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2在上一册的基础上增加了困难程度,第二章的常识内容常常成为试题考试知识点,下面是学习啦我们为大伙带来的2016年北京高中一年级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1. 城市用地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种类
2. 商业活动需要接近消费者,只有便捷的交通才可能带来很多的消费人口,因此商业活动大都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市中心和街角等地方
3. 城市容易见到的功能区主要指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有些大城市还会出现行政区和文化区。
4. 住宅区是城市中最为广泛的一种土地借助方法,占据城市空间的40%-60%。伴随住宅区的分化出现了中高级住宅和低级住宅区
5. 中高级住宅区多建在城市外缘,环境优美,并配套有相应的公共设施;低级住宅分布在内城和工业区附近,环境相对较差。
6. 商业区坐落于市中心、交通干线的两侧或街角路口,主要为点状或条状。有些大城市还有中心商务区,其一同特征是建筑高大密集
7. 工业区因为工业生产过程中有很多的运输需要,决定了工业企业需要寻求挨近河流、铁路、公路等交通比较便捷的地带,来布置其厂房、仓库等设施
8. 国内东部为季风气候夏天风靡东南风 冬天风靡西北风;南亚为热带季风气候冬天东北风 夏天西南风;西欧为温带海洋气候长期风靡西风
9. 高级住宅区和工业不相邻是什么原因:工业区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出废气废水等,污染紧急,环境条件差;而高级住宅区需要布局在环境优美的地方,因此不会相邻
10. 城市地域结构: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11. 城市地域结构的三种模式:同心圆模式,呈同心圆状自核心向外扩展,由5个同心圆组成;扇形模式,在小汽车等交通工具影响下,城市各功能区出现沿交通线呈扇形或楔形向外扩展的趋势;多核心模式,伴随城市向外扩展,原有市中心因为地价高、交通和居住拥挤等缘由、使得离得远远的中心的郊区出现了新的核心,城市围绕不一样的点进步形成多核心模式
12. 经济原因是影响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主要原因
13. 在市场角逐的环境下,每一块土地用于哪种活动,主要取决于各种活动想付出的租金的高低。
14. 影响地租高低的原因主要有交通便捷程度和距离市中心远近两个方面
15. 穿过的道路越多,或者距交通干线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离市中心越近,土地租金就越高
16. 城市中心为商业区,缘由城市中心,商业支付的地租最高,其他活动支付的租金没商业高,所以市中心为商业区;城市中心附近是住宅区选择这个区位,既有利上下班,又便捷购物,工业支付的租金没住宅高,所以城市中心附近为住宅区;最外边离得远远的市中心,商业和住宅支付的租金没工业高,所以形成了工业区
17. 影响住宅区的其他原因:收入不同会致使住宅区的分化;历史、文化或经济的声誉会吸引更多住宅或商场建在该处;种族或宗教团体可能形成种族聚居区;早期的土地借助方法对日后的功能分区有深远的影响
18. 在城市进步的初期,类型功能区用地混杂布置,无明显的功能分异
19. 市区工业企业向外搬迁是什么原因为了减少本钱,保护环境。
20. 工业和居民区的布置原则:排放废气和废水的工厂应布置在居住区的下风向和河流的下游地带的远郊区,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应布置适合的卫生防护带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21. 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22. 城市等级是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的
23. 从小到大通常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4. 国内城市的等级划分:特大城市100万人心上;大城市50-100万;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人以下
25. 城市的服务范围:一个城市的服务范围包括城市本身,及城市周围的小城镇和广大的农村区域。这个范围不固定,也无明显的界线
26. 大小城市服务类型和范围的区别:小城市提供的服务类型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提供的服务类型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27. 提高城市等级的条件有 资源丰富,和便利的交通条件
28. 上海等级提高的条件有 地点优越 交通发达 资源丰富
29. 德国城市的特征 中小城市特别发达,并分散在全国;8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人口分布比较均匀
30. 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一样的:等级较高的城市数目较少,等级较低的城市数目较多;等级较高的城市相距较远,等级较低的城市相距较近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31. 在每个高等级城市周围一直分布有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或者说等级较高的城市服务范围包含了多个等级较低的城市的服务范围。就整个地区而言,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是层层嵌套的
32. 荷兰人在圩田上规划居民点时,把居民点分为三级,尽可能把高中一年级级居民点设在低一级居民点的中央,可以最大限度地便捷圩田上的全体居民城市化
33. 城市化是一个区域社会经济进步的势必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34. 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市的过程。
35. 从人口迁移来看,推进城市化进步的动力是 推力和拉力
36. 城市化的根本缘由是 生产力进步不平衡
37. 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驱动力 城市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置齐全、交通便捷;而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重压大、自然灾害多、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38. 城市化的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39. 城市化的意义 带动地区经济进步;带来聚落形态的变化;还带来生产方法、生活方法、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40. 从经济角度看工业看是城市的根本动力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41. 城市化主要发生在工业革命将来。城市化水平随时间变化可以表示为一条被拉平的S形曲线。
42. 在城市化的初期阶段 特征是城市化水平低、进步较慢; 在中期阶段特征和问题 人口向城市飞速聚集,城市化推进非常快。伴随人口和产业向城市集中,市区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一直。 后期阶段特征 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在有的区域,城市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一些大城市人口和工商业迁往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使整个成都人口降低
43. 世界上最早开始城市化的国家是英国。也是最早开始逆城市化现象的国家
44. 大城市的市中心出现的问题是 失业率增高、空旧房增多、犯罪率升高、市中心的空洞化等现象 解决手段是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进步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以吸引年青的专业职员回城
45. 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进步中国家则大多数处于初期阶段或中期回事阶段
46. 现在国内城市化率为51%左右,处于中期阶段
47. 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 城市化起步早、进步水平高、现在速度慢、进步趋缓、城市化与经济进步相适应
48. 进步中国家城市化的特征是 起步晚 水平低 现在速度快 与经济进步不相适应城市郊区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的过程
49. 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变化特点是 城镇面积由小到大,城镇数目由少到多,由孤立城市进步为城市群
50. 城市与地区进步的关系 城市是地区进步的经济中心,可以带动地区经济进步;而地区经济水平的提升,又促进城市的进步。
2016地理必修2地理第二章必考考试知识点
51. 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经济活动的集聚的中心
52. 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有利影响:平整土地、修建水利设施;减少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绿化环境。 不利影响:对生物圈的影响,使生物多样性降低;对水圈的水质、水量和运动的影响;对岩石圈尤其是土壤层的影响;
53. 改变大方水热情况解决方法 ⑴改变城市环境:治理河流、控制大方污染物、大力加大绿化建设。
⑵改变城市交通、改变居住条件:扩宽主干道,修建环城公路,新修城市高架公路和地铁,改造住宅。 ⑶控制城市规模:打造卫星城,开发新区,有效地控制城市中心区的规模
54. 城市道路系统会使城市降雨后 雨水渗漏降低,地面径流增加,洪水可能增大
55. 城市问题产生是什么原因 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和城市人口的无制增加
56.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 大方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大方污染源主要有燃煤排放的烟气及交通工具排放的尾气,含有很多的粉尘、二氧化碳、氮氧化合物、碳氢化合物、铅等有害物质水污染的出处是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很多的城市污水排入江河湖海,使江河湖海和地下水 水质变坏,直接风险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的繁殖噪声污染主要来自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建筑施工和社会活动,妨碍大家休息工作和交谈,损害人体健康垃圾污染源自工业生产,建设和居民消费产生的固体垃圾,得不到准时处置会风险人体健康和环境
57. 过快城市化带来的重压 总体的环境水平呈降低趋势;生物多样性降低;地表水、地下水水平运动发生改变;气候条件改变;环境污染紧急;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就业困难,医疗和教育重压大
58. 缓解上述重压的手段 合理规划城市;使城市化进程与社会经济进步相适应;提升城市居民的绿化意识;分散大城市职能,建卫星城
59. 建设和进步生态城市的手段一方面在城市建设中,要进步低污染的节能建筑和绿色交通,降低城市各类活动对环境的污染;另一方面使城市景观尽量地与自然景观维持,打造一种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