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的生成的几种方法介绍
在不断进步的年代,很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对联吧,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对联你想好如何写了吗?下面是记者精心收拾的对联的生成的几种方法介绍,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对联的生成的几种方法介绍
具体在写作对联时,大家一般使用以下几种方法。
诗词联句用前人诗词、文、赋中的句子联缀在一块形成对联,一般这种对联所占比率不大。如:古来才大难为用,老来诗名不厌低。该句集杜甫、陆游诗句而成。
改诗词将前人的诗词、文章或流传的格言等,略加修改,赋予新意。如:红花叶翠秀丽黄莺鸣暖树,人勤春早辛劳紫燕衔新泥。
重新创作重新创作的对联总是立意好,有针对性,富有年代精神,给人以激励、启迪和美的享受。这种对联在今天的对联队伍中占居多数。如:改革开放拓宽市场月月兴盛国力蒸蒸日上,引进推出活跃商潮心心喜悦民情节节高昂。又如:文静舞台花色春来红似火,科学园地芽凸秀发绿如荫。
对联写作方法
1、比喻法
比喻法。如:
勤是摇钱树==俭为聚宝盆
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2、夸张法
通过事物进行扩大或缩小形象的描述,借以突出描写对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如:
声驱千骑疾==气卷万山来
铁汉三杯软脚===金刚一盏摇头。
一粒米中藏世界==半边锅里煮乾坤。
3、衬托法
衬托法,就是为了使事物的特点突出,用另一些事物放在一块儿陪衬或对照。如: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春色半城湖。(济南大明湖联)
今尚祀虞,东汉已无高后庙=
斯真霸越,西施羞上范家船
4、对比法
心清水浊==山矮人高。
野心家祸国殃民,生不如死===革命者忠心亦胆,死而犹生。
5、反对法
反对,是上下两联,一正一反,意思互相映衬。如河南函谷关犹龙阁联
未许田文轻策马,
愿闻老子再骑牛
6、正对法
正对的上下两联,角度不同,意思是互相补充的。比如:
山势巍峨,翮鸟不可以越过;
崖壁峻峭,飞猿亦苦攀登。
上下两联都是讲摩天岭的高峻。上联极言其高,下联极言其峻。两联的意思是互为补充的。
7、自对法
自对,又称“句中自对”或“当句对”,指对联中的字词句,不只上下联相对仗,而且上联自己之中和下联自己之中也存在对仗。这就使对联愈加工稳,更增添了对衬美。
8、串对法
串对又叫流水对,意思是顺连,分别独立出来都没意义。如长沙岳麓山联:
直登云麓三千丈==来看长沙百万家。
“登”是为了“看”,“看”是“登”的目的。这副对联不过是一句话分成两句说,上下联意思是顺连的。还有四川白马关庞靖侯祠联:
明知落凤存先帝===甘让卧龙作老臣。
这副对联上联写庞统的牺牲精神,下联交代牺牲的动机。也是一副非常不错的串对。
9、借对法
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汇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比如:借对。所谓借对,就是在用某个词的甲义的同时,又借用乙义来与另一个词相对。借对分借上与借下两种。借下联的词汇以适应上联的,叫借下。比如:
灯明月明,照得大明一统==君乐臣乐,求彼永乐万年。
这副题明成祖观灯的对联中,下联的“永乐”就是用“永远快乐”的联意的同时,借其表明成祖年号的意思来与上联的“大明”相对。又如:
红白相兼,醉后怎分南北==青黄不接,贫来尽卖东西。
红白指两种酒。这副联中,下联的“东西”就是在表明物件意思的同时,借其意思来对上联的“南北”。同理,借上联的词汇来对应下联,叫借上。
比如: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这副对联的“沧”本意是“寒”的意思,因与“苍”同音,这里便借以表示颜色的“苍”(深绿色)同“蓝”相对。因为借对有较高的方法性,因此也是困难程度比较大的巧对。大伙多看、多练自然熟能生巧。
10、双关法
借助同音字,使语带双关。比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为什么而得偶==有幸不须媒。
再如:
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离儿腹内酸。
11、用数法
对联中巧妙地运用数字,心增强对联的表现力,看上去生动活泼。如:
万树梅花一潭水==四时烟雨半山云。
五6月间无署气==二三更夜有钟声。
孤庙独宿一将军,单枪匹马==对河两岸二渔翁,并钓双沟。
12、用典法
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汇来讲明问题。比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整理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
“抬望眼”、“整理山河”、“壮志”、“驾长车”都源于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由于文意两方面都不容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便没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适合倡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