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小学数学11种抽象思维解题办法

   日期:2025-08-15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65    评论:0    
核心提示:在小学数学解题办法中,运用定义、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下面是记者为大伙采集关于小学数学11种抽象思维解题办法,欢迎借鉴参考。

  在小学数学解题办法中,运用定义、判断、推理来反映现实的思维过程,叫抽象思维,也叫逻辑思维。下面是记者为大伙采集关于小学数学11种抽象思维解题办法,欢迎借鉴参考。

  抽象思维又分为:形式思维和辩证思维。客观现实有其相对稳定的一面,大家就能使用形式思维的方法;客观存在也有其不断进步变化的一面,大家可以使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形式思维是辩证思维的基础。

  形式思维能力:剖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判断、推理。

  辩证思维能力:联系、进步变化、对立统一律、水平互变律、否定之否定律。

  小学数学要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重点突出在:

  思维品质上,应该拥有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联系性和创造性。

  思维办法上,应该掌握有条有理,有根有据地考虑。

  思维需要上,思路明确,因果分明,言必有据,推理严密。

  思维练习上,应该需要:正确地运用定义,适合地下判断,合乎逻辑地推理。

  1、对照法

  怎么样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数学定义?小学数学常见的办法就是对照法。依据数学题意,对照定义、性质、定律、法则、公式、名词、术语的意思和实质,依赖对数学常识的理解、记忆、辨识、再现、迁移来解题的办法叫做对照法。

  这个办法的思维意义就是,练习学生对数学常识的正确理解、结实记忆、准确辨识。

  例1:三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18,则这三个自然数从小到大分别是多少?

  对照自然数的定义和连续自然数的性质可以了解:三个连续自然数和的平均数就是这三个连续自然数的中间那个数。

  例2:判断题:能被2除尽的数肯定是偶数。

  这里要对照除尽和偶数这两个数学定义。只有这两个定义全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判断。

  2、公式法

  运用定律、公式、规则、法则来解决问题的办法。它体现的是由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思维。公式法方便、有效,也是小学生学数学需要掌握和学会的一种办法。但必须要让学生对公式、定律、规则、法则有一个正确而深刻的理解,并能准确运用。

  例3:计算5937+1259+59

  5937+1259+59

  =59运用乘法分配律

  =5950运用加法计算法则

  =50运用数的组成规则

  =6050|150运用乘法分配律

  =3000|50运用乘法计算法则

  =2950运用减法计算法则

  3、比较法

  通过对比数学条件及问题的异同点,研究产生异同点是什么原因,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办法,叫比较法。

  比较法应该注意:

  找相同点必找相异点,找相异点必找相同点,必不可少,也就是说,比较要完整。

  找联系与不同,这是比较的实质。

  需要在同一种关系下进行比较,这是比较的基本条件。

  要抓住主要内容进行比较,尽可能少用穷举法进行比较,那样会使重点不突出。

  由于数学的严密性,决定了比较需要要精细,总是一个字,一个符号就决定了比较结论的对或错。

  例4:填空:0.75的最高位是,这个数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是;十分位的数4与十位上的数4相比,它们的相同,不同,前者比后者小了。

  这道题的意图就是要对一个数的最高位和小数部分的最高位有什么区别,还有数位和数值有什么区别等。

  例5:小学六年级同学种一批树,假如每个人种5棵,则剩下75棵树没种;假如每个人种7棵,则缺少15棵树苗。小学六年级有多少学生?

  这是两种策略的比较。相同点是:小学六年级人数不变;相异点是:两种策略中的条件不同。

  找联系:每个人种树棵数变化了,种树的总棵数也发生了变化。

  找解决思路:每个人多种7|5=2,那样,全班就多种了75+15=90,全班人数为902=45。

  4、分类法

  依据事物的一同点和差异点将事物区别为不同类型的办法,叫做分类法。分类是以比较为基础的。依据事物之间的一同点将它们合为较大的类,又依据差异点将较大的类再分为较小的类。

  分类即应该注意大类与小类之间的不同层次,又要做到大类之中的各小类不重复、不遗漏、不交叉。

  例6:自然数按约数的个数来分,可分成几类?

  答:可分为三类。只有一个约数的数,它是一个单位数,只有一个数1;有两个约数的,也叫质数,有无数个;有三个约数的,也叫合数,也有无数个。

  5、剖析法

  把整体分解为部分,把复杂的事物分解为每个部分或要点,并对这类部分或要点进行研究、推导的一种思维办法叫做剖析法。

  依据:总体都是由部分构成的。

  思路:为了更好地研究和解决总体,先把整体的各部分或要点割裂开来,再分别对照需要,从而理顺解决问题的思路。

  也就是从求解的问题出发,正确选择所需要的两个条件,依次推导,一直到问题得到解决为止,这种解题模式是由果溯因。剖析法也叫逆推法。常用枝形图进行图形解析思路。

  例7:玩具厂计划天天生产200件玩具,已经生产了6天,共生产1260件。问平均天天超越计划多少件?

  思路:需要平均天天超越计划多少件,须知:计划天天生产多少件和实质天天生产多少件。计划天天生产多少件已知,实质天天生产多少件,题中没告诉, 还要求出来。需要实质天天生产多少件玩具,须知:实质生产几天,和实质生产多少件,这两个条件题中都已知。

  6、综合法

  把对象的每个部分或每个方面或每个要点联结起来,并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研究、推导和一种思维办法叫做综合法。

  用综合法解数学题时,一般把每个题知看作是部分,经过对各部分相互之间内在联系一层层剖析,越来越推导到题目需要,所以,综合法的解题模式是执因导果,也叫顺推法。这种办法适用于已知条件较少,数目关系比较简单的数学题。

  例8:两个质数,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它们的和即是11的倍数又是小于50的偶数。写出合适上面条件的各组数。

  思路:
11的倍数同时小于50的偶数有22和44。

  两个数都是质数,而和是偶数,显然这两个质数中没2。

  和是22的两个质数有:3和19,5和17。它们的差都是小于30的合数吗?

  和是44的两个质数有:3和41,7和37,13和31。它们的差是小于30的合数吗?

  这就是综合法的思路。

  7、方程法

  用字母表示未知数,并依据等量关系列出含有字母的表达式。列方程是一个抽象概括的过程,解方程是一个演绎推导的过程。方程法最大的特征是把未知 数等同于已知数看待,参与列式、运算,克服了算术法需要避开求知数来列式的不足。有益于由已知向未知的转化,从而提升知道题的效率和正确率。

  例9:一个数扩大3倍后再增加100,然后缩小2倍后再减去36,得50。求这个数。

  例10:一桶油,首次用去40%,第二次比首次多用10千克,还剩余6千克。这桶油重多少千克?

  这两题用方程解就很容易。

  8、参数法

  用只参与列式、运算而无需解出的字母或数表示有关数目,并依据题意列出算式的一种办法叫做参数法。参数又叫辅助未知数,也称中间变量。参数法是方程法延伸、拓展的产物。

  例11:汽车爬山,上山时平均每小时行15千米,下山时平均每小时行驶10千米,问汽车的平均速度是每小时多少千米?

  上下山的平均速度不可以用上下山的速度和除以2。而应该用上下山的路程2。

  例12:一项工作,甲单独做要4天完成,乙单独做要5天完成。两人合做要几天完成?

  其实,把总工作量看作1,这个1就是参数,假如把总工作量看作2、3、4都可以,只是看作1运算最便捷。

  9、排除法

  排除对立的结果叫做排除法。

  排除法的逻辑原理是:任何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在有正确与错误的多种结果中,所有错误的结果都排除去,剩余的只能是正确的结果。这种办法也叫淘汰法、筛选法或反证法。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形式思维办法。

  例13:为何说除2外,所有质数都是奇数?

  这就要用反证法:比2大的所有自然数不是质数就是合数。假设:比2大的质数有偶数,那样,这个偶数肯定能被2整除,也就是说它肯定有约数2。一个数的约 数除去1和它本身外,还有别的约数,这个数肯定是合数而不是质数。这和原来假定是质数对立。所以,原来假设错误。

  例14:判断题:同一平面上两条直线不平行,就肯定相交。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乘以或同除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大小不变。

  10、特例法

  对于涉及一般性结论的题目,通过取特殊值或画特殊图或定特殊地方等特例来解题的办法叫做特例法。特例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的一般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

  例15:大圆半径是小圆半径的2倍,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倍。

  可以取小圆半径为1,那样大圆半径就是2。计算一下,就能得出正确结果。

  例16: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成正比率吗?

  假如正方形的边长为a,面积为s。那样,s:a=a

  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不成正比率。

  11、化归法

  通过某种转化过程,把问题归结到一类典型问题来解题的办法叫做化归法。化归是常识迁移的要紧渠道,也是扩展、深化认知的最重要步骤。化归法的逻辑原理是,事物之间是常见联系的。化归法是一种常见的辩证思维办法。

  例17:某制药厂生产一批防非典药,原计划25人14天完成,因为急切需要,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增加多少人?

  这就需要在考虑问题时,把总工作日化归为总工作量。

  例18:超市运来马铃薯、西红柿、豇豆三种蔬菜,马铃薯占25%,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是4:5,已知豇豆比马铃薯多36千克,超市运来西红柿多少千克?

  需要把西红柿和豇豆的重量比4:5化归为各占总重量的百分之几,也就是把比率应用题化归为分数应用题。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