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在平时学习、工作或日常,大伙都了解一些经典的典故吧,典故具备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为了帮助大伙积累更多经典典故,以下是记者为大伙采集的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仅供参考,欢迎大伙阅读。
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
爬雪山、过草地中央红军占领泸定城后继续北上,于1935年6月8日突破敌人芦山、宝兴防线,随后翻越了长征路上第一座大雪山——大金山。今天记者就来推荐长征路上爬雪山的历史典故,期望读者喜欢。
部队长途跋涉的状况下,和如此难缠的对手硬碰硬地去死拼,显然不是上策。
红军前面有一片大草地,叫做松潘大草地,这是一块南北绵延约200公里,东西最宽处有100公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的高原湿地,这里杳无人烟,就连野兽的足迹都找不到。
这里四处都是松软的沼泽地,一不小心陷进来,就非常难再爬出来了,这个地方到处都是陷阱,但红军就偏偏选择了如此一条陷阱的道路,冒着巨大的伤亡危险,毅然决然地走上了这片大草地。
与过雪山一样,红军这次也是选择了一个看着最险最难得路。
同样的还是派出先遣队打前阵。他们第一进入了大草地,这里野草丛生,水草上雾气缭绕,草丛下面是一片一片的泥潭,草地里的水都是淤黑的,里面充满了腐殖质和微生物。假如在这儿脚被划破了,伤口被水一泡就会烂掉。
先遣队员奋力前行,他们想尽各种方法,探出安全可行的道路,在这里留下路标。可是,尽管先遣部队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他们留下来的路标,由于不停的大雨和涌动的泥潭,不少都不见了踪影。
大部队进入草地,这可比爬雪山那次还要艰苦不少,伤亡也还要更大。在七天六夜将来,红军终于走出了松潘大草地,来到了坐落于大草地东北方向的策略要地——包座。
国民党军队在得知红军穿过草地意图后,急忙派兵北上增援包座。红军部队在包座与增援的敌军进行了一场遭遇战。
红军战士英勇作战,结果红军大获全胜,拿下了包座,打开了继续往北进入甘肃南部的通道,红军的长征形势也就从此一片大好。
可是问题还是一直环绕在大家心中。
面对雪山,明明有更好的路可走,可中央红军为何要选择最难最险的翻越雪山这条路?
翻过大雪山,中央红军成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面对蒋介石嫡系部队,为何又做出了过草地如此一个牺牲更大、损失也更多的决定?
讲到这里,我要提起《孙子兵法》中的一种用兵方法
“趋其所不意。”
也就是向着敌人意料之外的地方行军。
主席在当时没看过《孙子兵法》,但他的“游击战”思想恰恰与《孙子兵法》不谋而合。
“游击战”打的就是出其不意,譬如说"四渡赤水",兜大圈子,把亲赴贵阳前线指挥的蒋介石都给兜晕了。
而爬雪山,也是同样的道理。
当时蒋介石亲自飞到离战场不远的成都来督战指挥,他这个人跟主席打了这么多年的交道,吃了不少苦头,已经自觉得非常知道红军的战术。
蒋介石提醒手下,千万不可以疏忽大意,被红军避实击虚、声东击西的那一套给唬住。
可是呢,说着容易做到难。
这个时候,红军中央早已经出了一招,命令一支红军军团一个人向东假装成主力行军,结果蒋介石就真的被唬住了,设计出来了围堵红军的线路,却单单漏算了大雪山这一条路,蒋介石根本就没想到中央红军会选择翻越大雪山。
所以,爬雪山这个决定,乍一看起来不太合理,可恰恰正是由于它出其不意,才收到了奇效,成功保存住了中央红军的主力。
同样的道理,“过草地”这一次,胡宗南干算万算,他也没算到红军居然会选择天然陷阱大草地去走。
红军那边已经判断好了胡宗南会漏算这一步,于是险中求胜,就走大草地,结果就走出了一片新天地,获得了策略主动。
长征路漫漫,过金山
1935年6月,中央红军抵达夹金山脚下,向着长征途中的第一座大雪山进军。“夹金山、夹金山,鸟儿飞不过,人畜不敢攀,要想越过夹金山,除非神仙到人间”,这座主峰海拔4900多米的雪山,被叫做“死亡之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乘车而上,山上植被愈加少,空气愈发稀薄。站在夹金山垭口,远处的悬崖峭壁让人心惊,迎面而来的寒风夹杂着雨雪,格外刺骨。
80多年前,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身穿单衣、脚穿草鞋的红军战士毅然踏上了征服雪山的道路,历时七天七夜,用双脚走出了一条达维会师、北上抗日的道路。重走长征路的第九站,让大家一块重温长征路上的爬雪山事件。
长征路漫漫,映红岷山千里雪
1935年6月,为尽快甩开追在身后的敌人,飞速达成与红四方面军的会合,开创革命新的局面,中央红军决定,选择雪山草地一线敌人较少的区域,以达到迅速行军的目的。
红军翻越夹金山有多艰险?伍修权同志如此写道:“我曾亲眼看见有些同志太累了,坐下去想休息一会儿,可是一坐下就再也起不来了。他们为革命战斗到我们的最后一口气。”杨成武回忆:“将到山顶,忽然下起一阵冰雹,核桃大的雹子劈头盖脑地打来,打得满脸肿痛,大家只好使手捂着脑袋向前走”……亲历者的记忆,真实再现了当年红军将士征服雪山的细节。凶险的雪山没办法阻挡前进节奏,残酷的自然环境吓不倒英勇的红军,重温那段艰苦卓绝的战斗历史,让人深受震惊。
二万五千里跋山涉水,红军将士攀越40余座高山险峰,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就有20余座,创造了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这一奇迹,靠的是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顽强意志,也不能离开红军将士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河流湍急,栈道被毁,先遣突击队借助我们的绑腿和被单巧妙做成过河索道,在悬崖绝壁上攀荆棘蔓藤而上,为主力部队架桥铺路;气候严寒,衣服单薄,红军指战员就嚼着干海椒御寒,一把炒面一把雪走完了雪山的道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历经生命极限的挑战,经受了生死存亡的考验,红军将士千难万险脚下踩,在人迹罕至的雪山朝着胜利的方向一往无前。
翻越夹金山时,不少红军指战员倒在雪地上,大伙强忍悲痛,用皑皑白雪掩埋了战友遗体,又踏上了继续攀登雪山的艰难道路。海拔4800米的亚口夏雪山上长眠着12名红军烈士,虽然没留下名字,但巍峨雪山见证了他们对党、对革命的忠诚。这类牺牲的革命先烈,把信仰镌刻在雪山之巅,用生命铸就了不朽的精神丰碑。
理想高于天,不忘初心再攀登
美国记者索尔兹伯里曾评论说:“对于大部分红军战士来讲,翻越雪山是长征开始以来最艰苦的一关。其艰苦程度超越湘江之战,超越翻越五岭,也超越四渡赤水。比起只有少数人参战的抢渡金沙江或飞夺泸定桥来更是艰苦得多。”在世界战争史上,没任何一支军队曾征服过如此的雪山,只有共产党领导的红军做到了。这一壮举向世人宣示,在红军的脚下,其他人间险阻都将被彻底征服。
征服雪山,归根结底靠的是信仰的力量。但没任何力量可以动摇中共人的理想信念。”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激起出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催生出不怕牺牲、前仆后继的行动自觉。不畏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所有牺牲,红军将士身上坚定的理想信念、顽强的意志品质,支撑着队伍征服每一座“雪山”,也势必照亮新年代的长征路,勉励大家一路闯关夺隘、奋勇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