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父母,总期望能教好孩子。不少爸爸妈妈都有着十分明晰的婴幼儿教育观,要如何做、不要如何做好像都心中有数。然而,那些看上去正确的做法却可能是早教的误区,下面的12条早教误区,你有什么?
全方位解析12个早教误区
1.不准掰手指数数
有的爸爸妈妈、婴幼儿园老师,教孩子数数时,看见他们掰着手指头数,就会需要他们放手手,需要心里记。心理学家说,这种教孩子数数的办法,并不科学。
心理学家觉得,2~5岁婴幼儿的数字定义进步,一般是由口头数数开始,然后是点着实物数,下面孩子可以推算出总数,最后,才是依据抽象的语言数字拿取相等的实物。
婴幼儿学会初步的数定义,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是婴幼儿对周围事物形成各种定义的一般认识过程。所以在教的婴幼儿数定义时,要从具体出发。从具体出发,就是要从接触具体的事物开始,从亲自摆弄、接触、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目方面的感性经验开始。这种对数目的感性经验越丰富,就越有益于婴幼儿形成抽象数定义。
正确做法:
数数时可以让他们数数手指、衣扣、玩具等等,让他们从具体的东西开始。
掰指头数数是孩子数学定义进步必经的阶段
2.过分过分娇纵
有时,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孩子。譬如,有的爸爸妈妈,总怕孩子走着会摔倒,会累着,于是喜欢用车推着孩子或是抱着孩子。如此一来,孩子活动量小,协调能力、大肌肉的训练都不够,活动能力就特别差。孩子吃饭、着装、整理玩具,家人一直包办代替,会导致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理能力差;孩子和小朋友发生争执,爸爸妈妈挺身而出,为孩子讨公道,这种看上去对孩子的爱,会使孩子以后生活能力差,社交能力差不敢面对外面的社会。
其实,孩子有着惊人的适应能力。他们需要运动和交流,甚至稍微还要有一点冒险,如此才能充分挖掘他们身上的各种潜能。
正确做法:
放开手,让孩子自己收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自己爬起来,能使孩子更快乐,更有收获感。
3.过分专制
有些爸爸妈妈觉得管教孩子,就要从小做起,让孩子绝对服从我们的意志。孩子想要红色的玩具,母亲却觉得绿色的好看,于是买下绿的。孩子想看天线孩子,母亲却觉得另外的历史故事更有意义,所有都是爸爸妈妈做主,孩子没任何可选择的空间,叛逆就会挨批评。日久天长,孩子就会变得畏畏缩缩,心里一直处于被压制状况,从而局限了孩子的智商进步,孩子变得胆小、怕事。
正确做法:
倘若孩子提出的需要合理,尽可能尊重孩子的选择,而不要把成人的思维强加给孩子。
爸爸妈妈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孩子
4.适得其反
有些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智商进步和成长期望值太高,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操之过急,不遵循孩子身心进步和智商成长的规律,“适得其反”,却总是事与愿违,导致孩子负担过重,很难适应重压而产生消极的心理倾向和行为。譬如,有些爸爸妈妈让2岁的孩子学英语,让3岁的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这种办法不值得推广。
正确做法:
对孩子来讲,学就是玩,玩皮球训练孩子的眼、手、脚协调能力,玩积木训练孩子的创造力,玩插片训练孩子的动手、动脑能力。这类能力都有益于以后的常识学习。
5.完全照书本养孩子
很多年轻爸爸妈妈多数以书为标准喂养孩子,有些过分认真地实行书本上的需要,觉得如此才是科学的。譬如书上说8个月会爬、1岁半会串珠子,假如自己家里的孩子不会,就异常着急,以为是孩子的智商发育有问题。其实,书本上的常识和需要未必与孩子的实质状况相符。有些可能说话早些,有些可能走路早些,每一个孩子的成长路线都是不同的。
正确做法:
把书作为参考,一旦感觉孩子与书上说的哪里不同时,别着急,综合考虑孩子的进步,譬如不会爬是否由于穿得多啦,不会说话是否由于没给他说话的机会。
6.以孩子为中心
有的爸爸妈妈在吃饭时,有美味的要先给孩子,孩子要爱吃哪样,爸爸妈妈就不可以动。如此一来,孩子感觉只有如此才是正确的,假如哪天爸爸妈妈吃了他爱吃的东西,他会哭闹,而且孩子会在与小朋友的交往中,也会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只有自己要紧。如此的孩子会变得不懂推荐,不懂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