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教育部撰写的初一语文自读课文特征

   日期:2024-01-03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59    评论:0    
核心提示:关于教育部撰写的初一语文自读课文特征,欢迎阅读借鉴。  摘 要: 部编本语文教程中阅读教学推行三位一体, 而自读课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要紧地方。

  关于教育部撰写的初一语文自读课文特征,欢迎阅读借鉴。

  摘 要: 部编本语文教程中阅读教学推行三位一体, 而自读课文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这样来看其在阅读教学中的要紧地方。自读课文也是部编教程的一大闪光点。本文结合温儒敏先生对部编本教程革新点的介绍对初一上册自读课文, 从选文标准、看重语文核心素养、旁注设计有哪些用途几方面进行简单的阐释。

  关键字: 部编本语文教程; 初一上册; 自读课文;

  1、符合选文四标准

  所谓的四标准指的是: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合教学、具备年代性。这是温儒敏先生在介绍部编本教程的讲坛上所提到的。而自读课文完全符合这四个标准。这七篇课文分别是刘湛秋的《雨的四季》, 泰戈尔的《金色花》和冰心的《荷叶妈妈》 ,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人》, 莫顿亨特的《走一步, 再走一步》, 康拉德劳伦兹的《动物笑谈》, 袁珂的《女娲造人》。这七篇课文均匀分布在六个单元之中。它们所体现的主题分别是:四季美景的主题、浓浓亲情的主题、生活成长的主题、感受生活的主题、人与动物的主题、想象世界的主题。它们虽表达了不一样的主题, 但这类主题都是经典, 无论是在古时候还是现代这类都是大家高度看重的话题。

  另外, 每篇文章不只表现形式非常到位而且也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比如:刘湛秋描写的春雨是如此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双眼, 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 而那萌发的叶子, 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侧面描写的手法写出了春雨的美, 文采美, 内容更美。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需要7-初三的学生在阅读方面有如此的能力:赏析文学作品, 有我们的情感体验, 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 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生活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 能说源于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学生通过阅读自读课文加上自读课文旁注的引导, 能达到这一目的。比如:学生在读完《雨的四季》后, 就能了解文章描写的是春雨、夏雨、秋雨、冬雨, 并且能结合作者的描写说源于己对每一个季节的雨的感受。又如:《荷叶妈妈》的旁注写到:注意品味文章语言的清爽优雅。[3]有了旁注的引导, 学生可以愈加确切地去品味文章的语言。另外文章的主题也能让学生获得对自然、社会、生活等的体验, 并且, 文章的难易程度也合适学生学习, 所以, 自读课文合适教学, 同时也符合教学目的的需要。

  2、看重语文核心素养

  语文的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应用、思维进步与提高、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不论是语言还是思维、审美、文化, 自读课文都给予了看重。

  1、看重语言基础

  大家都了解, 语言是人类非常重要的交际工具, 也是大家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法。想要准确流利地交流, 平时的简单积累是必不可少的。因而, 在每篇课文之后都有一个读读写写的版块, 这是学生积累语言的过程。自读课文的旁注中也需要学生感受语言。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的旁注:叙事之中穿插我的感受与认识。画出如此的句子, 感受我学习中的苦与乐。[5]还有《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旁注:进退两难, 孤立无援, 心理描写细腻、真实。[6]这类旁注都是引导学生去品味语言, 从语言当中去获得当事人的情感。这不只能感受语言的魔力, 同时也能更好的把握文章的情感取向。

  虽然这类课文名为自读课文, 但并不意味着老师完全松手不管。在实质教学中, 老师仍然要给学生适合地引导, 让学生结合所学课文发表我们的怎么看或参考旁注让学生进行讨论。无论是哪种教学方法, 学生都得自己组织语言进而去表达我们的怎么看。比如:《动物笑谈》的旁注提到:一个感叹, 两个反问, 反映了此时我什么样的心理活动?[7]不管学生会有哪些样的答案, 他们都会自己组织语言传达出他们的意思。这不只让学生们品味剖析了语言、感受了作者的情感, 而且也让学生们运用了语言。

  2、思维的进步

  思维的进步与语言的运用是分不开的。简单说, 学生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看法也是他们思维的一种表现。因此, 老师多让学生表达我们的看法怎么看或让他们积极讨论, 这类都有益于学生思维的进步。在自读课文的旁注中有不少引导学生考虑的问题, 譬如:秋雨为何能纯净大家的灵魂?怎么样理解这是严禁和不可能的化身?等等, 这类问题都能引导学生考虑, 让他们结合文章形成我们的看法或怎么看, 并找到理由论证我们的看法。

  想象也有益于学生思维进步。《女娲造人》这一篇自读课文是神话故事, 这是汉民族先祖对人类起源的一种神奇想象。古时, 人类对自然界不少现象都缺少科学的认识, 所以他们就想象出各种讲解。关于人类起源的神话故事有不少版本, 除去女娲造人以外, 还有亚当和夏娃的神话故事, 远古埃及神灵的神话故事等等。这类都是大家想象出来的。所以, 老师在教学时, 可以结合参考课后的阅读提示, 让学生们充分发挥我们的想象力, 让他们围绕人类起源这个话题说源于己的怎么看, 无论是水变的, 还是泥做的, 只须能自圆其说, 不管多么不可思议, 都是可以的。这也能训练学生的思维。

  3、审美鉴赏中理解、传承文化

  审美鉴赏, 是学生对美的感受, 久而久之他们会形成认识美、评价美的能力。学生在学习自读课文的过程中, 会感觉到多方面的美, 不只能领会语言的美, 同时也能感受内容的美。并且在赏析美的同时也能理解、传承相应的文化。

  第一, 学生通过学习课后的读读写写即生字词, 能感觉到汉字的美。老师可在读读写写这一板块对学生进行适合地解说, 教师可结合六书给学生解说汉字, 让学生知道汉字的架构, 知道汉字背后的意思。比如:惭愧、悔恨等带有竖心旁的字一块解说, 按说文解字的理解, 它们都从心, 都是形声字, 并且都跟人的心理状况有关。如此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词汇的意思。还有眉字, 就非常生动形象了。说文解字中讲解:眉, 目上毛也, 从目, 象眉之形;还说目上毛也, 人老则有长眉, 所以学生可以将眉那一撇理解成长眉, 即眉毛非常长。课后还有不少生字词, 老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去查阅说文解字, 知道汉字构形, 理解汉字背后的意思, 如此也能让学生传承汉字文化。

  再则, 学生学习课文还能感受语言的美, 同时还能领会内容的美。比如:阅读《雨的四季》, 作者描绘的四季的雨, 运用优美的语言, 使用不一样的修辞手法, 把四季的雨貌呈目前学生面前, 让学生感觉到四季雨不一样的温度。作者描绘春雨时写到: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 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小草好像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 发出一种春季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 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 在魅惑着鼻子和嘴唇。[8]作者在这里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和嗅觉, 让学生从不同感官去领会春雨, 同时也领略大自然的美。再看《金色花》, 无华丽的辞藻, 用简单的文字就为大家勾勒出了一幅温馨的画面。文章描述到: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投影子到母亲的书页上等等, 刻画出一个娇俏可人的孩子形象, 同时也表达了孩子对妈妈的热爱、依恋。非常美的母子情, 非常简单但非常温馨。再看看《动物笑谈》, 作者描写了自己与小野鸭和大鹦鹉在一块生活的场景。不少描述看上去非常幽默滑稽, 但这背后却蕴含着作者对动物浓浓的爱, 让学生感觉到人与动物亲密的相处模式。另外, 自读课文不只有国内作家的作品, 还有海外作家的作品。这有益于学生知道多元文化, 领会不同文化之美。

  这七篇自读课文的主题, 无论是亲情还是自然、生活、生活等等这类都是每一个年代的经典, 是每一个年代不变的话题。从中传达出的深厚含义值得每一个学生学习, 通过对这类课文的学习, 学生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也能对每篇文章的美有正确的理解, 并且在理解的过程中也能传承文化。

  3、自读课文中的旁注设计

  在自读课文中, 旁注是课文一大闪光点, 这是非常不错的设计。旁注主要有两方面有哪些用途。

  1、提示、引导有哪些用途

  对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讲, 完全靠他们自己去理解一篇文章, 这有点困难程度。假如给他们一点提示, 那他们就不会那样迷茫。而课文的旁注就正好有这个用途。比如:《再塑生命的人》的旁注:启示真理, 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9]再如:《动物笑谈》的旁注:揣摩我此时的感受。等等, [10]这类都提示学生:在这儿你可以如何解析。还有, 若没旁注, 学生阅读完课文只有个迷糊的感受。而目前有了旁注, 学生就能在旁注的引导下, 去考虑问题, 去获得明确的认识。比如:《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旁注:父亲为何让我先迈一小步?等等, [11]如此能引导学生去考虑, 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2、剖析、概要有哪些用途

  自读课文中有些旁注是对文章的开篇段落进行概要, 比如:《雨的四季》的旁注:开篇点题, 领起下文。[12]《走一步, 再走一步》的旁注:交代自己身体情况不佳, 埋下伏笔。[13]等等, 学生从中能获悉文章的行文结构, 这对学生的写作也有肯定的启示。

  4、概要

  自读课文是部编本语文教程中非常成功的设计, 不只体现了新版语文教程的革新点, 也符合课程标准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借助自读课文, 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进步。

  参考文献:

  [1][3][4][5][6][7][8][9][10][11][12][13]部编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 [M].北京:人教社, 2016:10, 27, 10, 46, 78, 102, 10, 46, 102, 78, 10, 76.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拟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15.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