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辨别比喻句的四种办法
在文学创作和平时交流中,比喻句是一种容易见到的修辞手法,它能使抽象的定义具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易懂。然而,对于很多人来讲,辨别比喻句并不是易事。以下是我们收拾的如何辨别比喻句的四种办法,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准确辨别比喻句的四种办法
判断一个句子是否运用了比喻修辞格有四种办法,学会了它们,不但可以加深对比喻的认识,还能够帮助知道比喻与借代、比拟、比喻义、比较有什么区别。
1.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之间需要有相似点。这是不同借喻和借代的重点。
比如:
①离开这个阎王殿!就是饿死也比在这里强。
②远处来了两个红领巾。
句①中,地主的家和“阎王殿”之间有相似点,所以是比喻中的借喻。句②中“红领巾”和它所代本体“少先队员”之间没相似点,“红领巾”只不过 “少先队员”的特点,用特点代替本体,是借代。另外,正由于本体和喻体之间有相似点,所以,但凡借喻只须加上本体和喻词就能构成明喻,而借代却不可以。如句①可以变为“地主的家像个阎王殿”,句②变为“少先队员像红领巾”则不可以成立。
2.喻体的隐、现是不同比喻和比拟的根本标志。(见《汉语修辞美学》447页)
比如:
①曙色像一片翠蓝的水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②曙色流动在原野的尽头。
句①中出现了喻体“一片翠蓝的水”,句②中出现了本体“曙色”和比拟词汇“流动”,
而喻体没出现,所以句①是比喻,句②是比拟。
3.比喻中本体和喻体的关系需要是临时产生的,而比喻义是一个词的固概念项。这是不同比喻和比喻义的重点。
比如:
①党是太阳,我是花。
②大家要放手思想包袱。
句①中,“党”在词典中的讲解是“政党,在国内特指中共”,没“太阳”的意思,而且“太阳”也没“党”的意义,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临时产生的,换一下环境,党还可以是“灯塔”和“舵手”,所以是比喻。同理,“我”和“花”之间也是这种临时的联系。而句②中“包袱”一词在用的过程中,表示“思想负担”的意义已固定下来而成为“包袱”一词的一个义项,它不是临时产生的,所以是词的比喻义,而不是比喻修辞格。
4.不相同种类的事物才能相互比喻。这是不同比喻和比较的重点。
比如:
①她长得像一束百合花。
②她长得像她姐姐。
句①中“人”与“百合花”不是相同种类事物,所以构成比喻。句②中 “她”和“她姐姐”是相同种类事物,都是人类,所以是比较。
学会了以上四种办法,大家在判断一个句子是不是运用了比喻这种修辞办法的时候,就容易多了。
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字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点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一针一线代群众的所有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花白胡子是以特点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如何辨别比喻句的四种办法
1、探寻喻词法
第一,大家可以从句子中探寻容易见到的喻词,如“像”、“如”、“宛若”、“仿佛”等。这类词汇一般用于连接本体和喻体,构成比喻句。比如,“她的双眼像两颗明亮的星星”就是一个典型的比喻句,其中“像”是喻词,“她的双眼”是本体,“两颗明亮的星星”是喻体。
2、剖析本体和喻体法
第二,大家可以剖析句子中的本体和喻体。在比喻句中,本体和喻体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但它们之间具备某种相似性。比如,“他的心像一块石头”中,“他的心”是本体,“一块石头”是喻体。尽管它们是不一样的事物,但都具备“坚硬、不容易动摇”的相似性。假如本体和喻体是同一类事物,那样非常可能不是比喻句,而是比较句。
3、缩句法
对于较长的句子,大家可以使用缩句法来辨别比喻句。具体做法是将长句缩短为短句,以便更容易地辨别出本体、喻体和喻词。比如,“无数的水池在灿烂的阳光下闪耀着各种不同颜色的光辉,仿佛是铺展着的巨幅地毯上的宝石”可以缩写为“水池闪耀光辉,仿佛是宝石”。如此,本体“水池”、喻体“宝石”和喻词“仿佛是”就一清二楚了。
4、语境剖析法
最后,大家还可以参考句子的语境来判断是不是为比喻句。比喻句一般用于表达某种情感、描绘某种场景或讲解某种道理。假如句子中的描述与语境不符或看上去过于夸张,那样非常可能是比喻句。比如,“他的笑声像春季的阳光一样温暖”中,“笑声”与“春季的阳光”在性质上完全不同,但用来形容“温暖”的情感时却恰如其分,因此可以判断为比喻句。
综上所述,辨别比喻句的办法有不少,大家可以从探寻喻词、剖析本体和喻体、缩句与语境剖析等角度入手。学会了这类办法后,大家就能更准确地辨别出比喻句并在写作中灵活运用这一修辞手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