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历史典故
在平时学习、工作和日常,大伙多少都用过典故吧,从典故中大家可以学到丰富的历史常识,了解不少深刻的道理。那样,你了解都有什么典故吗?以下是记者收拾的经典历史典故,欢迎大伙借鉴与参考,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经典历史典故1
典出《晋书·王羲之传》:时太尉郗鉴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令就东厢遍观子弟。门生归,谓鉴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咸自矜持。惟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鉴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
晋王羲之,字逸少,山阴人,他非常聪明,不但文章好,字也非常不错,十三岁时,已有知名度。在拜谒周凯将来,他的知名度更大了,由于当时周凯的声誉非常高,士大家只须得到他称誉一句,身价就会非常高。当时太尉郗鉴,有一个女儿,不但美慧而且非常有才学,一时找不到合适足以匹配的世家子弟。后来,想起了王家,郗太尉就派一个门生先到王府去察看,看看是不是有适合的人。那位门人到了王府,向父母王敦说明来意,王敦叫他一个人到东厢去察看。王氏子弟,个个生得秀外慧中,都是一表人才,他们听说郗家遣人前来相亲,不禁都紧张起来,大伙装模作样,态度都不非常自然;只有一个年轻人,袒露着肚子,盘坐在东边的`床上吃东西,意态自如,旁若无人的样子。那位相亲的门生把这情形回去告诉了郗太尉,郗太尉说:“那位毫无矫揉造作,意态自如坦腹东床的年轻人,正是我心目中的佳婿。”于是就把女儿许配给那个人;那位佳婿就是王羲之。
因为郗鉴择婿的故事,后来大家但凡称谓女婿,就叫坦腹东床,也有人称“东床快婿”,这句话含赞美的意思。
经典历史典故2
马钧是三国时期最负盛名的机械制造家,诸葛亮可能都比不过他!
马钧家境贫寒,他从小口吃,因此不常说话,而是把所有心思都放在动脑动手上面。刚开始马钧自己也没发现自己还有这项专长,他只不过擅长察看而已。中国是世界上生产丝织品最早的国家,但逝代生产效率低下,纺织工人织造一匹花绫差不多需要耗时两个多月的时间。马钧当时在朝中担任博士,生活依旧僻。有一次他见到工大家辛辛苦苦的纺织布匹却没多的进度,心里为他们感到难受,为了让工大家轻松工作,他这才下定决心改造织绫机。
经过多次探索试验,马钧制造出一种新式织绫机,它比之前的织绫机更精致、更好使,生产效率也更高。非常快,马钧牌织绫机就遭到了广丝织工人的欢迎,马钧因此而出名。
自此之后,马钧就跟开窍了一样,他的创造一个一个涌现了出来。相信家都了解指南工具吧,据了解大家的祖先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创造了指南车,可是指南车一直都只不过传闻中的东西,直到东汉科学家张衡终于制作出了真的的指南车,家才确认世上真有指南车这件事。可惜,到了三国时期,张衡指南车的制造办法已经失传了。马钧对指南车有非常的兴趣,他觉得自己肯定能制造出指南车,当时很多人都以为马钧是异想天开,他们还在魏明帝的朝堂上吵了一架,回来将来马钧就专心研究,最后指南车终于在他手里第三现世。
后来,马钧还制造了龙骨水车和水转百戏。大家了解,诸葛亮也算逝代比较厉害的机械制造家,他创造的木牛流马与连弩还被运用到了战争当中,用途巨。马钧在机械方面的能力,丝毫不输给诸葛亮,甚至于他在这方面比诸葛亮更厉害!
那时,马钧已经年老,但魏蜀两国常常打仗,魏国士兵们在战场上捡到了诸葛亮北伐时创造的连弩,马钧见过之后当即就说:巧是巧,但还有不足,假如加以改进,杀伤力可提升五倍!后来,马钧亲自改造了诸葛亮创造的.连弩,最后果然如他所说的那样,威力瞬间提升。原来的连弩每次可发数十箭,经马钧改造过后,效果提升了五倍。
除去改造连弩,马钧还改造过当时战场上用的一种发石车。曹操攻打袁绍时,就用过发石车,可是马钧觉得它只能单发,效率太低,又害怕敌人以湿牛皮来挡住石头,就在发石车原来的基础上,设计一种新型的轮转式发石车,不但弥补了之前的缺点,能接连不断发射石头,还可以将石头发射出几百米远。
可惜的是,马钧的机械制造术并没引起当时朝廷的看重,从少年到老年,马钧竟终生不能重用!
经典历史典故3
典源出处《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居梁久之,魏不可以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还可以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还可以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解释使用方法廉颇思回赵国为将,在使者面前显示自己身体强壮,饭吃得不少,又被甲上马,表示仍可统兵为将。然而使者受人贿赂,假说廉颇多便体衰,使赵王不复召用。后用此典或表现老当益壮,雄风犹存,或反用之,称年老体弱,不堪任用。
用典形式
【三遗矢】 清·钱谦益:“据鞍老将三遗矢,分阃元戎一弹丸。”
【善饭廉颇】 清·孟传璇:“善饭廉颇,雄心充国,恍到千旗万马间。”
【强饭廉颇】 宋·陆游:“据鞍马援虽堪笑,强饭廉颇亦未非。”
【廉颇老矣】 宋·辛弃疾:“凭哪个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廉颇善饭】 宋·汪元量:“又不见,相如怀璧空归来,廉颇善饭何壮哉。”
经典历史典故4
一目十行
典故:在南京建都当皇帝的简文帝萧纲是梁武帝萧衍的.儿子,据《梁书?简文帝纪》记载,他从小就聪明过人,四岁开始念书,过目不忘。六岁时就能写文章。伴随年龄增长,他念书的速度也愈加快,可以一眼看十行字。
经典历史典故5
唐代《朝野佥载》里记载:房玄龄怕老婆非常有名,一直不敢娶小妾。有名到皇帝下旨,欲赐十二名女子于房玄龄照顾饮食其居,以表彰房丞相为国操劳之苦。
诏曰:“若宁不妒而生,宁妒而死?”意思就是:假如你应允这件事,那样这里有美酒一杯,自此将来和和美美,假如你要嫉妒你们家老公,不允此事,嗯,朕赐你毒酒一杯。
房氏“宁妒而死”,拿起毒酒一饮而尽。结果呢?不过一杯醋而已,浓浓的酸意里却浸透着对夫君无限的爱,宁愿死,也要吃醋。吃醋的.女性是不讲道理的,吃醋的女性也不可以说是错的。
经典历史典故6
汉武帝初年的时候,匈奴中有人投降了汉朝。汉武帝从他们的谈话中了解一点西域(今新疆和新疆以西一带)的状况。他们说有一个月氏(音yuè-zhī)国,被匈奴打败,向西逃去,定居在西域一带。他们跟匈奴有仇,想要报复,就是无人帮助他们。
汉武帝想,月氏既然在匈奴西边。汉朝假如能跟月氏联合起来,切断匈奴跟西域各国的联系,这不是等于切断了匈奴的右胳膊吗?
于是,他下了一道诏书,征求能干的人到月氏去联络。当时,哪个也不了解月氏国在什么地方,也不了解有多远。要担负这个任务,可得有非常大的勇气。
有个年青的郎中(官名)张骞(音qiān),感觉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第一应征。有他一带头,别的人胆子也大了,有一百名勇士应了征。有个在长安的匈奴族人叫堂邑父,也想跟张骞一块儿去找月氏国。
公元前138年,汉武帝就派张骞携带一百多个人出发去找月氏。但要到月氏,必须要经过匈奴占领的地界。张骞他们小心地走了几天,还是被匈奴兵发现围住了,全都做了俘虏。
匈奴人没杀他们,只不过派人把他们分散开来管住,只有堂邑父跟张骞住在一块,一住就是十多年。
日子久了,匈奴对他们管得不那样严。张骞跟堂邑父商量了一下,瞅匈奴人不提防,骑上两匹快马逃了。
他们一直向西跑了几十天,吃尽苦头,逃出了匈奴地界,没找到月氏,却闯进了另一个国家叫大宛(在今中亚细亚)。
大宛和匈奴是近邻,当地人了解匈奴话。张骞和堂邑父都能说匈奴话,交谈起来很便捷。他们见了大宛王,大宛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个富饶强盛的大国,这回儿听到汉朝的使者到了,非常欢迎他们,并且派人护送他们到康居(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再由康居到了月氏。
月氏被匈奴打败了将来,迁到大夏(今阿富汗北部)附近打造了大月氏国,不想再跟匈奴作战。大月氏国王听了张骞的话,不有兴趣,但由于张骞是个汉朝的使者,也非常有礼貌地接待他。
张骞和堂邑父在大月氏住了一年多,还到大夏去了一次,看到了很多从未见到过的东西。但他们没能说服大月氏国一同应对匈奴,只好回来。经过匈奴地界,又被扣押了一段时间,幸好匈奴发生了内乱,才逃出来回到长安。
张骞在外面足足过了十三年才回来。汉武帝觉得他立了大功,封他做太中医生。
张骞向汉武帝详细报告了西域各国的状况。他说:“我在大夏看见邛山(在今四川,邛音qióng)出产的竹杖和蜀地(今四川成都)出产的细布。当地的人说这类东西是商人从天竺(就是目前的印度)贩来的。”他觉得既然天竺可以买到蜀地的东西,肯定离开蜀地不远。
汉武帝就派张骞为使者,携带礼物从蜀地出发,去结交天竺。张骞把人马分为四队,分头去找天竺。四路人马各走了两千里地,都没找到。有些被当地的部族打回来了。
往南走的一队人马到了昆明,也给挡住了。汉朝的.使者绕过昆明,到了滇越(在今云南东部)。滇越国王的上代原是楚国人,已经有好几代跟中原隔绝了。他想帮助张骞找道去天竺,可是昆明在中间挡住,没能过去。
张骞回到长安,汉武帝觉得他虽然没找到天竺,但结交了一个一直没联系过的滇越,也非常认可。
到了卫青、霍去病消灭了匈奴兵主力,匈奴逃往大沙漠北面将来,西域一带很多国家看到匈奴失了势,都不想向匈奴进贡纳税。汉武帝趁这个机会再派张骞去通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和他的几个副手,拿着汉朝的旌节,携带三百个勇士,每个人两匹马,还携带一万多头牛羊和黄金、钱币、绸缎、布帛等礼物去结交西域。
张骞到了乌孙(在新疆境内),乌孙王出来迎接。张骞送了他一份厚礼,建议两国结为亲戚,一同应对匈奴。乌孙王只了解汉朝离乌孙非常远,可不了解汉朝的兵力有多少强。他想得到汉朝的帮忙,又不敢得罪匈奴,因此乌孙君臣对一同应对匈奴这件事商议了几天,还是决定不下来。
张骞恐怕耽误日子,打发他的副手们携带礼物,分别去联络大宛、大月氏、于阗(在今新疆和田一带,阗音tián)等国。
乌孙王还派了几个翻译帮助他们。
这很多副手去了好些日子还没有回来。乌孙王先送张骞回到长安,他派了几十个人跟张骞一块到长安参观,还带了几十匹高头大马送给汉朝。
汉武帝见了他们已经非常高兴了,又瞧见了乌孙王送的大马,格外优待乌孙使者。
过了一年,张骞害病去世了。张骞派到西域各国去的副手也陆续回到长安。副手们把到过的地方合起一算,总共到过三十六国。
打那将来,汉武帝每年都派使节去访问西域各国,汉朝和西域各国打造了友好交往。西域派来的使节和商人也络绎不绝。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过西域运到西亚,再转运到欧洲,后来大家把这条路线称作“丝绸的道路”。
经典历史典故7
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大家管它们叫“年”。“年”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叫人谈“年”色变。慢慢地,大家学会了“年”的活动规律,原来它每隔365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将来,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男男女女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春节关”的方法:每到这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然后把宅院的大门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因为这顿晚餐具备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非常丰盛,除去要全家老少围在一块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神先的祖灵保佑他们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夜。
吃过晚饭后,大家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块闲聊壮胆。天色日渐黑了下来,“年”从深山老林里窜了出来,摸进人群聚居的村落。只见家家户户宅门紧闭,门前还堆着芝麻秆,街上却瞧不见一个人影儿。转了大半个晚上的“年”毫无所获,每次都这样便不再出来了。因此年夜饭的风俗被渐渐进步,一脉相传流传到今天。年夜饭一般是旧时关东农家里一年内最丰盛的一顿饭,需要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
年夜饭的学问
除夕这一天对华人来讲是极为要紧的。这一天大家筹备除旧迎新,吃团圆饭。在古时候的中国,一些监狱官员甚至放囚犯回家与家人团圆春节,这样来看"团年饭"对古时候中国人是何等的要紧,一年一度的团年饭充分表现出华族家庭成员的互敬互爱。年夜饭子女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爸爸妈妈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吃年夜饭,是新年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很难言喻。大家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开心的氛围,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必不可少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销魂,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不少,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春节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由于白面饺子形似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去"之意。有些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来,说是哪个先吃着了,就能多赚钱。吃饺子的风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相传,医圣张仲景在寒冬腊月,看到没钱人的耳朵被冻烂了,便制作了一种"祛寒娇耳汤"给没钱人治冻伤。他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温热的药材,用面皮包成耳朵样子的"娇耳",下锅煮熟,分给没钱人吃,大家吃后,感觉浑身变暖,两耳发热。将来,大家仿效着做,一直流传至今。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闻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况,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经典历史典故8
出处
《笑林广记》:牛郎以资金万缗,载牛背,送到斗牛官交纳。牛忽逃逸下界,自顾形秽,不堪露俗;因思背上物颇多,不难连宗华族,夸耀乡里。遂往东海谒麒麟,告以意。麟曰:“予之角,予之趾,公子公族,岂汝触墙蠢物能混我公类乎?”叱之去。又诣西域青狮子,未及通谒,狮见其状丑劣不堪,大声一吼,遗臭满地,逃之荒野,无所适从。忽忆芦上长耳公,有同车之谊,往求之。长耳公曰:“南山有资金豹者,虽托名雾隐,却广交游,仆愿为介。”遂同诣南山。长耳公见资金豹,道牛之诚,称牛之可。豹初拒之,继见其背上物,笑曰:“相君之背,还可以联宗。且我家所以称豹变者,亦因在背上有资金文耳,若虽无文,还可以以人力为之。”取其资金,分皮上毛,编成文芒,异色斑斓,金光闪烁,迥异常牛;与资郎纳官捐职,顿换头衔者无异焉。长耳公熟视笑曰:“一破悭囊,便成俊物,即介葛卢来,亦闻声莫辩矣!”遂别去。豹自此引为同谱,而牛亦掉尾自雄。未匝旬,资金尽脱,皮毛如旧。豹怒曰:“这样丑态,玷我华宗!”喧逐之。牛狂窘无措,仍投斗牛宫来,牛郎以鞭捶其背,诘其资金何在?牛具以告。牛郎曰:“蠢哉畜类!若辈所愿与汝联宗者,缘汝有资金耳!一旦钱尽,岂肯引泥涂中物为祖若父子之异子孙哉?索其鼻,系诸牢后,人遂以“牢”名之。
故事
牛郎用一万缗资金,驮在牛背上,送斗牛宫去交纳。牛忽然逃跑到下界,看着我们的面貌非常污秽,对庸俗秉性颇感难堪,因而想到背上驮着的资金多,跟豪门贵族之家连宗是不困难的.,也可借此夸耀乡里。就去东海求见麒麟,把我们的想法告诉它。麒麟说:“我的角,我的足,都和诸侯同族,难道能叫你如此一头碰墙的笨蛋和我这公族相混同吗?”就把牛喝叱跑了。
经典历史典故9
春秋年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是当时著名的琴师。俞伯牙年轻的时候聪颖好学,曾拜高人为师,但他总感觉自己还不可以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师了解他的想法后,就带他坐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赏析大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波涛声。伯牙举目眺望,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山林树木,郁郁葱葱,如入仙境一般。一种奇妙的感觉自然地产生,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那和谐动听的'音乐。他不由自主地取琴弹奏,音随便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伯牙体验到一种前所未有些境界。
一夜伯牙坐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于是又弹起琴来,琴声悠扬,渐入佳境。忽听岸上有人叫绝。伯牙闻声走出船来,只见一个樵夫站在岸边,他了解此人是知音当即请樵夫上船,兴致勃勃地为他演奏。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说道:“真好!雄伟而庄重,仿佛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真好!宽广浩荡,仿佛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开心极了,激动地说:“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从此二人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故事源于《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经典历史典故10
运筹帷幄
刘邦称帝后,曾问群臣自己为什么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称赞他是由于大仁大义。刘邦道:“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以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并觉得,自己能任用张良、萧何、韩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退隐黄袍山
相传汉相张良助刘邦平定天下后,即寻其师黄石公居住的通城县张师山(张良老师隐居之山命名为张师山,坐落于湖北咸宁通城县西北)。张良在张师山相距约50公里处访得一风景宜人的黄袍山隐居下来(黄袍山坐落于湖北咸宁通城县东南),张良并修建了“良山道观”,在道观不远处创办了“伐桂书院”,以授当地孩子文字。伐桂书院遗址坐落于湖北通城县黄袍山大埚山谷中,伐桂书院古石碑仍存。黄袍山后人为了纪念张良,为其修建了圮桥和石墓。
北宋时期诗人黄庭坚7岁随父游黄袍山,黄庭坚造访张良退隐黄袍山的“良山道观”和“伐桂书院”时,有赋诗一首:《牧童》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明清朝时期有一帝王访此山,亲书“圮直德眙”,以纪念这位汉朝时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现高挂于通城县黄袍山大埚的黄庭坚故居“鲁直第”的侧堂之上。
暗度陈仓
同年7月,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萦绕,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察看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同时也可提防别人的袭击。如此,就能乘机养精蓄锐,等待机会,再展宏图了。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8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略定三秦,刘邦倚据富饶、形胜的关中区域,便可以与项羽逐鹿天下了。一个“明烧”,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张良与道教
据《仙传抬遗》记载,张良曾遇黄石公授书,读后便能应机权变,辅佐汉高祖刘邦平定天下。张良还以此修之于身,能炼气绝粒,轻身羽化。与绮里季、东园公、甪里先生、夏黄公,为云霞之交。后解形于世,葬龙首原。赤眉军起义,有人发其墓,但见黄石枕,化而飞去,不见其尸形衣冠,得《素书》一篇及《兵略》数章。
相传张良登仙后,位为太玄童子,常从太上老君于太清之中。其八世孙张道陵亦得道。又据《巢县志》记载,巢县白云山有子房洞。相传为张良辟谷隐修之地,后人置祠,岁奉香火。又陈县(今河南开封东南)天授观为奉祠之所,宋政和(1111—1118年)间封为“凌虚真人”。
经典历史典故11
自从传言有人在萨文河畔散步时无意间发现金子后,这里便常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淘金者。他们都想成为富翁,于是寻遍了整个河床,还在河床上挖出不少大坑,期望借用它找到更多的金子。的确,有一些人找到了,但更多的人却一无所得,只好扫兴而归。也有不甘心落空的,便驻扎在这里,继续探寻。彼得。弗雷特就是其中的一员。他在河床附近买了一块没人要的土地,一个人默默地工作。他为了找金子,已把所有些`钱都押在这块土地上。他埋头苦干了几个月,直到土地全变成坑坑洼洼,他失望了--他翻遍了整块土地,但连一丁点金子都没看见。6个月将来,他连买面包的钱都没了。于是他筹备离开这儿到别处去谋生。就在他马上离开的前一个晚上,天下起了倾盆大雨,并且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小木屋,发现眼前的土地看起来仿佛和以前不同:坑坑洼洼已被大水冲刷平整,松软的土地上长出一层绿茸茸的小草。这里没找到金子,彼得忽有所悟地说,但这土地非常肥沃,我可以用来种花,并且拿到镇上去卖给那些富人。他们必然会买些花装扮他们的家园。假如真如此的话,那样我必然会赚很多钱,有朝1日我也会成为富人彼得仿佛看到了以后,美美地说:对,不走了,我就种花!于是,他留了下来。彼得花了不少精力培育花苗,不久田地里长满了漂亮娇艳的各色鲜花。他拿到镇上去卖,那些富人一个劲儿地称赞:瞧,多美的花,大家从没见过这么漂亮的花!他们非常乐意付少量的钱来买彼得的花,以便使他们的家变得更富丽堂皇。5年后,彼得终于达成了他的梦想--成了一个富翁。
经典历史典故12
淝水之战
十六国时期,北方前秦的君主苻坚率80万军队攻打东晋,秦晋两军夹淝水对阵。东晋以谢安之侄谢玄率8万北府兵迎击。晋军需要秦军后撤,以便渡河一决胜负,秦军撤退之际,晋军渡水突击,秦军大败,连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晋军到了。此战直接致使前秦衰亡,东晋则此后数十年间再无外族侵略。
经典历史典故13
解放初,庄行有个小桥村,不知何年代起,被风水先生相中为“三元不败”风水布局宝地。一天,有两个风水先生带了罗盘来到小桥村,都想定块“来龙秀地”。看见村头歌声嘹亮,红旗招展,翻身农民们正在大搞春耕。这两个风水先生见状,摇头叹息:“风水本无灵,不可再骗人。”说罢,将手中罗盘往桥上狠狠一摔,碎片横飞。从此,该小桥便呼为“碎盘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