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考试化学第一轮复习测试考试题目 硫及其化合物
硫及其化合物
一、选择题
1.下列溶液中可以不同SO2和CO2气体的是
①澄清石灰水 ②H2S溶液 ③KMnO4酸性溶液
④氯水 ⑤品红溶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除①以外 D.全部
分析:SO2和CO2都是酸性氧化物,它们都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所以不可以使用澄清石灰水来不同SO2和CO2.SO2具备氧化性,能将H2S溶液氧化生成单质;SO2也具备还原性,能被KMnO4酸性溶液和氯水氧化;SO2还具备漂白性,能使品红溶液褪色.而CO2没这部分性质.所以可以用②③④⑤来不同SO2和CO2.
答案:C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SO2具备漂白性,所以它能使品红溶液、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石蕊试液褪色
B.能使品红溶液褪色的不肯定是SO2
C.SO2、漂白粉、活性炭、Na2O2都能使红墨水褪色,其原理相同
D.SO2和Cl2等物质的量混合后通入装有湿润的有色布条的集气瓶中,漂白成效更好
分析:A项中SO2使溴水、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是由于其具备还原性,能使品红褪色是由于其具备漂白性,SO2不可以使指示剂褪色;能使品红褪色的物质有非常多如Cl2,不只是SO2;C项中这部分漂白剂的漂白原理不都相同;SO2和Cl2等物质的量混合后在溶液中反应:SO2+Cl2+2H2O===H2SO4+2HCl,从而失去漂白能力.
答案:B
3.浓硫酸和2 mol/L的稀硫酸,在实验室中敞口放置.它们的水平和放置天数的关系如图所示,剖析a、b曲线变化的缘由是
A.a升华、b冷凝
B.a挥发、b吸水
C.a蒸发、b潮解
D.a冷凝、b吸水
分析:浓硫酸有三个特点:吸水性、脱水性和强氧化性.吸水性是指吸收空气中或物质中的水份,吸水后水平增加.稀硫酸不具备吸水性,放置时间长了,因为其水份的挥发而使水平降低.观察图象知a曲线是表示伴随时间的增长而水平降低,应表示的是稀硫酸中水份的挥发;b曲线表示随时间增长而水平在增大,应表示的是浓硫酸的吸水性.
答案:B
4.把SO2通入Fe3溶液中,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立即又变为黄色,此时若滴入BaCl2溶液,则会产生白色沉淀.在上述一系列变化过程中,最后被还原的是
A.SO2 B.NO
C.Fe3+ D.Fe2+
分析:在酸性环境中,Fe3+被SO2还原为Fe2+从而使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但Fe2+立刻又被HNO3氧化为Fe3+,溶液又变为黄色.加入BaCl2溶液,SO与Ba2+反应生成BaSO4白色沉淀.由此可见,最后被还原的是NO.
答案:B
5.如图所示,在注射器中加入少量Na2SO3晶体,并吸入少量的浓硫酸.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色
B.沾有KMnO4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C.品红试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D.沾有酚酞和NaOH溶液的滤纸褪色,证明了SO2的漂白性
分析:选项A,Na2SO3与浓H2SO4反应生成SO2,SO2与水用途生成H2SO3而使蓝色石蕊试纸变红,但不可以使其褪色;选项B,KMnO4具备强氧化性,SO2与之反应而使其褪色,能证明SO2具备还原性;选项C,品红试纸褪色可证明SO2具备漂白性;选项D,SO2能与NaOH溶液反应,体现了SO2的酸性.
答案:C
6.将SO2和X气体分别通入BaCl2溶液中,未见沉淀生成,若同时通入,有沉淀生成,则X气体不可能是
A.CO2 B.NH3
C.Cl2 D.H2S
分析:NH3和SO2同时通入,可能有BaSO3沉淀生成;Cl2和SO2同时通入,有BaSO4沉淀生成;H2S和SO2同时通入,有单质S生成.
答案:A
7.下列实验报告记录的实验现象正确的是
实验
分析:SO2溶于水显酸性,使石蕊溶液变红色;SO2使品红褪色;SO2先与水反应生成H2SO3,此时体系中存在HNO3,能氧化SO,从而生成BaSO4沉淀;NaOH与SO2反应生成Na2SO3,再与BaCl2生成BaSO3沉淀.
答案:B
8.A~D是含同一元素的四种物质,相
互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其中A是单质,D是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那样A可能是
A.S B.Cl2
C.Fe D.Si
分析:依据框图使用代入法,只有A是S时符合题意,B是SO2,C是SO3,D是硫酸,浓硫酸与铜反应又可生成SO2.
答案:A
9.化学实验中常将溶液或试剂进行酸化,下列酸化处置的手段正确的是
A.定性检验SO,将BaCl2溶液用HNO3酸化
B.为提升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能力,用盐酸将高锰酸钾溶液酸化
C.检验溶液中是不是含有Fe2+时,用硝酸酸化
D.检验溶液中是不是含有SO时,在无其他阳离子干扰的条件下,先用盐酸酸化,所得溶液再加BaCl2溶液
分析:A项中HNO3会氧化SO生成SO,干扰SO的检验,B项中用盐酸酸化,KMnO4将被还原,C项中Fe2+被HNO3氧化,处置不正确.
答案:D
10.将适量的锌与100 mL 18.5 mol/L浓硫酸充分反应后,锌完全溶解,同时生成气体A 33.6 L.将反应后的溶液稀释至1 L,测得溶液的pH=1,则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气体A为SO2和H2的混合物
B.反应中共消耗Zn 97.5 g
C.气体A中SO2和H2的体积比为4∶1
D.反应中共转移3 mol电子
分析:反应后溶液体积为1 L,c=0.1 mol/L,则n=1 L0.1 mol/L=0.1 mol,故反应后溶液中剩余硫酸为0.05 mol.
因为浓硫酸在与Zn反应过程中浓度渐渐变小,故反应中有SO2、H2两种气体产生.
设SO2的物质的量为x,H2的物质的量为y,有
Zn+2H2SO4===ZnSO4+SO2+2H2O
x 2x x
Zn+H2SO4===ZnSO4+H2
y y y
解得
,所以V∶V=1∶4.
反应中消耗n=n+n=1.5 mol.
m=65 g/mol1.5 mol=97.5 g.
n=2n=3 mol.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1.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SO2的性
质及其有关实验.
实验室用亚硫酸钠固体和肯定浓度的硫酸反应制备SO2气体,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别将SO2气体通入下列C溶液中,请回答下列问题:
①少量SO2通入紫色石蕊试液,现象是________,继续通入过量SO2气体,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
②SO2通入紫色KMnO4溶液,现象是________,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过量SO2慢慢地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若C为双氧水,则通入SO2后,请大胆判断所得溶液是________,若该同学制备的SO2气体中混有CO2气体,产生杂质的缘由可能是亚硫酸钠固体中混有__________.
分析:①SO2通入水中生成H2SO3,H2SO3H++HSO,HSOH++SO,溶液呈酸性,使石蕊显红色.
②SO2通入紫色KMnO4溶液中MnO氧化SO2,自己被还原为Mn2+,所以颜色渐渐变淡或紫色消失.
③S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SO2+Ca2===CaSO3+H2O,过量时SO2+CaSO3+H2O===Ca2.
④SO2具备还原性,H2O2具备氧化性,两者反应SO2被氧化+6价硫的化合物,应为H2SO4;若SO2气体中混有CO2,则产生杂质的缘由可能是亚硫酸钠固体中混有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答案:Na2SO3+H2SO4===Na2SO4+SO2+H2O
①变红 不褪色或不明显
②颜色渐渐变淡或紫色消失
5SO2+2MnO+2H2O===5SO+2Mn2++4H+
③先变浑浊,后又变澄清
④H2SO4 碳酸盐或碳酸氢盐
12.工业上以硫铁矿为材料制硫酸所产生的尾气除去含有N2、O2外,还含有SO2、微量的SO3和酸雾.为了保护环境,同时提升硫酸工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应尽量将尾气中的SO2转化为有用的副商品.请按需要回答下列问题:
将尾气通入氨水中,能发生多个反应,写出其中可能发生的两个氧化还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尾气与氨水反应所得到的高浓度溶液中,按肯定比率加入氨水或碳酸氢铵,此
时溶液的温度会自行减少,并析出晶体.①造成溶液温度减少的缘由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②析出的晶体可用于造纸工业,也可用于照相用显影液的生产.已知该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水平为134,则其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
可以用于测定硫酸尾气中SO2含量的是__________.
A.NaOH溶液、酚酞试液
B.KMnO4溶液、稀H2SO4
C.碘水、淀粉溶液
D.氨水、酚酞试液
分析:因尾气含有SO2所以通入氨水易生成H2SO3、2SO3或NH4HSO3,从而被O2氧化.
①温度自行减少,联想到反应吸收了热量所致.②结合SO2与氨水可能的产物与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水平为134,可知为2SO3H2O.
尾气中含SO3和酸雾,可消耗NaOH溶液和氨水,从而影响测定SO2,而对KMnO4溶液和碘水没影响.
答案:2H2SO3+O2===2H2SO4
22SO3+O2===22SO4
2NH4HSO3+O2===2NH4HSO4
①反应吸热 ②2SO3H2O 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