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孩子“真笨”是一些爸爸妈妈的口头禅,说起时甚至携带爱意。却不知,其中却有让孩子真的变笨的毒素!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长处,即使学习成绩差,也不该被贴上“笨孩子”的标签。父母要认识孩子的弱点,更要擅长携带赏析和鼓励的见地,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
科学家做过个实验,把一条梭子鱼放进一个有很多小鱼的水池里,任何时候梭子鱼饿了,只须张张嘴,把小鱼吞进来就好了。过了一段时间,科学家用一个玻璃瓶罩住了梭子鱼。开始时,小鱼在瓶子外面游来游去,梭子鱼就迎上去,但每次都撞在了瓶壁上。慢慢地,梭子鱼的冲撞愈加少,最后,它完全绝望了,舍弃了捕食小鱼的所有努力。这个时候,科学家取走了套住它的瓶子,备受打击的梭子鱼沉到了池底,一动也不动了。无论有多少小鱼在它的身边甚至嘴边游来游去,它都不会再张张嘴。最后,这条可怜的梭子鱼就这么活活饿去世了。
听了这个故事,或许你会说,这条梭子鱼真是笨去世了。
梭子鱼原来并不笨,捕食小鱼是它的拿手好戏,它是一条可以独立生活的正常的鱼。可是,无数次的碰壁后,梭子鱼开始怀疑自己捕鱼的能力,后来,它彻底绝望了,坚信自己是一条笨鱼。这种无能感最后害去世了它。
美国婴幼儿教育家凯茨在孩子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他称之为“习得性愚蠢”。他说,不少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由于某些缘由,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了自信心。在别人的眼里,就会感觉他们“越学越笨”了。
那样,孩子是如何变“笨”的呢?
◆永远也赢不了的游戏
假如大家让孩子玩一个游戏,这个游戏的困难程度超出孩子现有些理解能力,但大家又不向他做任何解说,结果孩子一直不了解该如何玩,每次尝试都失败,那样孩子的感觉会愈加糟糕,不需要其他人说,他也会感觉自己非常笨。
如果是在孩子的生活里,他极少得到“赢”的感觉,最后,他可能就会变成一个看着笨头笨脑又畏手畏脚的孩子。
◆过早的常识传授
一些沉迷所谓“智商开发”的爸爸妈妈,积极地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练习。那些学业常识不符合婴幼儿的认知特征,孩子虽然也能靠鹦鹉学舌的方法死记硬背下来,但并不理解,所以总是并未能促进他们的智商进步,反而给孩子带来非常大的学习重压,减少了对学习的兴趣,挫伤了自信。
◆很多的负面暗示
有一个充满含义的童话故事:有一位漂亮的公主,从小就被一位巫婆关在一座高塔上面,天天只能见到巫婆。巫婆天天都对她说:“你的样子丑极了,见到你的人都会感到害怕。”公主相信了巫婆的话,怕被其他人嘲笑,不敢逃走。直到有一天,一位王子经过塔下,看到了公主那如仙的美貌,惊为天人,救出了她。这位公主才对着镜子意识到自己原来是这样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