼唤新的领导阶级和革命道路。
第四阶段北洋军阀统治
【阶段特点】
北洋军阀是近代由封建主义与帝国主义双重扶植下崛起的特殊政治军事集团。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它的反动统治使辛亥革命中有给大家期望飞速破灭,但伴随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飞速进步,中国无产阶级队伍成长壮大起来。在10月革命的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新民主主义革命条件日益成熟,因此这一年代特点是充满了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激烈搏斗,而进步终将战胜反动。
【基本线索】
三条线索:
1、政治上: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对内实行专制独裁,大搞复辟称帝活动,践踏民主共和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依赖帝国主义,渐渐打造起北洋军阀的反动独裁统治,最后走向失败。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从受蒙蔽到渐渐清醒,进行了一系列的反专制、复辟、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中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国共两党达成首次合作,发动国民革命动,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但最后在国民党右派进攻下失败。
2、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获得短暂进步,“实业救国”成为年代的时尚,民族资本主义的进步为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物质基础和阶级基础。“短暂的春季”从正反两方面证明了帝国主义的侵略是民族资本主义进步的最大障碍。
3、思想文化上:资产阶级思想得以进一步传播,与政治上反封建斗争相适应,出现了反对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
第五阶段国共的十年对峙
【阶段特点】
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在政治上加大专制统治,围剿“红军”;同时采取一系列整投资理财政和进步经济的手段,促成民族资本主义进步的“黄金十年”,并形成以“四大伙族”为首的官僚资本。
大革命失败后,经过实践和理论的探索,中共找到了中国革命正确的进步道路。因为“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的失败,红军被迫长征,实行策略转移。遵义会议成为中国革命的转折点。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middot;一八”事变,民族矛盾开始上升。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揭开了国共两党合作的抗日序幕。
这一时期的基本特点是国共两党的对立斗争;中日民族矛盾渐渐上升为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国共两党由对抗走向合作;中共由幼稚走向成熟。
第六阶段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阶段特点】
这一阶段历史从1937年7月至1945年8月,是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时期。在这一时期,国共两党以党外合作为基础,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全民族抗战,最后中国人民获得抗战的最后胜利,为世界的反法西斯战争作出了要紧贡献
【基本线索】
1、防御阶段
特征:一是日军分路深入中国领土,对中国正面战场的攻势达到顶点;二是国民政府在正面战场组织四大会战,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打造敌后抗日依据地,两个战场开始出现。
两个战场的开辟。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成为抗日的主战场,国民政府组织淞沪、徐州、太原、武汉四大会战。但因为国民党推行片面抗战路线,正面战场总体是节节败退。中共拟定全方位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敌后战场,打造一系列抗日依据地,陕甘宁边区是全国抗日依据地的指挥中心和总后方。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一文。该文驳斥了“亡国论”和“速胜论”,向全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正确道路,激起了抗日军民的必胜信念。
2、抗日战争相持阶段
特征:日军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敌后战场,对国民政府以政治诱降为主,军事进攻为辅;国民政府实行消极抗日、制造“皖南事变”等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事件。
抗日依据地出现空前困难的局面,中共为渡过困难和争取抗战胜利所采取的政策、手段。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和精兵简政。经济上,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拓展大生产运动。军事上,实行正确的作战方针,积极组织百团大战等战役。思想上,拓展整风运动,清算“左”和右的错误。
3、抗日战争的反攻阶段
特征:日本法西斯由最后挣扎到灭亡;国际反法西斯力量联合斗争加快了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进程。
国共两党各自召开关系中国抗战胜利后国家前途的大会。抗日战争马上获得胜利前夕,国民党召开“六大”,坚持一党独裁统治,要把中国引向战争和黑暗。中共召开“七大”,提出废除国民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倡导,大会规定了党的任务,确立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对于争取抗战最后胜利和战后中国的光明前途具备要紧意义。
第七阶段 人民解放战争
【阶段特点】
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是抗日战争到国内战争的过渡时期。
1946年6月,全方位内战爆发,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策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的全方位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策略反攻阶段和三大战役的策略决战、渡江战役,国民政府统治崩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了筹备。
这一阶段主要矛盾是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最主要的特点就是人民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过程,又是帝国主义侵略权势退出内地的历史,既是中共在全国领导地位确立过程,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过程。
【基本线索】
1、1945年8月至1946年6月,争取和平民主时期。因为美蒋反动派需要时间进行策略部署,也因为国内外舆论的重压,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方案,三次电邀毛泽东和谈。通过重庆谈判,双方签订《双十协定》,中共获得政治上的主动地位。
2、1946年6月至1947年6月,是策略防御时期。
军事上,刚开始,国民党凭着其军事和经济力量的优势,向解放区发动全方位进攻,随后国民党又对陕北和山东解放区发动重点进攻,解放军粉碎了敌人的进攻,也使敌我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
经济上,国民党征收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而中共拟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发起土地改革运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靠谱的人力物力保证。
3、1947年6月至1949年9月,是策略反攻和策略决战时期。
军事上,1947年6月,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了策略反攻的序幕。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1949年4月,渡江战役结束了国民党在国内的统治。
政治上,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完成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作了筹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为新中国的成立作筹备工作。
看了中国近代史有几个阶段的人还看了:
1.以中国近代史为题的3000字论文
2.2000字左右的中国近代史读后感
3.关于武汉的近代史论文
4.2000字左右的近代史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