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曹操有关的历史典故(甄选10个)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伙都看到过典故吧,典故具备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还苦于找不到好的典故?下面是记者精心收拾的与曹操有关的历史典故,欢迎大伙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1、曹操焚牍
曹操讨伐袁绍时,曾被陈琳一纸檄文骂得狗血淋头,辱及祖宗。但,他爱护陈琳的才华,事后不但不杀,反而委以重任。打败袁绍后,曹操的手下在整理缴获的文书时发现了一些曹操部下和袁绍暗通的信件。有人劝曹操把这类人都杀了,曹操却说:“尚绍之强,孤亦不可以果,况别人乎?”意思是说:正当袁绍强大的时候,连我一个人都不了解结果将会如何,更何况其他人呢?于是,曹操下令焚毁这类信件,对当事人概不追究。
2、素材解析:
不管历史对曹操做出什么样的评价,在他身上表现出来的对人才的怜惜、对下属的宽容都说明他这一军之帅、一方霸主是当之无愧的!在此,大家也可以联系自己实质来进一步剖析他的作为。在很多时候,大家假如能设身处地地为其他人着想,那样,其他人的过错可能有很多都是情有可原的。原谅产生宽容,宽容比处罚更能震惊人心!所谓量小非君子,无“度”不老公。成大事者,总是都有宽广的气度,称得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大家在这里还可以把“宽容”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对一个领导人来讲,气度是领导素质的要紧内容。只有拥有包容属下过失的气度,领导才可以得到属下的真心拥戴。
3、说曹操,曹操到
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民间说法是曹操主动前来护驾,与三国演义稍有不同。
见《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部”。且说曹操在讨伐董单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一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忧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都记领兵来攻洛阳。
4、煮酒论英雄
曹操一个人喝着闷酒,想了半天,请刘备来喝酒聊天。刘备非常高兴,曹操请我喝酒,困难啊;其次心里也发毛,为何请我喝酒?喝酒时最易漏嘴,得小心点。
有的人虽然一度贫困潦倒,但依然掩盖不了他的大贵之气,刘备就是如此的人。曹操跟刘备聊得非常高兴,问了刘备一个问题:玄德兄,你说这年头哪个是英雄?
刘备心里想:我一定是英雄,只不过目前不能已。但刘备不敢说,说了,要被曹操宰。刘备想了想,就跟曹操打起了酒官司,顾左右言其它。
绕了半天,曹操有的不耐烦,端起一杯酒喝完说:别绕了!这年头真的的英雄人物就是你跟我。
天上轰隆一声打了个巨雷。刘备呆呆地看着曹操,筷子掉到了地上,一支筷子在地上弹了一下。
曹操正用袖子擦胡子上的酒,听到了筷子落地又弹起的声音,就问刘备:如何啦?
刘备快点把筷子捡了起来,顺口说了句:这么大的雷,吓死我了。曹操哈哈一笑:大老公如何可以怕雷呢?刘备快点接口:孔子是圣人,他也怕打雷,不要说我了。
此时张飞关羽两人怕曹操会杀刘备,闯了进去。见刘备没事,关羽连忙掩饰说自己来舞剑助兴。曹操说:这又不是鸿门宴。然后斟酒让他们压惊。后来三人一块出来,刘备说:我在曹操的地盘上每天种菜,就是要让他了解我胸无大志,没想到刚刚曹操竟说我是英雄,吓得我筷子都掉了。又怕曹操生疑,所以我就说自己怕打雷掩饰过去了。关羽张飞佩服得不能了。
5、望梅止渴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很辛苦。时值盛夏,太阳惹火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不少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无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水源。将士们想尽了方法,一直都弄不到一滴水喝。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伙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仿佛着了火,很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日渐地快支持不住了。
曹操目睹如此的情景,心里很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区域大得非常。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横七竖八,早就渴得受不了,看起来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方法来激励士气,勉励大伙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忽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伙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仿佛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就如此,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借助大家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可见大家在遇见困境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勉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6、梦中杀人
为预防其他人暗算,曹操他对照料、服侍自己饮食起居的随从们说:“我有个问题,或者说特殊功能,当我在睡梦中时,只须人稍一接近我,我就会跟梦游症似的,立刻跳起身来杀死这个人,所以以后当我睡着、特别是熟睡之际,千万不要挨近我,以免误杀。”
曹操为使众人相信我们的话,于是在一天夜晚睡觉时,故意蹬开被子,装作受冻而不知的酣睡状况。
一个平时深受曹操喜欢、对曹操的照料也十分精细入微的小男宝宝,见主人在寒夜受冻,出于职责、更出于对曹操的爱戴,便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地走到曹操卧床前,刚要伸手捡起地上的被子给主人盖好,曹操忽然翻身跳起,抽出床头宝剑,狠命一挥,男宝宝即刻死亡。曹操杀人之后,一声不吭,重新躺倒,呼呼大睡起来。
其他随从吓得面无人色,都呆傻般一动不可以动。很久才清醒过来,但哪个也不敢再挨近曹操。那个被杀的小童也就一直横在曹操床下。
第二天清晨,曹操醒来,一见床头床尾溅满鲜血、床下又横卧着已死的小童,大惊之后便大怒:“哪个敢杀我所爱之人?!”
曹操的这种伎两个,只有一人看得透明之极。这个人就是杨修。当曹操装模做样为小童送葬时,他扶棺苦笑道:“不是曹公在梦中,而是你在梦中啊!“曹操见杨修戳穿了我们的计谋,深恨杨修,后来终于找了个借口杀去世了杨修。
7、谯水击蛟
曹操十岁那年,有一次在龙潭中游泳,忽然遇见一条凶猛的鳄鱼。鳄鱼张牙舞爪地向曹操攻击,但曹操毫无惧色,沉着地与鳄鱼周旋。鳄鱼没办法下口,于是逃掉 了。曹操回家后,没向家人提起鳄鱼的事。后来,有个大人看见一条蛇而恐惧畏缩,曹操大笑,纯真无邪地说:“我在龙潭碰到鳄鱼都不怕,你却怕一条蛇,真是可 笑!”众人询问,曹操以实相告,无不惊叹少年曹操的胆略。
8、误杀吕伯奢
当年曹操暗杀董卓未遂,逃出京城。董卓派人追捕,并四处张贴告示,到处设下捉拿曹操的罗网,情势十分险恶。
曹操和救他脱险的陈宫逃到曹操爸爸的老友吕伯奢家。吕伯奢热情款待,因家里无酒,便急忙出去买酒。曹操坐在前堂,突然听见后面有磨刀声,顿时起了疑心。悄悄走到后院,听里面说:“绑起来,杀吧!”立即大惊失色,没等再认真察看,就决定先下手。于是提剑闯入内宅,见一人杀一人,老少八口全倒在血泊之中,杀到厨房,看见一只猪刚刚被困上司蹄待宰。这才了解是由于误会而错杀了真诚待客的主人一家。
曹操和陈宫时又匆匆逃离吕家。但在半路上又和兴冲冲、喜滋滋买酒而归的老翁吕伯奢碰上了!陈宫满面愧疚,抬不起头。曹操却在两马相错之机,一挥剑,又把慈祥的老翁杀去世了!
陈宫大惊:“前面杀人,是因为误会,目前明知是恩人,却还要杀害,太不像话了!”
曹操道:“吕伯奢到家,一见被杀之人,一定告官,追杀大家!”
“你如此做,也太不仁义了!”陈宫道。
曹操冷笑道:“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9、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朝末年,国运的衰败已经到了极点。这时,太尉杨彪想到了曹操,他对汉献帝建议, 曹操目前在山东兵强马壮,可以召他入朝,辅助王室。汉献帝满口答应,立即派使者去山东,召曹操进宫。曹操接了诏书,约定时间起兵朝洛阳进发。,帮助汉献帝剿灭了李决、郭汜两个叛贼,深得汉献帝的信赖,曹操趁机奏请皇上说:“洛阳荒芜已久,并且非常难重建,粮食转运也十分困难。许昌挨近鲁山,城墙宫室是现成的,钱粮物与民工充足可用。臣贸然请求皇上迁都许昌。”汉献帝虽不情愿,但有不能不赞同。其他的大臣都畏惧曹操的权势,也不敢提出异议。如此,便选了一个日子,曹操率军护驾,文武百官都尾随其后,迁都许昌。
到达许昌后,曹操大兴土木,盖宫室殿宇,建庙立寺,修城墙建衙门。自封为大,又任命了一批军政要员。自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的实权归于曹操。朝廷事务,均先报告曹操,然后才报皇帝。
10、官渡之战
袁绍和曹操在官渡区域展开了争夺中原的官渡大战。
袁绍率十万大军驻守在黄河北岸,兵强马壮,粮草已基本用完。
谋士田丰劝袁绍打持久战。消耗曹军实力。袁绍不听,反将田丰关进监狱。另一位谋士许攸建议袁绍乘机偷袭许昌,却被袁绍怀疑为曹操的奸细,想调开前线兵力。许攸一怒之下,投奔了曹营。
许攸建议曹操出奇兵突袭袁绍粮草提供的大本营——乌巢。曹操采纳了许攸的献策,亲自率领精兵强将,夜袭乌巢,一把火将袁军的粮草烧个精光。
袁绍部将过去倡导全力增援乌巢,袁绍却坚持要与曹军正面决战:结果,既攻不破曹军大营,又损失了乌巢的粮草,军心大乱。
曹操乘势大举进攻,扬言直取袁绍的老巢 郡合黎阳。袁绍从河北官渡前线分兵赶去久远,曹军尾随追杀,袁军无心恋战,纷纷丢盔弃甲,四处逃窜,损失足有七八万人。
官渡之战是中国古时候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范例,体现了曹操的指挥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