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先贤主题征文
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对那些以身许国、英勇捐躯的先烈的纪念,记者采集了追慕先贤征文,欢迎阅读。
第一篇:追慕先贤
故乡村旁有条弯弯的小溪,清清的绕村流过,四季不息。
春来了,溪边盛开金珍花,引得蜂飞蝶舞;冬季,水面结有一层薄薄的冰、晶莹剔透,你能看到溪水跳着、舞着,潺潺流向远方。
自从小溪的源头龙王泉被填死之后,便只剩下一湾干涸的途径。说它干也不尽然,每到雨季,总有一些积水存留下来,微风吹过,水面缬皱着,倒也汩量然、粼粼然。
儿时,在溪水边常看到女孩、村妇浣纱的身影。那时我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着溪水,一个人倾听哗哗、的流水声,出神地看着、想着想些什么呢?说不清,目前也记不能了。大概总有一些借用那水光波影而使童稚的忙乱灵有所感的东西吧?由于水是可爱的。
伴随年龄的增长,了解了智者乐水,仁得乐山这句话,不免感念圣人的高明。但也有的茫然,见过比故乡水溪气派得多的.大河,面对浑浊的流水,思绪常被牵去非常远,但儿时在溪畔与水心交神会的懵懵感觉,却非常难再现。
再将来,漂泊辗转,寄身他乡,难得见到如故乡水溪的一泓碧水,,和缕清波。偶尔行经名川大河,目光虽不免有种干涸的感觉。
幸好,我的居处虽无水,案头却常有书。我发现书里的古人与水相会,留下很多观水佳话。
你看:屈子行吟泽畔,魏武观海遗篇,陶公问津桃源,东坡赤壁作赋骚人临水之际,是何等兴会淋漓!
再看:范蠡五湖泛舟,达摩一苇渡江,宗泽三呼过河,荷苻坚投鞭断流志士凭流之时,双是保等意气风发!
人心灵对水的感受,或水对人心灵的昭示,常常因人、因时、因事、因势而大相径庭。此谓观水有术。水不同,人相异必不然,亦不必尽然。其实流水无言,古圣先贤却把如许沉重的生活感慨托寄给了它。
然而,流水却是有情的。这情是生命,是热爱生活和用心去体味生活历史的人。
俱往矣!
诗人也好英雄也罢,千古风流人物终被滚滚的流水淘尽。留下的惟有与水神交的晶体。
由于有了这类晶体,心中便常闪念着溪水的踪影。每每一些忧与乐萦回于胸时,它将会涤荡、滋润着我的心灵,使我以前人的情思中遭到某些启迪,获得释然和解脱。
溪水如斯,包括了多少难言的会心与默契。
第二篇:追慕先贤
汨罗江是一条名闻遐迩的圣水,先后收容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一位在下游,以水为坟,年年端午,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一位在上游,堆土为墓,少人拜谒,与凄清的坟墓长年相伴的,多是春风秋雨夕陽晨雾。
大历五年秋冬季节之际,杜甫从长沙出发,筹备顺湘江而下洞庭,转道襄陽回归河南故里。然而,他其时年近花甲,早已病体支离,舟入朔风凛冽的洞庭,更是多症并发而一病不起。病重的他只得转道前往昌江县城,去投亲靠友。但在距县城仅十里的小田村附近的江上,世星即告陨落,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爸爸草草葬于小田村天井湖,也就是大家今日见到的平江杜墓。
在一个秋冬季节交割之日,我去拜谒那一座山中的也是我心中的坟茔。车出平江县城,颠颠簸簸,往南行二十余里,终于看到光绪十年重修的杜公祠。三张大门关闭已久,大约平时也少人问津,大家是不速之客,杜甫也早已长眠不起,蓬门今日当然也不会再为君而开,大家只得从旁侧围墙已经坍塌拆毁的缺口进来。
祠堂后面的小山丘上,有一栋建于多年前的房舍,门楣石匾上嵌刻有铁瓶诗社四字。管理墓园的老人领大家走到诗社下侧围墙的一扇小门边,打开那把资历不浅犹有古风的铜锁,小门吱呀一声推开,在一座小小的山包之上,在几株青松翠柏的守护之中,猝不及防,一步之遥,杜甫墓怆然轰然巍然,撞伤撞痛也撞亮了我的双眼!
墓坐北朝南,青石墓碑正中镌文为唐左拾遗工部员外郎杜文贞公之墓,这就是大家的千秋诗圣最后的长眠之所了。秋风吹来,墓草萧瑟。墓前的`香炉小小,炉中残留三四根燃尽的香头,也不知是何方来客对他的祭奠。
杜墓到今天萧条冷落,杜甫当然也无意于使自己最后的栖息之地,和遍布湘中与国中的宾馆餐厅夜总会娱乐城一争热闹与繁华,然而,一个民族倘若沉迷形而下的物质追求与享受,而对于前贤往哲缺少应有些敬意,总不免让人感到悲哀。
第三篇:追慕先贤
当我想到我年轻人时候开始接触到共产主义,初步同意了马列主义的启蒙教育时,我不可以不纪念和怀想李大钊同志国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先驱者和我党的杰出开创者之一。
一九一九年秋季,我从边远的云南考取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从穷乡僻壤来到了北京。当时,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欺凌宰割,国内军阀混战,祖国的危难,促进不少有志年轻人探讨救国救民的真谛。有的人向往无政府主义,以为克鲁泡特金的思想能改变中国;还有些人钻进整理国故的圈子,食古不化,标榜国粹;也有些人走上了各种牌号的改良主义道路:如所谓基尔特社会主义之类;也有些人标榜所谓国家主义。就在如此生气勃勃却又所有动乱、思想庞杂的环境中,我渐渐地发现高师中有一群年轻人,他们学习刻苦努力,生活态度严肃,热心公益事业。他们多数是一个叫工掌握的组织,而且多数人是和我一样靠本省官费过活的穷学生。我又渐渐了解,他们曾得到李大钊同志的暗中指导。
后来由当时工掌握的一名活动分子的介绍,我认识了李大钊同志。在李大钊同志的指导下,工掌握的活动从学习互助,贩卖书刊文具,扩大到办职工夜校;从阅读进步书刊到宣传苏联的10月革命。伴随形势进步,蔡和森同志由巴黎回到北京将来,开始在北京酝酿成立社会主义年轻人团。我也参加了这方面的活动,并于一九二二年春加入了高师的社会主义年轻人团。因为李大钊同志的指示,我负责主编一份小报,以公开的形式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这份八开的铅印小报起名字为《劳动文化》。这份不按期的小报只出了四期,撰稿者有蔡和森、向警予、施存统、许兴凯等人。李大钊同志仔细地看过大家的每一期小报,以致一九二三年初,两位日本共产党的同志由莫斯科返国路经北京时,李大钊同志曾介绍这两位同志和大家座谈,并让大家捡出《劳动文化》已出版的1、2、三期送给日一同志。
当时李大钊同志是北大经济系教授,已经有不少文章问世。象他如此一位冬一棉袍、夏一布衫、茹苦食淡、苦心孤诣的马克思主义先驱者,是大家一些年青人景仰的先辈。李大钊同志关于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就是二十世纪世界人类每人心中一同觉悟的新精神的胜利等论述,和试看以后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科学预言,开阔了大家的眼界,使大家看到新社会的希望。我就是在那个时候,选择了共产主义作为终身的信仰,走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道路。
一九二三年,我在高师课业结束,被派往安徽阜阳第三师范学校任教。临行前,李大钊同志曾嘱咐我,可在年轻人学生中宣传俄国10月革命和社会主义,所到地方越多越好,接触年轻人学生越广泛越好,任务是广种薄收,以学校教师的公开职业作为掩护进行宣传活动。同时也告诉我,不担负进步组织的责任。从当时的环境看,李大钊同志的这类建议都是正确的:他看重宣传舆论和思想发动工作。他对大家如何拓展工作的建议,既合乎实质状况,又切实可行。如此,李大钊同志在我的心目中,就不止是一位思想启蒙的先辈,而且还是一位党的领导者和组织者。他的这一宝贵的指示,几乎贯彻在我一生的活动和工作中。
一九二三年底,我回到北京,领到高师的毕业文凭,并按当时的规定,回到云南昆明,担任中学教师。临行前,李大钊同志给我布置的任务是:要尽量多地组织念书会,阅读进步书刊,适合地宣传马列主义和苏联的10月革命,为打造党团组织筹备条件。一九二五年冬,因为首次国共合作和大革命形势进步,北方党组织公告我回北京。我回到北京时,已是一九二五年底了,我去向李大钊同志汇报云南状况,当时李大钊同志在苏联大使馆办公,但另开旁边门出入。李大钊同志告诉我:东北非常需要人,你赶快去,找吴丽实同志接头。他还向我介绍了东北的状况,布置了在文化教育界拓展宣传教育工作的具体需要。当时由李大钊同志派往东北开辟党的工作除去吴丽实同志外,我了解的`还有任国桢、杜继曾等同志。由李大钊同志批准,一九二六年春我在哈尔滨转入中共。
在李大钊同志的具体指导下,在大革命的形势推进下,因为吴丽实同志的具体组织领导,哈尔滨等地党的工作虽是秘密的,但仍蓬蓬勃勃地拓展起来了。在文化教育界,党组织学会的或党员在其中起主要用途的报纸有《哈尔滨日报》、《国际协报》的副刊,并出版了一份叫《灿星》的文静刊物。党组织派人经办的滨江大戏院常常放映介绍苏联和10月革命的电影。党在铁路工人等方面的工作也有进展。以吴丽实为主要负责人的哈尔滨特区党组织的工作,看上去非常活跃,因此也就引起了东北反动军阀的注意。
一九二六年底,因为《哈尔滨日报》上刊载了抨击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侵占东北,抗议反动军阀认贼作父的文章,《哈尔滨日报》被迫停刊,滨江大戏院也被封闭。一些同志被捕和被迫转移,工作遇见肯定的困难。这个时候,吴丽实同志曾派我回北京向李大钊同志汇报状况。我到北京见到李大钊同志,因为繁重的工作,他清瘦多了,但两眼仍然炯炯有神如故,他仔细地听取了我的汇报后,让我赶快回东北,转告吴丽实同志,伴随大革命、北伐形势的进步,党的活动还要进步扩大,东北也将成立新的机构。李大钊同志还指示大家,活动应该注意隐蔽,不要过于暴露,已封闭的报馆、戏院就不要恢复了。总之,李大钊同志告诉大家,聚集力量,筹备迎接大革命的高潮!
次年,即一九二七年春季,大家在哈尔滨成立了最早的以吴丽实为书记的满洲省委。党在东北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但就在此后不久,李大钊同志在北京被捕,随后英勇地就义于反动军阀的绞刑架下。江流自千古,碧血几春花。李大钊同志哀悼牺牲了的战友的诗句,也成了后起的同志对李大钊同志作为伟大的革命先烈的颂歌和最深沉的哀悼。
从我和李大钊同志的接触中,他给我的印象是:为人敦厚,生活朴素,平易近人,他是沉默寡言笑的,但一当剖析问题和指导工作,却异常精辟而坚定,给人以言必行,行必果的极为刚毅的印象。建国将来,林伯渠同志为《李大钊选集》题的诗,其中有两句是:大智若愚能解惑,微言如闪首传真。这总算恰到好处地描绘出了李大钊同志一生的为人和工作。
一九四九年10月1日,在党的领导下,大家打造了新中国,在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的时候,我曾想到过这总算是初步达成了先烈的理想,算是对先烈的缅怀和安慰。李大钊同志早年的诗中曾写过:
壮别天涯未许愁,
尽将离恨付东流,
何当痛饮黄龙府,
高筑神州风雨楼。
巍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正是对那些以身许国、英勇捐躯的先烈的纪念,也是神州久经风雨、获得胜利的记录。但,要在神州打造经得起任何风雨考验的、兴盛、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厦,大家这类幸存者的任务还非常繁重,年青一代的任务就更为艰巨。但愿大家永远记住先烈的捐躯精神和百折不回的斗争意志,为达成祖国的四个现代化,勤奋地工作和不断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