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古东欧、亚非美洲的阶段性特点
1.政治上:(1)在东欧,东罗马帝国的《民法大全》是古罗马法律最高收获,但因连年征战的消耗最后与1453年被奥斯曼帝国攻灭;俄罗斯通过伊凡四世改革将莫斯科大公国变成实行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沙皇俄国,最后形成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
(2)在亚洲,西亚的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先后成为地跨三洲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哈里发学会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奥斯曼帝国的苏丹既是宗教领袖,又是国家和君军队的主宰;南亚的笈多帝国和德里苏丹国先后兴起,其中德里苏丹国最高统治者(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为行省;东亚的日本和朝鲜学习唐制,打造了中央集权的国家(646年日本通过大化改革打造中央集权;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武士与将军形成主从关系、天皇名义、锁国政策);朝鲜(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与10世纪初打造高丽王朝,效仿唐制打造中央集权国家、实行三省六部,推行土地国有,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儒家经典广为传播)
(3)在非洲,以加纳、马里和桑海为代表的古国先后兴起。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则是美洲印第安文明的代表。
2.经济:(1)帝国的工商业经济发达,城市兴盛,商贸往来频繁(东欧:拜占庭帝国的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非常重要的城市并成为交流东西方的桥梁;西亚:阿拉伯商人(中介)遍及世界主要文明区、巴格达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奥斯曼帝国的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控制连接亚欧的商路)。东亚的日本,伴随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2)非洲是农业的发源地,农业和对外贸易发达。西非班图人的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到11世纪传播到非洲大多数区域;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买卖,极其富有。它们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东非沿海国家广泛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兴盛。
(3)古时候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明,独立培育出其他国内没的不少农作物,包含马铃薯、玉米、番茄和花生等。在农业和贸易进步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先后在中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3.文化:(1)东欧-东正教文化圈:东正教是拜占庭帝国的国教;拜占庭帝国继承了古时候希腊、罗马文化,融合了基督教文化和来自西亚、北非的文化,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查士丁尼在位编撰的《民法大全》为传承罗马法作出了贡献,对欧洲的法学思想和法制的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拜占庭文化的标志性收获;拜占庭帝国保存了国内希腊古典书本,其建筑和雕塑艺术也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遗产并有所进步(索菲亚大教堂以罗马式穹顶);俄罗斯文化深受拜占庭文化的影响。
(2)西亚-伊斯兰文化圈: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古兰经》);阿拉伯人继承了被征服区域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时候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古典著作,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范围获得要紧收获。阿拉伯商人和旅游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进步。
(3)南亚-印度文明区:5世纪时,印度的语言、文字、艺术、思想、宗教与风俗习惯等每个方面已经在东南亚产生深远影响,佛教文化更是渗入东南亚社会生活的每个方面;笈多帝国时期,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渐渐进步为印度的主要宗教。德里苏丹国家时期,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4)东亚-中华文化圈:日本在吸收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先是直接用汉字,后来依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书,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来自中国的规范、儒学、佛教等深刻影响了日本文化的进步)日本当地文化得到进步;12世纪将来,日本神道融合了佛教等外来文化,渐渐形成武士道。佛教、道教和儒学从中国传入朝鲜,朝鲜的典章规范、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都遭到中国的影响。在学习中汉字的基础上,朝鲜人创造了本民族文字。朝鲜半岛的古时候文化也传入中国中原区域,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宫廷中就已经有了朝鲜半岛的乐舞。
(5)美洲-印第安文明:宗教上的多神崇拜、玛雅人创造了独特的文字,创造了玛雅历,了解0的定义,创造出20进制;印加好友建造了驿道和太阳庙,会用麻醉剂进行人体解剖,还拟定太阳历和太农历;阿兹特克人锻造铜器,用图画文字记录,制作陶器、石雕、木刻和金银首饰。
有关推荐:
高考考试历史复习办法
最新高考考试资讯、高考考试政策、考试前筹备、志愿填报、分数线等
高考考试时间线的全部要紧节点
尽在高考考试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