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北京中考道德与法治学科《考试说明》的修订以《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依据,明确了考试目的与需要和考试内容。在维持试题结构稳定的基础上,参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需要及北京教育教学实质状况,对内容细目作出适合调整,并通过调整参考样题体现课程改革理念和命题指导思想。 01 维持结构稳定,更新考试内容 (1)深化法治教育,培养法治意识。 依据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小学设立法治常识课程的精神,与《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需要,将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纳入考试范围,以宪法教育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一直。 (2)关注课程需要,体现国家观念。 参照《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与法治教育专册教程的内容需要,增加了对于国内基本政治规范和国内国家机构的考查,引导学生明确中国特点社会主义规范体系的构成与国家权力的运行,树立规范自信、增强国家认可。 (3)精简内容细目,重视基础考查。 结合目前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实质,重视对入门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比如删除权利与义务主题中原财产继承权等内容,凸显主干,将法律常识的获得、公民素养的培养和法律的应用融会贯通。 02 调整参考样题,体现学科素养 新增的参考样题源自2018年北京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及调查测试题。题目的选择体现了思想性、人文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力求促进初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进一步进步。调整后的样题具备如下特征: (1)贴近年代,贴近社会。 如2018年中考第26题,以改革开放四十年为主题,让学生感受国家和社会进步变化,树立爱国情怀。 (2)道德教育与法治教育相结合,体现学科特点。 如2018年中考第21题,以文化为话题和载体,传承中华出色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2018年中考第24题,深化宪法教育,重视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 (3)关注能力培养,重视学以致用。 如2018年中考第15、22题,在生活实践中选取素材,联系现实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用学科常识解决实质问题的能力,关注学生情感体验,引导学生积极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