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1、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袁隆平与他的这句话引发了你什么样的考虑?请将做一粒的种子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一分析】
1.紧贴时事热门,新瓶装取旧酒。
以袁隆平院士的名言人就像一粒种子。为导语,事实上是命题人的一次借题发挥。种子已是作文命题中的常客,一粒种子(杭州)种下一粒种子(天津、北京二十中)就如此,埋下一颗种子(2017上海中考、北京四中)同样是用种子这一意象来象征,之前重在抒写培养某种精神品质的全过程。而今年北京中考直接换一个做字,明确了是借物喻己,重在抒写自己想做哪颗种子,又怎么样成为这颗种子,本质相通。一如龚自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自比落红,成为国家种子们的养料就够了。
2.发挥空间非常大,让考生都有话可说。
半命题作文做一粒的种子,为考生预留了发挥空间,基本可根据种下种子辛勤浇灌开花结果的结构模板来构思全文内容。在补题的过程中,要尽量具体:可做一粒诗意的种子,于繁忙都市中心灵的栖居,如梭罗;可做一粒念书的种子,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如温儒敏;做一粒国家的种子,新年代年轻人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如鲁迅。假如自己生活体验有限,也可引用文学作品、历史人物、年代楷模为例,借助双线索的结构,自己这粒种子为明线,英雄人物为暗线,紧贴时政热门。可假如考生没提前筹备积累,便易将种子概念为理想志向一类的内容,容易假大空。因此,在选材和构思的过程中,必须要考虑怎么样与自己的生活实质打造联系。
由此也可以看出,中考作文愈加关注孩子们在日常对深刻命题的考虑与落实,愈加关注孩子们的家国使命感与将来成长方向。这就需要孩子们在平常应该注意加大我们的思想深度,要站在主人翁的意识形态中考虑自己生活的意义和对社会的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