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语:卫生规范开辟了中国卫生工作的道路,指明了正确方向,保证了卫生工作的健康进步。以下是学习啦我们推荐给大伙的疾病防治卫生法规常识竞赛考试试题附答案2017,欢迎训练!
1、 单选题:
1、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应当遵循什么方针?
A.统一领导,分级负责 B.预防为主,长备不懈 C.反应准时,手段果 D.依赖科学,加大合作
2、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方面,下列什么不是卫生行政部门的职责? A.组织突发事件的调查 B.组织突发事件的控制 C.组织突发事件的医疗救治 D.领导指挥突发事件应对处置工作
3、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预案应由什么部门制定? A.卫生部拟定 国务院批准 B.卫生部拟定发布 C.国务院拟定 D.国务院有关部门拟定 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报告规范由什么部门打造?
A.国务院 B.卫生部 C.省级政府 D.省级卫生行政部门
5、医疗机构发现重大食物中毒事件时,应当在多久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A.30分钟 B.1小时 C.2小时 D.12小时
6、县级以上政府有关部门对已经发生或发现可能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情形时,应当向什么部门通报?
A.同级卫生部门 B.同级政府 C.上级政府 D.下级政府 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由什么部门发布?
A.国务院 B.卫生行政部门 C.中央宣传部 D.省政府 8、突发事件的反应程度一般分为级别。 A.1个 B.2个 C. 3个 D.4个
9、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风险程度、涉及范围,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分为四个等级,下列哪项不是其中之一?
A.通常 B.较大 C.重大 D.比较重大 E、特别重大
10、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付法》的规定,可以预警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和公共卫生事件的预警级别分为四级,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分别是下列何种颜色标示。
A、红、橙、黄、蓝 B、红、黄、橙、绿 C、红、黄、绿、蓝 D、黄、红、橙、蓝
11、患甲类传染病如鼠疫、霍乱,乙类传染病如肺炭疽、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及所有传播渠道不明的传染者,应实行严密隔离,用下列哪一种颜色来隔离标志? A.黄色 B.蓝色 C.棕色 D.橙色 E.红色
12、单位或者个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付法》规定,致使突发事件发生或者风险扩大,给别人人身、财产导致损害的,应当依法承担。 A、民事责任 B、刑事责任 C、行政责任 D、经济责任
13、是本市突发公共事件应对管理工作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 A、市委 B、市人大常委会 C、市政府 D、市应对办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卫生主管部门应当采取什么手段?
A、组织专家对突发事件进行综合评估 B、初步判断突发事件的种类
C、提出是不是启动突发事件应对预案的建议 D、立即采取医疗救护手段
1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在应对储备工作方面,以下正确的说法是什么?
A、政府及有关部门应保证应对物资储备 B、政府应加大急救医疗服务互联网建设
C、卫生行政部门应按期组织医疗机构和职员的培训、演练 D、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置传染病专科医院
16、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应当履行职责的论述正确的是? A、依法做好平时防范工作 B、拓展应对教育 C、打造和健全监测预警系统 D、指定机构拓展平时监测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对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什么手段?
A、就地隔离 B、就地察看 C、就地治疗 D、尽快转诊
18、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下列关于医疗卫生机构应当遭到处罚的行为的描述正确的是?
A、未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履行报告职责,隐瞒、缓报或者谎报的 B、未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准时采取控制手段的 C、未根据本条例的规定履行突发事件监测职责的
D、拒绝接诊患者的 E、拒不服从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指挥部调度的
19、下列哪项不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A.重大传染病疫情 B.群体性不明缘由疾病
C.重大食物中毒事件 D.重大职业中毒事件 E.慢性肺部疾患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橙色表示 A. Ⅳ级 B. Ⅲ级 C. Ⅱ级 D. Ⅰ级
21、基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的信息,仅强调准时、不求准确全方位的信息报告是 A.发现报告 B.第一次报告 C.进程报告 D.结案报告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防与应对处置系统,主要行使应对协调中心的职能。 A.应对指挥部 B.疾控中心 C.医疗机构 D.卫生行政部门
23、发现鼠疫疑似病例后,应以最快的通讯方法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报告,报告的时限为:
A、城市2小时内,农村4小时内 B、城市4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 C、城市2小时内,农村2小时内 D、城市12小时内,农村24小时内
24、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和员工发现AFP病例后,城市在 B 内、农村在 C 内报告到县区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25、接到AFP病例报告后,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 内派专业职员对病例拓展调查,在临床大夫配合下,详细填写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个案调查表 A、6小时 B、12小时 C、24小时 D、48小时
26、县乡两级专业职员发现麻疹疑似病例后,进行个案调查的时限为: A 48小时内 B 72小时内 C 一周内 D以上都不对
27、当发现中毒状况已构成事件时,应当在小时内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及上级疾病控制机构报告。
A 1h B 2h C 3h D 4h
2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时限规定,省政府向卫生部报告为,其他每一个环节为
小时。
A.1、1 B.1、2 C.2、1 D.2、2
29、学校发生群体性不明缘由疾病或者其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学校疫情报告人应当在小时内报出有关信息。 A.1 B.2 C.6 D.24
30、食品安全法规定国家打造下列规范,不包含: A.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 B.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规范 C.食品免检规范 D.食品召回规范
31、下列有关食品安全指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食品安全指标是强制实行的规范
B.食品安全指标内容不包含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水平需要
C.拟定、修订食品安全指标应当以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为科学依据
D.食品安全指标的审察还应当参照国际标准,并广泛听取食品生产经营者和买家的建议
32、下面关于国家打造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规范目的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提升食源成人两性疾病的监测、报告、预警能力 B.学会食品整体污染水平和污染基线值
C.动态评估和综合评价食品安全情况和风险水平,为拟定食品安全政策和封控手段提供科学依据
D.为食品安全有关执法监督管理部门查处食品生产经营违法行为提供依据 33、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承担职责不包含: A.食品安全综合协调职责
B.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安全指标拟定、食品安全信息公布、食品检验机构的资质认定条件和检验规范的拟定
C.餐饮服务活动推行监督管理 D.组织查处食品安全重大事故 2、多选题
3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机制包含
A、统一领导的指挥系统 B、反应灵敏的信息管理软件 C、刚性保障的法规系统 D、科学一流的评估系统
35、下列哪几项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警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艺术性原则C、系统性原则 D、连续性原则 E、定性研究与定量剖析相结合的原则
36、卫生应对物资储备形式有什么?
A.实物储备 B.计划储备 C.资金储备 D.信息储备 37、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第一次信息报告的需要包含
A、每起事件的第一次报告有且只有一个 B、只采集第一次报告需要要报的内容,其他可暂不报 C、第一次报告的发病数和死亡数由填报人直接录入 D、具体内容强调准时 E、具体内容需要准确、全方位
38、根据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
A、非典型肺炎 B、肺炭疽C、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D、艾滋病 39、传染病责任报告人
A、公民 B、医务职员 C、社区及乡村大夫 D、个体开始营业大夫 40、以下对传染病疫情的报告描述正确的是
A.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均为责任报告单位;其实行职务的职员和乡村大夫、个体开始营业大夫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
B.甲类、乙类及丙类传染病是报告范围;不明缘由肺炎病例和不明缘由死亡病例不是报告范围。
C.《传染病报告卡》用钢笔、圆珠笔或铅笔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字迹了解,填报人签名。
D.甲类传染病或发现其他传染病和不明缘由疾病暴发时,应于2小时内将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互联网报告。
4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突发事件应对处置指挥部依据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需要,可以采取什么手段?
A、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手段 B、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手段
C、宣传突发事件防治常识 D、对易感人群应对接种、预防性服药、群体防护等手段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信息发布是怎么样需要的? A.准时 B.准确 C.全方位 D.注意保密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致病的职员提供什么服务? A、医疗救护 B、现场救援
C、技术调查 D、必要时将患者转送到指定医疗机构
44、下列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中国家打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举报规范的描述正确的是什么?
A、国家公布统一的突发事件报告举报电话 B、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
C、接到报告的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立即调查处置
D、对举报有功的单位和个人应当予以奖励
2、简答卷
1、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忽然发生,导致或可能导致社会公众健康紧急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缘由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与其他严重干扰公众健康的事件。
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级?
答: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性质、风险程度、涉及范围,划分为通常、较大、重大和特别重大四级。
3、有关单位和职员在报送、报告突发公共事件信息时,应注意哪些地方? 答:应当做到准时、客观、真实,不能迟报、谎报、瞒报、漏报。 4、突发事件应付工作实行什么原则?
答:突发事件应付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应对相结合的原则。 5、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前或发生后,采取相应的监测、预警、物资储备等应对筹备,与现场处置等手段,准时预防引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潜在原因、控制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同时,对突发公共事件推行紧急的医疗救治,以降低其对社会、政治、经济、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害处。 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管理的基本原则?
答:预防为主,关口前移;信息先行,迅速反应;社会参与,协同合作;分类管理,分级负责;依赖科学,依法处置。
7、突发卫生事件应对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预防和筹备、监测和预警、信息报告、应对反应、善后处置 8、怎么样报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和有关单位应当在2小时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接到报告的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并同时向上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或者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应当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向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报告。
对可能导致重大社会干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可直接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 9、什么是卫生应对?
答:卫生应对是指通过采取监测、预测、预警、现场处置、医疗卫生救援、应对保障和善后处置等手段,准时对产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可能原因进行预防和对已出现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控制,以降低其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10、卫生应对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卫生应对工作主要内容包含监测预警、现场调查与处置、实验室测试、现场评估、督导检查、应对技术和物资储备、善后处置、应对培训与演练、信息发布与通报、普及
卫生应对常识,与组织、参与国内外医疗卫生救援等。 11、卫生应对工作的一案三制指的是什么?
答:应对预案、应对管理体制、应对管理运行机制、应对管理法制。 12、卫生应对体制的功能系统怎么样构成?
答:指挥决策系统、信息管理软件、应对处置系统、物资保障系统和专家咨询系统。 13、卫生应对体制建设原则?
答:统一领导原则、常设原则、分级管理原则、属地管理原则、协同原则。 1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什么部门组织推行?? 答: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确认、分级由卫生行政部门组织推行。 15、突发事件的应付工作行政地区责任怎么样划分?
答:县级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地区内突发事件的应付工作负责;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地区的,由有关行政地区一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或者由各有关行政地区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一同负责。
突发事件发生后,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立即采取手段控制局势进步,组织拓展应对救援和处置工作,并立即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报告,必要时可以越级上报。 突发事件发生地县级人民政府不可以消除或者不可以有效控制突发事件引起的紧急社会风险的,应当准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上级人民政府应当准时采取手段,统一领导应对处置工作。
1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一次食物中毒人数30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学校、幼儿园、建筑工地等集体单位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区域性或全国性要紧活动期间发生食物中毒,一次中毒人数5人及以上或死亡1人及以上。 17、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职业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急性职业中毒10 人及以上或者死亡1人及以上的。 18、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其他中毒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食物中毒、职业中毒以外的急性中毒病例3 例及以上的事件。 19、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环境原因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环境原因改变所致的急性病例3 例及以上。 20、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意料之外辐射照射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出现意料之外辐射照射职员1例及以上。
2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传染病菌、毒种丢失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发生鼠疫、炭疽、非典、艾滋病、霍乱、脊灰等菌毒种丢失事件。
2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预防接种和预防服药群体性不好的反应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群体性预防接种反应:一个预防接种单位一次预防接种活动中出现群体性疑似异常反应;或发生死亡。
群体预防性服药反应:一个预防服药点一次预防服药活动中出现不好的反应10 例及以上;或死亡1例及以上。
2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医源性感染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医源性、实验室和医院感染暴发。
24、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群体性不明缘由疾病事件的报告范围?
答:2 周内,一个医疗机构或同一自然村寨、社区、建筑工地、学校等集体单位发生有相同临床症状的不明缘由疾病3 例及以上。 25、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内容是什么?
答:事件信息:包含:事件名字、事件类别、发生时间、地址、涉及的地域范围、人数、主要症状与体征、可能是什么原因、已经采取的手段、事件未来发展趋势、下步工作计划等。事件发生、进步、控制过程信息,分为第一次报告、进程报告、结案报告。 2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方法、时限和程序?
答:获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当在2小时内以电话或传真等方法向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报告,拥有互联网直报条件的同时进行互联网直报,直报的信息由指定的专业机构审核后进入国家数据库。不拥有互联网直报条件的责任报告单位和责任报告人,应使用最快的通讯方法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报告卡》报送属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专业机构,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报告卡》的专业机构,应付信息进行审核,确定真实性,2 小时内进行互联网直报,同时以电话或传真等方法报告同级卫生行政部门。
接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关信息报告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尽快组织有关专家进行现场调查,如确觉得实质发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依据不一样的级别,准时组织采取相应的手段,并在2小时内向本级人民政府报告,同时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如尚未达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标准的,由专业防治机构密切跟踪局势进步,随时报告局势变化状况。
27、传染病类型分几类,共有几种?
答:法定报告传染病分为甲类、乙类和丙类,共39种。 28、甲类传染病类型包含哪两种? 答:甲类传染病是指鼠疫和霍乱。 29、乙类传染病类型包含哪些种类?
答:乙类传染病是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甲型H1N1流感、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时尚性出血热、狂犬病、时尚性乙型脑炎、登革
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时尚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0、丙类传染病类型包含哪些种类?
答:丙类传染病是指手足口病、时尚性感冒、时尚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时尚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31、传染病类型由什么部门决定和管理?
答: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依据其暴发、时尚状况和风险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乙类传染病和突发缘由不明的传染病需要采取本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手段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准时报经国务院批准后予以公布、推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地区内容易见到、多发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可以参考状况决定根据乙类或者丙类传染病管理并予以公布,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32、国境卫生检疫法中已明确规定的检疫传染病是? 答:鼠疫、霍乱、黄热病
33、乙类传染病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手段的有什么? 答:对乙类传染病中甲型H1N1流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传染病防治法所称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手段。 34、传染病疫情信息怎么样公布?
答:国家打造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规范。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按期公布全国传染病疫情信息。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按期公布本行政地区的传染病疫情信息。传染病暴发、时尚时,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向社会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并可以授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地区的传染病疫情信息。公布传染病疫情信息应当准时、准确。 35、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包含的主要内容有什么?
答: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拟定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报上一级人民政府备案。传染病预防、控制预案应当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①传染病预防控制指挥部的组成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②传染病的监测、信息采集、剖析、报告、通报规范;
③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在发生传染病疫情时的任务与职责; ④传染病暴发、时尚状况的分级与相应的应对工作策略;
⑤传染病预防、疫点疫区现场控制,应对设施、设施、救治药品和医疗器械与其他物
资和技术的储备与调用。
36、港口、机场、铁路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国境卫生检疫机关发现甲类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疑似传染病患者时,应怎么样报告?
答: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向国境口岸所在地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者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互相通报。
37、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传染病预防控制中应履行的职责? 答:①推行传染病预防控制规划、计划和策略;
②采集、剖析和报告传染病监测信息,预测传染病的发生、时尚趋势;
③拓展对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时尚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及其成效评价; ④拓展传染病实验室测试、诊断、病原学鉴别; ⑤推行免疫规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的用法管理; ⑥拓展健康教育、咨询,普及传染病防治常识;
⑦指导、培训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员工拓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⑧拓展传染病防治应用性研究和卫生评价,提供技术咨询。
38、在对传染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隔离期间,被隔离职员享有什么权利?
答:在隔离期间,推行隔离手段的人民政府应当对被隔离职员提供生活保障;被隔离职员有工作单位的,所在单位不能停止支付其隔离期间的工作报酬。 39、传染病暴发、时尚时,政府可以采取什么紧急手段?
答:传染病暴发、时尚时,必要时,报经批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采取以下紧急手段:①限制或者停止集市、影剧院演出或者别的人群聚集的活动;②停工、停业、听课;③封闭或者封存被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公共饮用水源、食品与有关物品;④控制或者扑杀染疫野生动物、家畜家禽;⑤封闭可能导致传染病扩散的场合。
40、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发现传染病疫情或者接到传染病疫情报告时应当采取的手段? 答:①对传染病疫情进行时尚病学调查,依据调查状况提出划定疫点、疫区的建议,对被污染的场合进行卫生处置,对密切接触者,在指定场合进行医学察看和采取其他必要的预防手段,并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策略;②传染病暴发、时尚时,对疫点、疫区进行卫生处置,向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疫情控制策略,并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的需要采取手段;③指导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推行传染病预防、控制手段,组织、指导有关单位对传染病疫情的处置。
41、传染病暴发、时尚时,疫区的宣布、检疫和封锁有什么规定?
答:甲类、乙类传染病暴发、时尚时,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报经上一级人民政府决定,可以宣布本行政地区部分或者全部为疫区;国务院可以决定并宣布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以对出入疫区的职员、物资和交通工具推行卫生检
疫。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对本行政地区内的甲类传染病疫区推行封锁;但,封锁大、中城市的疫区或者封锁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疫区,与封锁疫区致使中断干线交通或者封锁国境的,由国务院决定。
42、《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对传染病患者和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当采取什么手段?
答:①就地隔离;②就地察看;③就地治疗;④尽快转诊
43、《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条例》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处置指挥部依据突发事件应对处置的需要,可以采取什么手段?
答:①对食物和水源采取控制手段;②对突发事件现场等采取控制手段;③宣传突发事件防治常识;④对易感人群采取应对接种、预防性投药、群体防护等手段。 44、根据国际统一的规范怎么样对伤病员进行检伤分类?
答:分别用蓝、黄、红、黑四种颜色,对轻、重、危重伤病员和死亡职员作出标志,扣系在伤病员或死亡职员的手腕或脚踝部位,以便后续救治辨认或采取相应的手段。
45、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者样本,应当经什么部门批准? 答: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批准。
46、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种或者样本,应当由不少于几人专人护送? 答:由2人以上的专人护送,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手段。
47、有关单位或者个人不能通过何种交通工具运输病原微生物菌种或者样本? 答:不能通过公共电车和城市铁路运输病原微生物菌种或者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