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甄选7篇)
在平时学习、工作或日常,大伙都写过作文吧,作文可分为小学作文、中学作文、大学作文(论文)。你了解作文如何写才规范吗?下面是记者收拾的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欢迎阅读与珍藏。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1
暑假期间,我和母亲去了科举博物馆。科举博物馆是地下建筑。一进博物馆大门,一个童生映入我的眼帘,那个童生全身上下穿的是麻布衣服,挑着扁担,正在走进考场。
那个时候的小朋友大多在8到15岁上学,入学后要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还要学习的要紧内容有“四书五经”、“八股文”和“试帖诗”。这类没绝对标准的答案,但有严格的格式。以“八股文”为例,题目一般源于四书五经等原文。格式包含: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八个部分。行文要逻辑明确、文笔流畅。还可以模仿孔子、孟子等“代圣人言”,就像目前写文章引用名人名言一样。
明清时期科举程序十分复杂,要先通过县试(知县主持)、府试(知府主持)、院试(省学政主持),才能成为一名秀才。电视剧《武林外传》里张口就是“子过去曰过”的吕秀才,就是通过了这三道关卡。获得秀才称号的考生,可以去省贡院参加乡试,通过者为“举人”。明清时,乡试分三场,每场三天。大多数考生是没办法考中举人的',14岁中秀才,20岁中举人的林则徐,可谓是一代神童。成为举人之后,就能迎接来年春季的终极考验——赴京参加会试。清朝会试由翰林院或者内阁大学士主持,而殿试则以确定状元、榜眼和探花的归属。
我还看到了几个状元故事,其中“鸭蛋状元”给我印象深刻:明朝万历三十五年末科状元黄士俊,家境贫寒。34岁时想进京赶考,找岳父借路费,岳父见他衣着破旧,连客厅也没让他进,只给他了两个鸭蛋。后来岳父家的仆人见他可怜,给了他一点钱。没想到他后来高中状元,他以“鸭蛋”为题写了一篇文章给他岳父,其中名言警句广为流传。
我十分喜欢这次参观,收益多多,将来我要继续认真学习,获得更好的成绩。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2
8月21号,我和母亲去了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
科举博物馆分南馆和北馆,大家先去南馆参观,进了南馆,走到了长廊里,大家看见了状元牌上刻着密密麻麻的状元名单,如大家熟知的诗人杜牧、白居易、王安石、文天祥等状元。走进长廊大家看到了“一路连科”糕模、“状元跨马”糕模、“状元及第”铜镜、“五子连科”银饰、“连升三级”银饰等等。参观完南馆大家又到了北馆,在北馆我看了一个视频,那个视频是讲如何审音,审音是通过口音来检查有无人中国的科举考试检查非常严,考试前要仔细搜身,带去吃的食物要切成薄片,以免里面有夹带,毛笔不可以太粗,砚台不准太厚、带进来的篮子要用竹子编成,需要编的是一个方格一个方格不可以太密,预防夹带……仔细搜查完后,考生们就提着考篮进入贡院,篮内放着各种用品和食品。这个时候贡院的'大门就关上了,考生对号入座。考期结束前离不开,就是着火也离不开。大家参观完室内来到了室外,只看见有一排排小屋子母亲告诉我这就是号舍是考生考试的地方,南京的江南贡院有2万多间号舍,这个号舍长5尺,宽4尺,高8尺,它是完全打开的。
参观完科举博物馆让我对中国的科举规范知道一些,了解了南京的江南贡院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场,清代中国的状元有一半以上是从这个考场里走出来的。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3
2月30号,一大早,我和同学们来到夫子庙的科举博物馆,参加小营小学雏鹰假日小分队。
大家来到了科举博物馆门前,领队的阿姨就携带大家进入了科举博物馆。一进博物馆就看见三座高大的牌匾,上面分别写着:“解元”“会元”“状元”。这个时候一位阿姨走了过来,她就是大家的解说员。解说员阿姨带领着大家边往下走边解说,先给大家讲以前的考试分为四种分别是:“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其中“殿试”是最高的,是由皇上亲自监考完成。
慢慢的大家来到了负一层,这一层摆设的全是有名的文物和对一些皇帝的详细介绍。通过解说员的解说,我了解了以前的考试叫的科举,考试的地方是號舍。接着大家来到了负二层,一进到负二层就看到一个,写着大大的“水”字的號舍,走进来里面是分为一个一个的小隔间,每一个小隔间也就两平方左右。这个时候解说员说:“你们可以进来领会一下,一会还有一个小活动,那就在里面写春联”。大家听到后,就各自迫不及待的.找着自己喜欢的小隔间,钻了进来。解说员阿姨也拿出了对联给大家每个人发了起来。我和同学们都拿起了毛笔,认认真真地一个一个字的描写了起来,不一会大家就写好了。
通过这次雏鹰假日小队的活动,那大家了解了古时候的考试等级和规范,还让大家领会了中国新年写春联的乐趣!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4
今天我跟爷爷一块去参观科举博物馆。
一进科举博物馆就看见一个巨大的“墨池”,里面的水乌黑乌黑的。听说以前的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用过毛笔后会来这里洗毛笔,时间久了,这个水池就变成了黑色。
继续往下走是一个长长的走廊,导游介绍这个走廊可以通往4楼,正好形成一个“回”字形。到了4楼,我看到了很多古时候的学习用具。有笔架、纸张、墨水等,令我最有兴趣的是砚台,由于用它可以磨出墨水来,真的'非常神奇。
接着导游和老师带领大家走到一个明亮的屋子里,那里有不少书整齐地摆设在书架上,有一股古色古香的味道。老师从包里拿出了手工制作的材料并发给了大家。我拆开袋子,里面有:针、线、书皮和宣纸。老师教用针线把书皮和纸张缝在一块,一本古时候的书就制作好啦。
最后是寻宝环节,老师发给大家几张图,上面写着需要大家找到图中的物品并说出它的起源。老师发令说开始,大家就开始寻宝了,我东找找西看看,终于发现了图中的古城图和笔架子,顺利完成了寻宝任务。
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看到了魁星爷,听说他的笔点到哪个,哪个就能一路登科。我期望能被魁星爷的笔点到,将来我就再也不怕考试啦!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5
江南贡院,又叫做中国科举博物馆。暑假里,我和父母去夜游了一回,跟上我的脚步一块儿探索中国科举的历史吧!
大家先来到了南院,一进门我就看到了三块匾额,上面分别写了状元、榜眼、探花,匾额下面还有三把椅子。我立刻走到“状元”座椅上体验了一回,如果真的可以梦想成真就好了。走进展厅,我看到了文试和武试的介绍,这才了解原来还有武状元啊。展柜里陈列着文试考生们所用的油灯、碟子等物品,外面还摆设着三柄仿制的兵器。
走出南院,大家来到了北院,北院是建造在地下的展览馆,我还是首次来到这么奇特的展馆。这个展馆共有四层,它的建筑太有特征了,是由很多卷轴堆成的一个长方体为主体,一条条路盘旋而下的。
大家先来到负四层,这里共有两个展厅,分别是“为国求贤”和“鱼龙变化”。“为国求贤”讲述了隋朝时期,为了广招人才,隋炀帝开创了科举规范,一直到清朝末期才被废除。科举规范历经整整六个朝代,有一千多年的历史。“鱼龙变化”则讲了有科举将来,大家努力念书,角逐十分激烈。我感觉最有趣的就是考生们进考场前的检查部分,搜查者会打开考生的木箱,搜查各种用品是不是符合标准。搜查考生时,不但要脱上衣、鞋子,连头上的帽子和头发都要检查呢!
来到负三层,这里的展区是“金榜题名”和“金陵佳话”。“金榜题名”顾名思义,就是讲放榜的事了。在展厅里,我看到了两份长长的`金榜。在金榜上我发现,它分了一甲、二甲、三甲。我和母亲找了一下,上面有不少的浙江人呢!“金陵佳话”则主要介绍乡试、会试和殿试的细节。
沿着游览路线,大家来到了最上面一层,这里有一个个的小房间,那就是考生们的考场了。最外面有三道门,分别是“状元”“会元”“解元”,合在一块就是“连中三元”。
江南贡院是大家江南区域最大的考场,那里还有很多的故事等着你去探寻哦!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6
中国科举博物馆坐落于南京夫子庙,又名江南贡院,是中国古时候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科举考场,明清二代全国一半以上的官员均出于此,被叫做“中国古时候官员的摇篮”。这里也是我慕名已久的景点,终于在国庆期间如愿以偿,不但看了建筑布局,还获得丰富的常识,真是两全其美!
它的.建筑外观很奇特,看起来像是四四方方的“大砚台”。大家先要沿着狭长的坡道环绕而下,从最底层开始,逐层向上参观。我仿佛置身于从隋朝到清朝长达1300年的科举规范中,各种文物分门罗列,考卷匾额历历在目,不禁让人感叹千年浩瀚入海浮沉。首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非常大的池塘,里面满是黑水,写着“墨池”。再走几步,用瓦片构建的高大墙面上有一小块长方形石板镶嵌,每隔一段距离,上面依次刻有“孝悌有闻”、“学业优敏”、“操廉清洗”等词汇。
继续往地下走,一共有四层。每一层都介绍了不少关于科举规范的常识。在这里我了解了很多过去不了解的。除去大家了解的状元、榜眼、探花、举人、进士等,原来第一次获得功名的称相公,他们是普通百姓与地方官府间的代言人,受百姓尊重,称“相公”。从五代到清朝,无数才子来此处,写出优美的文章。还有名人都是通过科举考核:白居易、王安石、李白、唐伯虎等。但因为封建社会的灭亡,清朝后科举规范废除,但科举规范有益于强化思想,稳定统治秩序,更能够帮助维护国家和民族团结,自19世纪法英美等西方国家更是借鉴科举打造文官考试规范,简直可以称科举为中国的“第五大创造”。
最后我还体验了清朝科考号舍。这里有2万多间,可接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每一间号舍前后不足1·5平米,他们要足足考上九天,吃喝拉撒睡都在号舍。我仅坐了五分钟就忍受不了,不言而喻以前的念书人需要多少毅力才熬过去的!“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这或许是念书人一生的殷切期望吧。
可是,科举规范被废除后,中国教育体系出现了前所未有些混乱,没公平的规则来选拔人才,大多依赖海外的培养。或许科举有它的局限性,可是考试一直是最公正的一条路。以后我也会通过这种公平的考试来达成我们的理想和愿望。
感谢中国科举博物馆让我获益良多,真是不虚此行!
参观科举博物馆作文 篇7
请问古时候文举考试的最高级别是什么?对,是进士。请问在哪儿考试呢?对,是在皇帝的宫殿。那样考中1、的叫什么呢?对,那就是状元了。这个暑假,怀着崇敬而又无比激动的心情我来到了南京贡院——中国科举博物馆。
这座博物馆真是独一无二,上面是水,下面是博物馆,难道暗喻科举的“水深火热”?一进大门,只见前面有一片非常大的池塘在建筑群的前面,上面赫然写着“墨池”。再走几步,发现用瓦片构建的高大墙面上有一小块长方形石板镶在里面,每隔一段距离,上面依次刻着“孝悌有闻”、“学业优敏”、“操廉清洗”等词汇。
继续往下走,一共有四层。进入地下一层第一看到的是用超大电子屏幕介绍的书生从考试到中状的影片介绍。滚动屏不停播放着科举考试的场景和获得状元称号后,一群人敲锣打鼓送状元回家的热闹场景。在古时候科举考试是戒备森严、很残酷的,考生在仅有2平方米的.好舍里要考上整整九天九夜,历程三场艰辛的考试乡试、会试、殿试,连中三元后才能到达梦想的彼岸。听到这里我头皮发麻,硬着头皮继续往里走,我获悉更多关于科举考试的常识,原来第一次获得功名的人称“相公”,原来,“相公”是这个意思啊!
从古时候到清朝,无数才子竞相来到江南贡院,用各种文笔描绘优美篇章,历史上很多名人也是通过科举考试浮出水面的,如王守仁、白居易、王安石、李白、唐寅等。走进科举名人馆里,栩栩如生的蜡像仿佛让历史一幕幕再现:有手执毛笔胸有成竹、苍劲有力书写案卷的;有眉头紧锁、打量试题不能所以的;有仰望苍天一脸茫然,好像祈求老天能赐予想法的。为了能改变我们的命,自古以来,念书人前赴后继地参加科举考试。当然也有不少人穷尽一生苦念书,什么也没得到的。听到这我不禁暗自窃喜,幸亏自己没生在古时候,要不然这四年一次的科举考试,得考到什么时候才算出头啊!
不过,残酷的科举考试也不都是一无是处,从另一个层面讲,它有益于强化思想,稳定统治秩序,更能够帮助维护国家和民族的团结,自19世纪英法美等西方国家更是借鉴科举打造文官考试规范,由此科举也被戏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创造”,直到目前选拔人才的最好渠道依然是考试。
离开科举博物馆,我的心情久久不可以平静,相比较古时候的念书人,现在的大家课业轻松多了,也幸福太多了,大家还有哪些理由不好好珍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