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的历史典故(通用13个)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日常,大伙肯定都学过不少典故吧,典故具备教育意义且大众耳熟能详的公认的人物、事件。那样,你了解都有什么典故吗?下面是记者精心收拾的酒的历史典故,欢迎大伙推荐。
酒的历史典故 1
煮酒论英雄
青梅煮酒论英雄是《三国演义》里最为精彩的内容之一,曹操刘备二人此次双龙会,自然也足以在古时候十大酒局中名列三甲。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天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居人之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非常透彻的认知。他自然也了解,一旦羽翼前凸后翘,刘备将是一位很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很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容易。”刘备才放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天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了解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天天监视他们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上去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由于当时是个人都会这样回答。如此曹操也就觉得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规范,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哪个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老公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些方法和心机。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酒的历史典故 2
东晋新亭会
西晋末年,中原经过八王之乱和永嘉之祸后,北方大片土地落入胡人之手。北方士家大族纷纷举家南遣,渡江而南的占十之六七,史称“衣冠渡江”。
南渡后的北方士人,虽一时安定下来却常常心怀故国。每逢闲暇他们便相约到城外长江边的新亭饮宴。名士周顗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江河之异。”在座众人感怀中原落入夷手,一时家国无望,纷纷落泪。为首的大名士王导立时变色,厉声道:“当共戮力王室,克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众人听王导这么说,十分惭愧,立即振作起来。
这里的江河之异,是指长江和洛河的'不同。当年在洛水边,名士高门按期聚众举办酒会,清谈阔论,极兴而归,形成了一个极其风雅的传统。此时众人遥想当年盛况,不由悲从中来,唏嘘一片。王导准时打消了北方士大家的消极情绪。这便是史上很著名的新亭会。后世咏叹国破家亡的诗词歌赋里常容易见到到的“风景殊异”、 “新亭会”、“江河”,就是来自此次新亭会。
这次新亭酒会对东晋政权的打造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北方士人是组成东晋司马睿政权的要紧力量,此次酒会上王导打消了众士人的萎靡颓废之态。后来,众士人团结起来,使东晋政权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非常快打造起来。名相王导也被时人称为“江左自有管夷吾”。
酒的历史典故 3
鸿门宴
话说项羽不喜刘邦先占关中,又听说刘邦欲在关中称王后,更是大怒。谋士范增识见不凡,他对项羽说,刘邦早年在山东一带时,“贪于财货,好美姬”,活脱脱一暴发户的形象,不足为虑。而现在在关中,刘邦“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范增觉得刘邦已有“天子气”,宜早下手把他除掉,不然后患无穷。
在张良和项庄的暗地斡旋下,项羽没立即攻打刘邦,而是摆下了一桌酒席宴请刘邦。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这是另一场双龙会,但参与者却比煮酒论英雄那场酒局要多,发生的年代也要早三百年。鸿门宴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强强对话,一时风云际会,楚汉群雄龙骧虎步,聚于新丰鸿门。
这鸿门宴真的是一部高潮迭起、扣人心弦的现代电影。太史公就是这部电影的编剧。他的《史记》在细节方面的描述十分精彩,从项羽和刘邦的登场、退场,到席间各种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甚至坐位朝哪个方向,都交代得一目了然。整个鸿门宴的过程,跌宕起伏,险象环生,刘邦屡屡处于危局,却次次能化险为夷。历史上对鸿门宴向有三起三落之说。
第一块,是“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接连暗示项羽下令杀刘邦,氛围极为紧张。结果“项王默然不应”。二起是范增见原定计划没办法实行,于是叫项庄舞剑助兴,伺机暗杀刘邦,空气再一次紧张起来。三起是樊哙撞倒守门卫士而入帐,“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这樊哙简直就是一巨灵神模样,樊哙闯帐要比戏里的春草闯堂可要生猛太多。樊哙后来讲了番慷慨激昂的话,对项羽予以斥责,说的项羽“未有以应”。这个时候情节进步到高潮,氛围紧张到了极点。
有三起,必有三落。刘邦的绝处逢生,全在这三落之中。一落是项庄舞剑,本来意在沛公,不想项伯出面与之对舞,救了刘邦。二落是项羽对樊哙闯帐,不只不怒,反而称为“壮士”,这时项羽还“英雄识英雄,猛将爱猛将”呢。项羽让樊哙喝酒、赐生彘肩,被他斥责一顿之后心里惭愧,还给樊哙赐了坐。三落是刘邦以“如厕”为名而逃席而远遁。
假如历史真是一场戏,假如大路是这场戏的导演,大路宁可在这场酒局的结尾处安排虞姬和戚夫人二人表演双姝对舞,势必美不胜收。然而,成王败寇这种政治博弈向来凶险无比,再美的歌舞升平也不过是假象而已。
酒的历史典故 4
大选美女扩建皇宫
孙皓继位之初是释放宫女,非常快走向反面,开始大肆选美。
孙皓规定:东吴但凡2000石(大致等于目前部级)以上的官员,家里有女儿要上报。女生到了15岁,需要让孙皓先挑选一遍,看不上的,才能出嫁。他的后宫有数千人,但他还是嫌少,又派亲信到各地选美。
偶尔碰到个美女会当个宝。真的满眼绝色,也就不值钱了。后宫之中,遍是佳丽,孙皓如何可能珍惜她们呢?弃之如草芥。他在宫中引入水流,环绕殿堂,天天在后宫晃悠,看到什么美女不顺眼,立刻杀掉,扔到水中。美女们吓得魂飞魄散,躲在宫中不敢出来。
女性多了,总要安排个宫室。孙权建的太初宫就看上去太小气了,孙皓在太初宫东边新建了一座昭明宫,地方大致等于目前的'成贤街及偏东一带。
官职在2000石以下的,都要参与这个浩大的工程。老百姓到山上砍木材当苦力,官吏到山中做监工。太初宫周长约700多米,建成后的昭明宫约1200多米,宏伟壮观,富丽堂皇。
宫中有数以千计的各种首饰,孙皓让美大家戴上首饰,看她们追逐打闹。常常早上戴下午就坏,工匠们也趁机偷盗,国库挥霍一空。
酒的历史典故 5
滥杀大臣让人发指
孙皓在内杀美女,在外杀大臣,没理由没缘由,就看他的心情。孙皓杀人的`方法不少,剥人脸皮,挖人双眼,多种多样,残酷至极。
中书令(帮助皇上在宫廷处置政务)贺邵由于中风,不可以说话,也没方法上朝。孙皓怀疑他装病,命人严刑拷打,割断他的头,烧成了灰。
大臣王蕃在宴会上喝醉了,孙皓怀疑他作假,先送走他,又召见他。王蕃这个人好面子,不期望自己失态,在孙皓面前强装镇定。孙皓看他举止正常,认定他是装醉,立即处斩。然后,孙皓率群臣出宫登到山上,命令亲信扮成虎狼,把王蕃的人头抛来抛去,最后人头完全粉碎。
酒的历史典故 6
“以茶代酒”故事与他有关
东吴一个人的遭遇,可以看作是大臣们悲惨命的缩影。
他叫韦曜,博学多才,为人正直。孙休就非常赏识,但宠臣张布忌惮他,一直搬弄是非,说他坏话。孙休为了保全张布的面子,一直没重用他。
等到孙皓即位,初期非常贤明,韦曜一路升迁,封为高陵亭侯,任中书仆射(中书令的主要属官)。孙皓嗜酒,常常从早喝到晚,还有一个恐怖的规定,不论宴会上的人酒量大小,都设了一个最低限。假如换算成目前量,接近3斤(度数没目前高)。什么喝不掉就硬灌进来。
韦曜的酒量非常小,孙皓对其他人都不宽容,对韦曜却特别优待,担忧他出洋相,暗中命令随从,替韦曜倒酒的时候换成茶,这就是“以茶代酒”典故的.由来。
韦曜非常感激孙皓,决定报答他。于是忠心耿耿,常常向孙皓提出合理化建议。孙皓气得不可以,对你这么好,反而在我耳边聒噪。脸色愈加阴沉。此后在酒宴上,对待韦曜,不只不再换成茶,反而强迫他多喝酒。
孙皓有个变态的喜好。大伙喝得面红耳赤时,孙皓随便点一个大臣,大伙轮流说说他有哪些短处。假如这个短处,孙皓不以为意,那一笑而过。假如这个短处让孙皓听了极不爽,那这个大臣当场被抓或被杀。
大臣们都崩溃了,参加宴会好似上了刑场,不揭发,要自己命;揭发了,要其他人的命。韦曜看不下去,劝孙皓取消这个规定,孙皓不想跟他啰嗦了,让他到阎王那里去韶吧。罪名是不忠心,逮捕下狱,随即杀死,亲人家属全部流放。
东吴人心惶惶。但没最疯狂,只有更疯狂,孙皓在位第二年就宣布了一个无比荒唐的决定,举国上下,都惊得哑口无言。
酒的历史典故 7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即位后不出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对宋朝。
宋太祖亲自出征,费了非常大劲儿,才把他们平定。
为了这件事,宋太祖心里总不大踏实。有一次,他单独找赵普谈话,问他说:“自从唐朝末年以来,换了五个朝代,没完没了地打仗,不了解去世了多少老百姓。这到底是什么道理?”
赵普说:“道理非常简单。国家混乱,问题就出在藩镇权力太大。假如把兵权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无事了。”
宋太祖连连点头,赞赏赵普说得好。
后来,赵普又对宋太祖说:“禁军大将石诚信、王审琦两人,兵权太大,还是把他们调离禁军为好。”
宋太祖说:“你放心,这两人是我的老友,不会反对我。”
赵普说:“我并不担忧他们叛变。但据我看,这两个人没统帅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将士。有朝1日,下面的人闹起事来,只怕他们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我们的额角说:“亏得你提醒一下。”
过了几天,宋太祖在宫里举行宴会,请石诚信、王审琦等几位老将喝酒。
酒过几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伺候的太监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请大伙干了杯,说:“我要不是有你们帮助,也不会有目前这个地位。但你们什么地方了解,做皇帝也有非常大难处,还不如做个节度使自在。不瞒各位说,这一年来,我就没一夜睡过安稳觉。”
石诚信等人听了十分惊奇,连忙问这是什么原故。宋太祖说:“这还不知道?皇帝这个位子,哪个不眼红呀?”
石诚信等听出话音来了。大伙着了慌,跪在地上说:“陛下为何说如此的话?目前天下已经安定了,哪个还敢对陛下朝三暮四?”
宋太祖摇摇头说:“对你们几位我还信不过?只怕你们的部下将士当中,有人贪图富贵,把黄袍披在你们身上。你们想不干,能行吗?”
石诚信等听到这里,感到大祸临头,连连磕头,含着眼泪说:“大家都是粗人,没想到这一点,请陛下引导一条出路。”
宋太祖说:“我替你们着想,你们不如把兵权交出来,到地方上去做个闲官,买点田产房子,给子孙留点家业,快快活活度个晚年。我和你们结为亲家,彼此毫无猜疑,不是更怎么样?”
石诚信等齐声说:“陛下给大家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伙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个人都递上一份奏章,说自己年老多病,请求离职。宋太祖立刻照准,收回他们的兵权,赏给他们一大笔财物,打发他们到各地去做节度使。
历史上把这件事称为“杯酒释兵权”(“释”就是“解除”)。
过了一段时期,又有一些节度使到京城来朝见。宋太祖在御花园举行宴会。太祖说:“你们都是国家老臣,目前藩镇的事务那样繁忙,还要你们干这种苦差,我真过意不去!”
有个乖巧的'节度使立刻接口说:“我本来没什么功劳,留在这个位子上也不适合,期望陛下让我告老回乡。”
也有个节度使不知趣,唠唠叼叼地把我们的历程夸说了一番,说自己立过多少多少功劳。宋太祖听了,直皱眉头,说:
“这都是陈年老账了,尽提它做什么?”
第二天,宋太祖把这类节度使的兵权全部解除去。
宋太祖收回地方将领的兵权将来,打造了新的军事规范,从地方军队挑选出精兵,编成禁军,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长官也由朝廷委派。通过这类手段,新打造的北宋王朝开始稳定下来。
酒的历史典故 8
以茶代酒
“以茶代酒”的典故最早出目前晋朝陈寿写的《三国志。韦曜传》里,“皓每飨宴,无不竟日,坐席无能否率已七升为限,虽不悉入口,皆浇灌取尽。曜素饮酒不过二升,初见礼异时,常为裁减,或密赐荈以当酒。”
公元252年,吴太祖孙权病死,传坐落于子孙亮,后宫廷政变,孙亮之兄孙休上台。孙休临终时,遗诏儿子做接班人,任丞相濮阳兴和左将军张布为"顾命大臣",辅佐幼主。
哪知尸骨未寒,两位"顾命大臣"嫌孙休儿子太小,废太子孙和的儿子,改立23岁的"长君"孙皓为帝,他是孙休的侄子。孙皓初立时,抚恤人民、开仓赈贫,后变得专横残暴、终日沉浸于酒色从而民心丧尽。孙皓不知感恩戴德,上台不到3个月就要了这两个“顾命”的命,由于,他听说这二位见他性情暴力又好酒色,流露出了一些后悔立他为君的意思。
其实一点很好,这孙皓就是一个好酒之徒,常常摆酒设宴,群臣作陪。他的酒宴,一整就是一天,而且有一个规矩:每一个人以七升为限,不管你是否会喝,不管你能否喝,甚至不管这酒是否进了肚子,七升酒是需要见底的。假如根据目前的度量衡,一升酒有二斤,那就是14斤了,白水也会喝爆肚皮的。可是陈寿的《三国志》是这麽记载的,这里照抄无误。
群臣中有一个人叫韦曜,酒量只有二升,真难为他了。即使他的嘴是个大漏勺,也漏不掉这麽多啊。孙皓是个暴君,说一不二,动辄杀人,但对韦曜却格外照顾,看着他喝不动了,就告诉人悄悄给他换上茶,这韦曜是何人?他原来是孙皓的爸爸南阳王孙和的老师,也就是太傅。”1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地位相当特殊。而且当时韦曜正奉命写孙河的回忆录,孙皓还指看着他在里面美言自己几句呢,当然也不想看他自己喝不下酒搅了大伙的兴,就偷偷使出这”以茶代酒”的'一招。
可惜,耿直磊落的韦曜碰到的是个嗜酒如命,贪图享受的平庸幼稚糊涂之主。孙皓竟把宴会演变成了"过家家","皓每于会,因酒酣,辄令侍臣嘲虐公卿,以为笑乐。"韦曜觉得如此下去,"外相毁伤,内长尤恨",彻底堕落的孙皓不听韦曜的劝阻,最后,孙皓被火辣了,公元273年,孙皓把他打入天牢,不久被处死。
如此一个暴虐的君主,当然不可以治好国。280年,吴国为西晋所灭,孙皓也做了俘虏,被遣送到了洛阳,受封的爵位是“归命侯”,比早先被俘的蜀王阿斗的爵位”安乐公”还要低!这个残暴无能的家伙苟延残喘了四年,病故洛阳,时年42岁。
酒的历史典故 9
醉打金枝
醉打金枝是“酒壮怂人胆”的典型例子。与醉打金枝有关的酒局事实上是一次家宴。醉打金枝的故事讲的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儿子郭暧在家宴后,借酒壮胆而痛打老婆升平公主的故事。
且说升平公主嫁到郭家后,不改往日金枝玉叶的做派,动不动对老公和公婆发脾气。一般说来,中国传统社会里媳妇见了公婆是要行大礼的,但公主是皇帝女儿,是君,公婆虽是长辈也是臣,所以那时郭子仪夫妇反过来要向公主下跪。
郭暧对此十分不满,公婆尚且向公主行礼,自己岂非矮了两辈下去?平时在颐指气使的公主面前他倒也不敢有所造次。这天,郭暧心里不爽,在家宴上多喝了几杯。当即需要升平公主应该遵守妇道,给郭子仪夫妇行下跪礼,结果被升平公主严词拒绝并遭到当面训斥。此时,这酒是壮胆药,这酒是忘情水,喝高了的郭暧借着酒劲,也不考虑昔日情分,把公主拖回卧室饱以一顿老拳,打的公主满脸开桃花。这可不能了,公主立即回到娘家皇宫大院里找我们的爹爹代宗皇帝去哭诉。郭子仪连忙把儿子捆起来送到皇宫请罪。最后,在皇帝和郭子仪的调停下,小夫妻才和好如初。
这个郭暧为天下所有惧内男性出了口恶气。俗话说,小夫妻打架不记仇。尽管这场家庭纠纷闹腾的动静儿挺大,结果却皆大欢喜,郭暧和升平公主的感情从此反而加深不少,每天共效于飞。这升平公主从此变得贤淑无比,有不少世人称赞的事迹流传下来。仔细思量,要不是那场家庭酒局,要不是那顿老拳,怎会有如此欢天喜地的.大结局?大家要坚决反对家庭暴力,但有时也不能不承认拳头的教育用途啊。所以建议衮衮诸公,家里若有河东狮吼,可以领贵夫人去老舍茶楼看场京戏《打金枝》,当然,不要忘了掂瓶二锅头壮行。
由于是戏说,大路说到的上述酒局,未必都在历史上真实发生过。其实历史上的著名酒局还有不少,如秦赵渑池之会、东晋兰亭会、韩熙载夜宴、关云长的单刀会、初唐腾王阁寿筵、明朝五女拜寿家宴、座山雕的百鸡宴等等等等,这篇文字尚不及万一。酒后涂鸦,各位原不必当真。自古以来,不可因酒废事,才是正途。
酒的历史典故 10
醉刘伶
像杨贵妃一样,西晋刘伶在酒后也常常失态,但与杨贵妃不一样的是,刘伶的酒后失态不是酒后乱性,好像是刻意而为,以示其高雅高格,独一无二。刘伶每次大醉后,喜欢在大道上裸奔,还自称以天为衣被,以地为床第。他是当时的名士,知名度太大了,一举一动都备受瞩目,时人不但不斥责他这种有违传统的做法,反而称赞他这种行为是名士风流,是“率真”,“潇洒”,“有个性”的表现。
刘伶是“竹林七贤”之一,酒量好,诗文更好。他常常“借杯中之醇醪,浇胸中之块垒”,可谓意气风发。他的《酒德颂》曾说“无思无虑,其乐陶陶。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静听不闻雷霆之声,熟视不睹太行之形,不觉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酒醉后浑然忘我之情呼之欲出。
杜康酒是当时的'名酒。曹操有诗云:“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可见杜康酒在当时已是是最好的美酒。这“杜康美酒醉刘伶”的故事原本就是一个神话传闻,两人更不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在这个故事里,刘伶慕名来到杜康的酒馆,喝了三杯杜康的家酿美酒,一醉就是三年。这真是:“猛虎一杯山中醉,蛟龙两盅海底眠,刘伶一醉睡三年。”
一千多年将来,河南的汝阳杜康与伊川杜康兀自为哪个是正宗杜康打个不亦乐乎。
酒的历史典故 11
群英会
朋友们还记得中学课本里学的“三江口曹操折兵,群英会蒋干中计”一文吧?
却说周瑜在帐中正与众将议事,闻蒋干来访。当即命众将依计行事。蒋干打扮得象个世外高人,“引一青衣小童,昂然而来”。一见面,蒋干问道:“公瑾别来无恙!”这一句既是问候,又道出蒋干与周瑜原有一番旧谊。周瑜直接了当:“子翼辛苦,难道是为曹操做说客吗?”蒋干立刻装作非常“愕然”的样子,说:“你我分别那样久,我特来和你来叙旧,如何能说是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虽然比不上师旷那样聪慧,但闻弦歌而知雅意啊。”蒋干装作非常恼怒的样子,说:“阁下待故人若此,我当告退!”蒋干心说,老同学了你还跟我来这一套,于是他装作非常有性格的样子,转身就要走,被周瑜拦住。
之后周瑜大摆筵席,并禁止在席间谈论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周瑜曰:“吾自领军以来,滴酒不饮;今日见了故人,又无疑忌,当饮一醉。”说罢,大笑畅饮。座上觥筹交错。接着周瑜领蒋干参观了东吴军营的精兵强将。周瑜装醉大笑道:“想周瑜与子翼同学业时,不曾望有今日。”蒋干说:“以老兄高才,实不为过。”瑜拉着蒋干的手说:“大老公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假使苏秦、张仪、陆贾、郦生复出,口似悬河,舌如利刃,安能动我心哉!”言罢大笑。蒋干面如土色。饮至天晚,点上灯烛,周瑜舞剑作歌:“老公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歇罢,满座欢笑。
蒋干被老同学今日的NB哄哄和功成名就刺激的够呛,倒也丝毫不敢提及游说周瑜投降曹操的事。这个时候他突然担忧起来,责备自己当时如何在曹丞相面前把话说的`那样满,目前回去如何也得有个交代呀。管不了那样多了,总得有点收成回去。于是他剑走偏锋,就有了晚上偷听、盗书等宵小行为。后来曹操果然中计,斩了水军首领蔡瑁、张允。
说到底蒋干原本想拉老同学下水,想踩着老同学的肩膀在曹操麾下步步高升,没想到反过来让老同学周瑜给自己放了把鸽子。商场里还有个说法就是“杀熟”,你一直老同学长老同学短的挂在嘴上,OK,看在多年的情份上,今天我不灭你一道也说不过去。于是乎,一个劝降不成,便试图以鸡鸣狗盗之术盗取敌方机密。另一个则将计就计请君入瓮。这赤壁之战,蒋干也算为东吴立了件大功。
本来长相有点仙风道骨的蒋干,后来在戏里成了鼻梁上贴了块白膏药的角色,人也变得鼠里鼠气的。这所有,都是让他那个老同学害的。反过来,他的老同学周瑜,在酒局中表现出非凡的气魄、风度和智谋,这次群英会酒局,也就成为千古佳话。
酒的历史典故 12
千叟宴
千叟宴始于康熙,盛于乾隆时期,是清宫中规模最大,与宴者最多的盛大御宴,其影响力比目前的新年团拜会要大的多。根据清廷惯例,每五十年才举办一次千叟宴。1722年康熙帝在阳春园宴请全国七十岁以上老人两千四百一十七人。后来雍正、乾隆两朝也举办过类似的“千叟宴”
乾隆五十年,四海承平,天下富足。适逢清朝庆典,乾隆帝为表示其皇恩浩荡,在乾清宫举行了千叟宴。宴会场面之大,实为空前。被邀请的老人约有三千名,这类人中有皇亲国戚,有前朝老臣,也有些.是从民间奉诏进京的老人。在座老人中有不少是饱学鸿儒,当众吟诗联句,即席用柏梁体选百联句被史官记录入史。乾隆皇帝还亲自为90岁以上的寿星一一斟酒。当时推为上座的是一位最长寿的老人,据了解已有141岁。当时乾隆和纪晓岚还为这位老人做了一个对子,“花甲重开,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内多一个春秋。”依据上联的意思,两个甲子年120岁再加三七二十一,正好141岁。下联是古稀双庆,两个七十,再加一,正好141岁。堪称绝对。
这场酒局体现出来的皇家气派自与民间大不相同。不但有御厨精心制作的免费满汉全席,所有皇家贡品酒水也都全免。在这五十年一遇的豪宴上,老大家争先恐后,一边说着“多亏了朝廷的政策好”,一边大快朵颐,狼吞虎饮。据了解晕倒、乐倒、饱倒、醉倒的老人不在少数。千叟宴这场浩大酒局,被当时的文人称作“恩隆礼洽,为万古未有之举”。
酒的历史典故 13
长安酒会
当年读杜甫的诗,最喜欢的一首就是《饮中八仙歌》。为何在杜甫那样多的诗里独独最喜欢这一首?缘由只有两个字:热闹。这首诗十分热闹而有趣,把“饮中八仙”描绘的姿态各异,活灵活现。古人说“二士共谈,必说妙法”,这“饮中八仙”齐聚,会是什么样的一种盛况?大家只能从杜甫的`诗里来揣摩领会了。这“饮中八仙”分别是诗人贺知章、汝阳王李琎、左相李适之、美少年崔宗之、素食主义者苏晋、诗仙李白、书法家张旭、辩论高手焦遂等八人。
虽然历史上没这“饮中八仙”齐聚一堂的明确记载,但盛唐时各种酒会风靡一时,参与者甚众。这“饮中八仙”,都是当时的名人,或同朝为官,或诗文相交,或意气相投,大家了解,名人一向喜欢扎堆,他们八个聚在一次酒局的可能性就很大。所以,大路坚信他们必聚在一块饮过酒,而且还不止一次,当然参与者可能还有的别的人。这种聚会,可能在白天,也会在夜晚;可能在秋雨绵绵中举杯把盏,也会在春雷阵阵里开怀痛饮。总之,假如你不可以证明他们没在一块过,那你就要相信大路的说法,过去有过这么一次潇洒快活的神仙酒局,杜甫用诗把这种场面记录下来并传于后世。
这1日,酒神酒仙,高朋满座;你来我往,举杯豪饮;觥筹交错,满座尽欢;酒色齐聚,且饮且赏;坐而论道,醉而忘忧;以文会友,以诗下酒;惟酒是务,焉知其余;豁然而醒,兀然再醉;醉里挑灯,灯下寻酒;酒中乾坤,杯中日月;酒清为圣,酒浊为贤;酒乱汝性,酒壮我胆;酒林高手,饮坛新秀;感情深厚,一口便蒙;感情不深,舌尖一添;海吃海喝,牛饮驴饮;酒逢知己,千杯恨少;三巡已过,还有六圈;六圈结束,再来十坛……
这么喝下去就是神仙也会醉倒啊,于是乎,于是乎,就有了:
一仙贺知章:知章骑马似坐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二仙汝阳王: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三仙李适之: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四仙崔宗之: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五仙苏晋: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总是爱逃禅。
六仙李白: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言臣是酒中仙。
七仙张旭: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八仙焦遂: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阔论惊四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