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范本3篇
导语: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大家要保护我们的民族文化,让子孙后代享受这类文化遗产。以下是记者精心收拾的文化遗产的作文,欢迎阅读!
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篇一
在海湾战争中,美国每一个官兵都在读中国的《孙子兵法》。可能,有人疑惑,一个科技这样强大的军队,为什么需要《孙子兵法》呢?其实不然,这正体现了《孙子兵法》的价值。美国人同意了《孙子兵法》的价值,并了解引进和运用,而作为中国人自己是不是更应该去知道中国出色的文化遗产,同意古人的熏陶,传承中国的出色文化呢?
唐朝时期的中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的鼎盛时期,其中要紧的便是中西文化的交流。而清朝时期中国闭关自守,使中国与西方先进社会的差距愈加大,并最后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令中国人引以为荣的四大创造中的指南针和火药,在非常长一段时间内只不过用来测风水和做鞭炮、爆竹;而西方人却用指南针确定航向周游世界甚至侵略中国,用火药做炮弹、子弹击垮清朝政府自觉得坚不可破的城墙,并盗取中国珍贵文化遗产。于是,变出现了目前,圆明园兽首在国外拍卖的事件。因此,对本国文化过分自信是不可取的。一个小偷,居然可以如此公开拍卖他曾犯下的罪行,这不能不让大家深思。
现代的年轻人人对本国的传统文化抱以鄙视的态度,不少人对外来文化盲目推崇,沉迷美国大片,盲目追赶时髦,追求外国名牌,一直认为外国的东西才是好的。或许外国的一些东西确实好,一些科技确实比大家先进,若是好的东西,大家就应该学习,而不是盲目的追崇。俞敏洪说:“你是一只猪,不要由于贴了一只时髦的标签就以为自己不是猪了”。因此,盲目的推崇外国文化也是不可取的。不少青年痴迷于日剧。韩剧,而韩国却将国内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申请成他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连小学生都了解,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中国的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难道说,将来大家吃粽子的时候,要告诉大家的后代,这是韩国的节日吗?
中国的文化深邃而精深,源远而流长。儒、道、墨、法、兵……虽然立场不同,却不曾相互诋毁和排斥,每一个学派各抒己见。《诗经》对美好爱情的向往:绝代佳人,君子好逑。《论语》告诉大家怎么样为人处世: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中国的文化对世界有着深远的影响,从郑和七次下西洋到目前遍布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想要孤立的存在于这个世界,这将是不可能达成的。
作为中国文化的传承者,有义务好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出色的传统文化,对于那些并未知道的文化,应遗弃戒备之心,尝试接纳和吸收其中的精华,将中国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大家的子孙享受祖先留给他们的文化财富。
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篇二
国庆长假的第二天,虽然细雨绵绵,我要和父母去参观大足石刻。
父亲告诉我:这是重庆很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很多外地游客来重庆非去不可的经典。这么有名的大足石刻,我居然没去过!我一下子就来了兴致,上网查了查。
原来,非常早以前,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翻越苍山大漠、经西域传入了中国,产生很多伟大的石窟作品,创造出来云冈、龙门、麦积山、大足这类伟大的石窟作品。其中,大足石刻是石窟艺术的顶峰。代表了石窟艺术最高的水平和境界。
经过一个半小时的长途汽车旅程,终于到了大足石刻景区。第一大家参观了大足石刻博物馆。这里展览了从印度到阿富汗,从新疆到大足的很多精美的石窟艺术作品。特别吸引我的是,博物馆里循环播放的“千手观音”的修缮的小电影。千手观音从我出生那年便开始修理,整整修了八年。在金光闪闪的千手观音身后,我看到了工程师们的辛劳和千手观音焕然一新的风貌。
虽然大雨倾盆,仍然不可以阻止大家前进的节奏。大家从博物馆来到宝顶山。大足石刻修建于重庆大足区宝顶山山谷两边的悬崖上。千万不要以为“大足”是“大脚”的意思,古人在大足修建石刻,也代表了他们“大丰大足、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每个传神的石刻作品背后都是一个真实的人物和故事。其中,“卧佛”给我留下了非常深的印象。之所以卧佛只有半个身子,是为了让大家有无限的想像空间,仿佛他的手可以伸出整个重庆,他的脚可以伸到宇宙的任何一个角落。
遗憾的是,过完十一国庆节,卧佛就要开始修理了,可能要八年将来才能一睹芳容。保护文物可真困难!
关于文化遗产的作文篇三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这首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歌已伴随着一代代人走过一个又一个的春夏秋冬季节。但伴随信息年代的迅速推进,它却日渐地不让人们需要,可是在我看来,它集诗歌之美、古人之智、文化之韵于一身,有其独特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值得传承,历久弥新。
大家对“二十四节气”的排斥,其实也折射了现在国民浮躁的生活心态。熙来攘往的快步伐生活叫人们疲于奔波,更重视物质的实用价值和性价比,更追求高效“碎片化”的.生活方法,他们在乎的是屏幕上的“年月日”,自然也就无心流连于节气的更替。
再者,大家的文化自信显然不够,不被国民珍视的“二十四节气”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无疑是对大家一些人的一种嘲讽。文化自信的缺失,叫人们把外来文化奉如圭臬,而将当地文化弃若敝履,这才闹出了从外国购买马桶盖、举家移民的笑话。
其实,凡是停下匆忙的脚步,对当地文化怀揣着一点儿敬畏之心,“二十四节气”也不至被“嫌弃”至此。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时候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彰显了中华民族是一个擅长考虑,勇于实践的民族魔力。在落后的农耕年代,仅通过察看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时间体系,这难道不是人类进步的一部著作?固然它已不被沿用,但却象征着先辈的智慧,是不可摒弃的文化瑰宝。
当春与秋没了界限,当四时的律令不再明晰,大家便失去了对生活的考虑,失去了对文化的那份坚守。大家朗朗上口的二十四节气,好似一首饱满圆润的诗歌,为春雨渲染出迷蒙凄美的江南春景,为芒夏织出明媚的炎热夏天,为露秋蒙上扑朔迷离的面纱,为冬雪画下纯洁宁静的图景。“二十四节气”如细针密缕,细腻地缝纫着四时的变化,大家这类穿梭于城市车水马龙间的大家,仿佛也能在这一针一线的连缀中获得一会儿的宁静与安详,仿佛也听到了繁花盛放的热闹,也嗅到了扑鼻而来的芳香。
假如大家卧在信息进步的前沿,却丢了老祖宗给大家留下的灵魂可如何是好?
文化遗产,历久弥新,时光流转,“二十四节气”洗尽铅华,款款而来。它以四时的兴替低吟浅唱着农耕文明的智慧,向忙于“城市化”的大家诉说着千年来大家对人与自然和谐统1、诗意栖居的愿景。中华民族之所以耸立于世界之巅而不倒,无所畏惧,其中一点就是靠古时文化的依托。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大家更需要保护如“二十四节气”如此的精神遗产,铭记古人旧时劳动成就,不要让现代科技的洪流冲去大家内心一点一滴的文化基因,而成为现代科技的忠实奴隶。所以二十四节气,它好似横亘在过去与将来的竖笛传出的余响,传得非常远,嘹亮而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