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考试前假如对学科的要点进行概括总结,就会很便捷记忆,历史的要点更是这样,下面是我们为大伙收拾的有关高考考试常考历史常识难题概括,期望对你们有帮!
高考考试历史常识难题
2、次世界大战
1、缘由:①根源:由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进步的不平衡引起的。②经济危机是加速二战爆发的主要原因。③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内部隐含的矛盾的激化是二战爆发的因素。④法西斯侵略扩张势力,是二战的罪魁祸首。⑤绥靖主义政府的影响:绥靖主义者充当了二战的帮凶。⑥苏联客观上的绥靖主义用途。⑦30年代各国的反法西斯斗争没可以阻止世界局势朝着新的世界大战的方向进步。
2、二战的局部战争:①对日本制造侵略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国际网盟没采取真的的制裁手段。②对意大利侵略埃塞俄比亚:英法控制的国联不把石油等策略物资列入对意大利的禁运范围;英国掌控下的苏伊士运河照旧供意军用;美国推行“中立政策”,禁止美国船只向交战双方运送武器。③对德意武装干预西班牙;英法采取所谓的不干预政策;拒绝援助西班牙人民的政策;美国实行《中立法》,利利于叛军。④慕尼黑阴谋:绥靖政策达到顶峰。⑤二战爆发后:英法没对德军发动大规模进攻,史称“奇怪战争”。
3、二战的全方位战争:①爆发:1939年9月,德军突袭波兰,二战爆发。②扩大:1941年6月,德军突袭苏联。1941年12月,日军突袭珍珠港。③转折:中途岛海战、期大林格勒战役、阿拉曼战役。④胜利:1943~1945年,意、德、日先后投降。
4、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缘由:①法西斯的侵略战争不只威胁到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的安全,而且也威胁到英、美资本主义大国的利益,法西斯成为世界各国的一同敌人。②苏德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将苏、美两个大国卷入反法西斯战争,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网盟的形成。
过程:大战爆发后,伴随法西斯势力的不断放大。美国出于自己安全的分析,改变以往的“中立”态度,加大对英国等国的援助。1941年秋,罗斯福和丘吉尔发表联合宣言——《大西洋宪章》,提出尊重各国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倡导自由、和平、反对侵略。同时,美、英加大了对苏联的援助。1942年初,中、美、英、苏等26个国家的代表齐集华盛顿一同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网盟正式形成。
主要活动:①为打败法西斯侵略者,美、英、苏、中四大国常常进行双边或多边的高级会谈,在政治上互相协作。②为了发挥同盟国家的经济优势,保证战争的顺利进行,四大盟国在经济上互相支持。③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战场,以苏联为中心的苏德战场和美苏盟军支持的北非战场在军事上互合适合,一同打击法西斯势力。
意义:壮大了反法西斯国家的力量,激励了世界人民反对法西斯的斗志,加快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过程。
5、二战的影响:①导致了前所未有些破坏和灾难。②摧毁了法西斯主义,争取和平进步的思想日益深入人心。③沉重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进步。④促进了国际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⑤客观上推进了科技的飞速进步。
6、二战的启示:①全人类的一同利益高于所有。②对邪恶势力不可以姑息养奸。③和平来之不容易,世界大战的悲剧不可以重演。④社会规范和意识形态不一样的国家应该和平共处、进行合作。⑤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任何形式的侵略扩张昌历史进步和文明进步的需要。
高考考试历史必背要点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雅尔塔体系
定义: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紧急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很大。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我们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进步中国家还没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预防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区域的疆界;④打造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休系的积极用途: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达成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益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带来的进步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进步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用途: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维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很多国家的社会经济进步带来不利影响,导致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的根源。
2、冷战
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所有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推行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打造。②社会主义阵营:打造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款组织,与之对抗。
缘由:①意识形态的差异。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原因。
3、和平
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
兴起是什么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大家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害处,深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自下而上进步导致巨大威胁。d、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
新特征及其缘由:a、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与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存活进步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核运动为中心。b、因为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因为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吴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征。c、伴随全球化的进步,战争尤其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和平运动愈加趋向国际化。
用途:a、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对战后世界局势的进步产生了要紧影响。b、反战和平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渐渐普及,能够帮助提升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20世纪7、八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缘由: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紧急挑战,进行策略调整。
表现: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当时的状况对美国的.全球策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4、联合国
标志:1945年12月25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进步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预内政,和平共处。
用途:①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因为大量3、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渐渐成为3、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座。②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用途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进步方面有哪些用途无疑是巨大的,但因为某些大国缺少诚意,其用途大优惠扣。
高考考试历史易错要点
1.共产党领导下的依据地
【错因】对各时期的依据地的名字记忆不准。
【正确理解】“革命依据地”,特指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区域。因为这一时期,大多数革命依据地都打造了苏维埃政权,所以又被称作“苏区”。
“敌后抗日依据地”,主要指1937年到1945年,即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控制下的区域。“敌后”主要指这部分依据地绝大多数坐落于敌人的后方;“抗日”则指明了这一时期依据地存在的目的和主要的作战任务。“解放区”是指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控制下的地区,以不同于国民党统治的地区。
2.德国议会、法国议会、美国国会、英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
【错因】对四国议会的结构与权力学会不准确。
【正确理解】德国议会由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组成,联邦议会权力大于帝国议会,帝国议会通过的法案需要得到皇帝和联邦议会的批准。
法国议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参议院权力大于众议院;两院联席会议选出总统,总统解散众议院须经参议院赞同,总统任命内阁须经众议院赞同。
美国国会由参、众两院组成,立法权由两院一同行使。
英国议会由上院和下院组成,议会的主要权力是下院,上院为最高司法机关,其对下院通过的立法和预算案只有延搁权。
3.杜鲁门主义与马歇尔计划
【错因】对二者的关系把握不准确。
【正确理解】
“杜鲁门主义”是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它标志着美国的对外政策已突破以当地安全为主的孤立态势,由局部扩张转向全球扩张。而“马歇尔计划”比较隐蔽,它着眼于经济,担负着抗衡苏联和控制西欧的双重任务。美国企图通过帮西欧振兴经济、稳定政局,从而稳定资本主义阵营,联合西欧各国一块对抗苏联。美国企图通过“马歇尔计划”控制西欧的意图是十分明显的。
二者的实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力量的进步,稳定资本主义世界,确立美国的霸主地位。“马歇尔计划”是更隐蔽的“杜鲁门主义”,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当然,“马歇尔计划”在客观上对世界经济的进步也产生过积极的影响。
4.苏联解体
【错因】觉得苏联解体代表着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
【正确理解】苏联解体是各种矛盾和原因交织的势必结果。从历史上看,是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弊病和政策错误长期得不到纠正的结果;从现实来看,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加快了苏联的解体。苏联解体只不过苏联模式的失败,并不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失败,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模式是两个不一样的定义,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正维持着旺盛的生机与活力。
5.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世界多极化趋势
【错因】觉得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是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缘由。
【正确理解】苏联经济的衰退和苏联解体直接致使了两极格局的终结;资本主义世界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是世界走向多极化的标志;3、世界实力的增强对多极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本缘由是经济格局多极化。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只不过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
6.中国与不结盟运动
【错因】觉得中国是不结盟运动的成员国。
【正确理解】不结盟运动是1961年成立的一个相对松散的国际组织,其成员国奉行独立自主的方针,信守不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中的任何一个国家结盟的外交政策。其成员国具备广泛的代表性,中国于1992年成为不结盟运动的观察员国。
7.均田制与宋代“不抑兼并”
【错因】对两者推行的主观目的与客观结果存在认识偏差。
【正确理解】均田制是国内古时候北魏至唐代前期实行的一种土地规范,即封建王朝将无主土地按人口数分给小农耕作,耕作肯定年限后归耕种者所有,地主阶级的土地并不是均田范围。这一土地规范有益于恢复和进步农业生产,激起小农的生产积极性,缓解因贫富分化而引发的社会矛盾。
高考考试常考历史常识难题概括有关文章:
★ 历史高考考试必背要点难题大全五篇
★ 历史高考考试必背要点难题集锦
★ 历史高考考试要点总结概括5篇
★ 高中高考考试历史必背高频考试知识点要点整理
★ 历史考试前重点考试知识点要点整理高考考试2021
★ 2021高考考试历史考试知识点要点整理高中
★ 历史高考考试必背要点整理五篇
★ 2021高考考试总复习历史要点整理
★ 历史高考考试必背要点概括推荐【5篇】
★ 2021高考考试历史高频常识考试知识点概括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