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北京中考地理学科《考试说明》确定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规定的课程目的与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明确指出了具体的考查目的与需要和考试内容的常识需要层次,通过讲解试题的题型、分数分配等体现2019年中考地理试题的结构,调整部分参考样题在对2019年复习备考工作起到引导用途的同时,发挥对初中地理教学的导向用途,努力推进课程改革的深入。 1、调整部分考试内容细目的表述和常识层次需要 依据《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内容需要,对《考试说明》中考试内容细目和考试内容的常识层次需要进行优化。突出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进步有用的地理与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等课程基本理念。比如,将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调整为运用地球仪及地图,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将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调整为运用资料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将列举电子地图、遥感图像等在生产、日常的应用实例运用资料说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意义运用资料说出地区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借助的成功经验的层次需要由辨别与描述调整为说明与总结。 2、更换部分参考样题 《考试说明》中参考样题体现了考试试题的命制思想和考查目的。用能突出体现课程改革方向、对课堂教学具备积极引导用途且测试效度好的考试试题对原样题进行替换,以突出地区性、综合性、思想性、生活性、实践性等学科特征。同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地理学科素养的评价。 (1)凝练考试试题主题,凸显思想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地理课程突出当今社会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进步问题,说明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进步理念。调整的样题体现了人地协调观、全球意识、家国情怀、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等。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立德树人的具体体现,凸显学科思想性。比如,选取了2018年中考地理卷聚焦人口观的第9~11题;选取了2018年1月地理调查测试题第17~19题、2018年中考地理卷突出资源观、人地协调观考查的第41、42题。 (2)以情境导入,坚持素养立意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地区地理为主,突出综合性、地区性、实践性、生活性的特征。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围绕人地关系、综合思维、地区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方向,逐步形成学科素养。在样题的调整过程中,选取了依托目前热门话题,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生动鲜活情境,考查入门知识、剖析讲解地理问题、检验地理实践力的考试试题。比如,选取了2018年北京中考地理卷第3~5题、第14~16题、第38~40题等结合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质,体现地理学科实践性特点的考试试题,第17~19题、第24~25题、第35~36题等突出考查地区认知和综合思维的考试试题。 (3)提供选择空间,突出开放性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提出: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学习形式和学习特征存在差异,在评价的过程中应采取多种办法。在参考样题的调整过程中,充分考虑选取考试试题的困难程度结构,照顾学生的层次水平差异,同时结合开放性的考试试题形式,给学生提供选择的空间。比如,选取了2018年北京中考地理卷第41、42题等具备肯定的选择性与开放性的综合性考试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