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
在此之前我曾在书店数次看到这本书,有过看的念头也有过买下它的念头,耽搁了这么久无非是由于那些差评的言论。
直至上个月的26号,在图书馆看到它便收入囊中,毕竟只有看了才了解这本书到底是何种滋味。
皮囊被作为一种工具,亦或者是其他的说法,用来当做多面性的原因,若反复强调这点,更多的是乏味无趣。
尽管大家在对既定的人群时需要既定的态度去“应对”,用这个作为做某件事或者某些事的原因的话,在我看来真是极为可耻的做法。
当你持续的对自己说必须要如何如何做,肯定不如何如何做,然后不断地用事实去撕裂自己所说的话,旁人亦或是你会对自己说“不要再欺骗自己了”。
说出这句话才是最大的欺骗,由于你根本就不是欺骗自己,而是心知肚明自己在干什么,就是有意的。
真是可耻。
皮囊?面具?精神?灵魂?这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求取到意义了吗?
说着鬼话连篇,认识别人先要认识自己?鬼了解你早就了解自己是什么样子的人了。
真是虚伪。
书封和序言中不只一次的说到这本书的灵魂和直戳人心的地方,作者用阿婆的皮囊来作为全书的第一篇文章,可能是为了点题?
坦白说,并没说的那样“认心”,爸爸妈妈的生老病死,非典型人物张漂亮,隔壁邻家的天才文展,爸爸、我和海的关系,这所有在我看来多少都有的装腔作势。
全书看完,非要说戳心的地方,就是最后一页作者引用的那段马塞尔·普鲁斯特的话最好:
每一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本只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我们的内心。
我也不过是虚伪和无耻人中的一员,皮囊并非推脱的借口,不是虚妄膨胀我们的借口。
就先到这里,本来是想写一篇念书笔记的,想了半天,脑子里不过三言两语,而且愤青的非常。
一篇借念书笔记来发泄我们的的乱写,尔等且看且随便。
还是那句话,食得咸鱼,抵得渴。
这已经足够。
初中生写作方法指导、写作素材、出色作文与有奖活动
尽在“智学网”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