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日期:2024-04-10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476    评论:0    
核心提示: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在平时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伙肯定多少都知道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我们为大伙采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人物介绍  闻一多,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

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

  在平时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伙肯定多少都知道过一些名人故事吧,下面是我们为大伙采集的关于名人故事:纪念闻一多先生的有关内容,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人物介绍

  闻一多,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湖北蕲水人。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其诗沉郁奇丽,具备强烈而深沉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韵。在中国古时候文学研究方面亦取得成就,郭沫若叹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生平介绍

  闻一多,原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名叫家骅。后改名多,“五·四”将来又改名一多。著名诗人、学者,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

  清光绪二十五年10月22日,闻一多生于湖北黄冈蕲水县下巴河镇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学渊源,自幼喜好古典诗词和美术。五岁入私塾启蒙,十岁到武昌就读于两湖师范附属高等小学。

  1912年十三岁时以复试鄂藉1、的成绩考入北京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其间,他学习刻苦,成绩优秀,兴趣广泛,喜读中国古时候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念书笔记,总称《2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并任《清华周刊》、《新华学报》的编辑和校内编辑部的负责人。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把闻一多推入校园运动的时尚。他激清难捺,手书岳飞《满江红》,贴于学校饭厅门前,之后,毅然投身于这一伟大斗争中,发表演说,创作新诗,成为“五·四”新文静园中的拓荒者之一。并作为清华学生代表赴上海参加全国学生联合会成立大会。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他赴美国留学,先后在芝加哥美术学院、珂泉科罗拉多大学和纽约艺术学院进行学习,在专攻美术且成绩突出时,他更表现出对文学的很大兴趣,尤其是对诗歌的酷爱。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怎么看。1923年9月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极致美感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块。

  1925年5月回国后,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并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的编辑工作。后又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武汉大学、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标志着他在新诗方面所获得的进步和收获。

  从武汉大学开始,闻一多开始致力于中国古时候文学研究。他从唐诗开始,继而上溯,由汉魏六朝诗到《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时候神话而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之广,研究之深,成就之丰,郭沫若叹为“不只前无古人,恐怕还要后无来者。”

  1932年秋,他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国文学系教授,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1937年抗战爆发后,清华、北大、南开三所大学迁往湖南组成国立长沙临时大学,他到临大任教。1938年2月,闻一多参加临大学生“湘黔滇旅游团”,一路跋山涉水步行3500华里,采集民谣、民歌,创造出很多描绘祖国壮观秀丽山河风景画。临大迁到昆明后改为西南联合大学,闻一多继续在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获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抗战后期,昆明的民主运动在中共的领导下日益高涨。1943年将来,闻一多在中共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支部实行委员,积极参加由中共地下党和民盟同志所组织的“西南文化研究会“,谈学术、议时政、研究斗争方案;并认真阅读马列主义和毛泽东著作,与《新华日报》和《群众》杂志等革命书刊,使我们的政治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1945年,在中国民主同盟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民盟中央实行委员,后又担任云南支部宣传委员兼《民主周刊》社社长。

  同年12月1日,国民党间谍制造了镇压进步学生的“一二·一”惨案,闻一多满怀悲愤,撰文揭露真相,挟击黑暗,呼唤民主,亲自为死难烈士出殡。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块,组织了海量的争自由、反独裁、反内战的活动,起草和修改了很多的杂文、宣言、通电、抗议书等文稿,言辞激烈,旗帜鲜明,因而被国民党间谍列入刺杀黑名单,悬赏40万元买其人头。但闻一多无所畏惧,继续从事各种进步活动。

  1946年西南联大开始分批北上,为了工作需要,他坚决留在昆明。在白色恐怖下,1946年7月11日,民盟中央委员李公朴惨遭刺杀,闻一多的处境十分危险,但他置生死于度外。7月15日,他义无反顾地前往参加李公朴先生的追悼会,面对国民党间谍,他拍案而起,慷慨激昂地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悲愤地表示为了民族“要象李先生一样,前足跨出大门,后脚就不筹备再跨进大门”的坚定决心。追悼会后,又出席了民盟在《民主周刊》社为李公朴被刺杀事件举行的记者招待会。当天下午在回家途中即遭到国民党间谍杀害,时年不满48周岁。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刺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第一告诉大家,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我们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我们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收获。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大家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大家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大家说要活到80岁,目前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大家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必须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办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让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

  指示着年轻人,失望中抓住自我。

  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时候;

  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

  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

  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1949年8月,毛泽东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如此说道:“大家中国人民是有骨气的。很多过去是自由主义者或个人民主主义者的大家,在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了起来。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枪,宁愿倒下去,不愿屈服……表现了大家民族的英雄气概。”

  闻一多是近现代中西文化大交汇、大碰撞中成长起来的一位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伙,他第一以独具特点的诗人闻名于世。闻一多诗作的数目并不算多,但却以感情深厚、艺术精美见长。他的诗在内容上的突出特征,就是具备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民族风韵,表现出深沉、热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爱国爱民的真情出发,表现出对黑暗现实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美好将来的憧憬。爱国主义精神贯穿于他的全部诗作,成为他诗歌创作的基调。早在清华学生年代所作的《李白之死》、《红荷之魂》等诗中,成功地运用中国传统的诗歌题材和形象词语歌唱他心中的理想与爱情。留美时期写下的《太阳吟》、《洗衣歌》、《孤雁》、《忆菊》等名篇,表现了他对帝国主义“文明”的鄙视和对祖国的思念。回国初期的诗作《祈祷》、《爱国心》、《一句话》、《我是中国人》、《七子之歌》等,用炽热的情感,完整的意象,和谐的音律,表现了诗人的民族自豪感。《死水》时期的诗较之往昔之作题材更广泛,思想更深沉,进一步接触到了中国社会现实。《春光》、《静夜》、《荒村》等诗充满了对处于军阀混战中灾难深重的劳动人民的同情;《唁词——纪念3月18日的惨剧》、《天安门》、《欺负着了》等诗则直接把笔锋指向了北洋军阀的暴行。在《发现》这首诗中,诗人面对着军阀混战,列强侵略,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现实感到困惑与不安,他“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但“总问不出消息”。闻一多的这类诗篇进步了屈原、杜甫创作中爱国主义传统,具备鲜明的年代感与社会批判的性质。《七子之歌》是闻一多先生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共有七首。分别是《澳门》、《香港》、《台湾》、《威海卫》、《广州湾》、《九龙》、和《旅顺,大连》。其中《澳门》、《香港》、《台湾》三首诗选入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教程。

  在新诗形式上闻一多既擅长吸收西方诗歌音节体式的长处,又注意保留中国古典诗歌的格律的传统,提出了一套创造新格律诗的理论,倡导新诗应具备“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闻一多的诗,是他的艺术倡导的实践。他的大部分诗作,犹如一张张重彩的油画,他不只喜用浓重的笔触描绘形象,渲染氛围,尤擅于在大胆的想像、新奇的比喻中变幻种种不一样的情调色彩,再配上和谐的音节、整饬的诗句这类优美的艺术形式的框架,使他的诗成为一幅完整的艺术品。但有时因为刻意雕琢,便失去素朴与自然美的光华。闻一多所主张的新格律诗理论和独树一帜的诗歌创作影响了为数海量的诗人,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的新格律诗派,在新诗进步史上写下了要紧的一页。

  闻一多的收获并不限于新诗创作与倡导新格律诗理论,他在中国古时候文学研究和古时候文化研究方面所获得的创造性的重大收获,引起了学术思想界更为强烈而常见的震动。应该说,闻一多在中国现代学术思想史上的要紧地位,在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在中国古时候文学及古时候文化研究范围的发展性贡献。后来他走出书斋,投身民主运动,可以具备那样大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同样是和他在新诗创作及古时候文学研究方面的卓越收获分不开的。

  有关资料

  被叫做“热情如火”的诗人闻一多,不但写了很多激昂的爱国诗,也写过不少充满柔情蜜意的爱情诗。比如在原名《爱的风波》后改名《风波》一诗中,诗人描写“烧的如此狂”的爱情使人惊喜,又因怕把她失去而“放声大哭”;又如,在《幻中的邂逅》一诗中,把爱情描写成为“仿佛一簇白云,濛濛漠漠,拥`一只素氅朱冠的仙鹤”,“在月光里浸着”的“娉婷的模样”,把诗人扰得“辗转空床,通夜无睡”。在《贡臣》一诗中,诗人把爱情比喻为“我的王”,甘愿作她的“贡臣”,为她贡献所有。诗人“悄悄地等着你的爱潮膨胀”,但,“老等,等不到你的潮头!”

  在散文中,闻一多对女人、对爱情的歌颂就愈加直率和坦露。1921年5月,闻一多在《评本学年周刊里的新诗》一文中写道:“女人是诗人的理想,诗人眼里宇宙间最高洁最醇美的东西便是女人”,“如果是没女性,一大半的诗——大半最宝贵的诗,不会产生了”。他还说:“严格说来,只有男女间恋爱的情感,是最热烈的情感,所以是最高最真的情感。”这类都说明年轻人闻一多对女性和爱情充满着浪漫的渴望和憧憬。

  但,现实生活却强迫闻一多同意爸爸妈妈之命,和一个没“恋爱的情感”的女子结婚!

  1921年底,一封封催他回家结婚的信从家乡湖北浠水县寄到清华园,使闻一多陷入极端的烦恼之中。

  原来,将近十年以前,即1912年,十四岁的闻一多考上清华学校时,爸爸妈妈为他订了婚,对象名高孝贞,她1903年出生在一个官宦家庭,和闻家还是远房姨表亲。闻一多考取清华后,高孝贞的爸爸觉得这孩子有出息,便主动提出要将女儿嫁给他。亲上加亲,又是门当户对,闻一多的爸爸妈妈欣然赞同,便订下了娃娃亲。

  当时,闻一多埋头学习,并积极从事校内的各种文学艺术活动,对此事并无多大考虑。目前快毕业了,问题来了:清华是留美预备学校,学生毕业后可以公费贸学美国五年!爸爸妈妈怕他出国留学,就拴不住了;即使回来了,也是二十七八岁了,太大了,而且要让高家的小姐在闺中等四五年,也不好交代。因此多次来信,催闻一多回去结婚。闻一多据理力争,无济于事,这对闻一多是个很大的打击。

  他在题为《十一年1月2日作》的诗中充分表现出这种痛苦的心情:“……你那被爱蜜饯了的肥心,大家讲,/本是为了滋养那些嬉笑的花儿的,现在却长满了愁苦底荆棘——/他的根已将你的心越捆越紧,越缠越密。/……生活对你偏是那样地凶残;/你看!又是一个新年——好可怕的新年!/张着牙戟齿巨的大嘴招呼你上前;/你退既不可以,进又白白地往死嘴里钻!”诗人甚至想到了死:“那也对啊!——死!你要来就快来,/快来断送了这无边的痛苦!……”“十一年”指的是民国十一年,即1922年,这年1月2日,可能是他被迫回家结婚的日子。他以这一天为题写诗,大概是让自己牢牢记住这痛苦的一天吧!

  闻一多回故乡浠水结婚时,提出不祭祖、不可以跪拜礼、不闹洞房等条件,爸爸妈妈可能约略了解他心里的委屈,所以赞同。结婚那一天,一早起来他又钻进书房看书,家人硬是生拉硬拽才给他理了发,洗了澡,换了衣服,但一转眼他又不见了。当外面鼓乐齐鸣,鞭炮震天,迎新的花轿已抬着新娘回来时,却到处找不到新郎,原来他又钻到书房看书了。大伙七手八脚,连推带拉,才把他拥到前厅举行了结婚典礼。闻一多的这种态度,也可以说是对爸爸妈妈包办婚姻一种无可奈何的消极抵抗。

  蜜月期间,他对新娘了非常冷淡,倒是热心于诗的研究,最后完成了一篇洋洋两万余字的论文《律诗的研究》。他对结婚的不满也并未因结婚而消减,从老家回清华将来,他于1922年5月7日写信给弟弟家驷,痛说我们的不幸:“大伙庭以外,我目前又或有了一个小家庭。我一想起,我便为之切齿发指!我不愿结婚,逼迫我结婚,不愿养子,逼迫我养子……宋诗人林和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我将以诗为妻,以画为子……家庭是一把铁链,捆着我的手,捆着我的脚,捆着我的喉咙,还捆着我的脑筋;我不把他摆脱了,撞碎了,我将永远没自由,永远没生命!……我了解环境已迫得我发狂了,我这一生完了。我只作一个颠颠倒倒的疯诗人罢了!世界还有哪些留恋的?活一天算一天罢了!……”

  应该指出,闻一多虽然对婚姻极端不满,但仍然对老婆采取关心和负责的态度。蜜月过后,高孝贞按风俗回娘家,闻一多于回校途经武昌时,专门写信给爸爸妈妈,需要让她早日回来念书。信中说:“我此次归娶,纯以恐为两大人增忧。我自揣此举,诚为一大牺牲。然为我大人牺牲,是我应当并且心愿的。现在我所敢求于两大人者,只此让我妇早归求学一事耳!大人爱子心切,当不藐视此请也。……如两大人必固执俗见,我敢冒不孝之名,谓两大人为麻木不仁也。”

  闻一多一向非常尊重爸爸妈妈,讲话非常注意分寸、礼节,但这封信言辞相当激烈、尖锐,足见他对高孝贞念书问题十分看重。在他的恳求下,爸爸妈妈后来送高孝贞进入武昌女子职业学校。1922年夏,闻一多赴美后,继续关心老婆的学习状况,写家信时常常询问和叮嘱,而且从精神上鼓励老婆要有志气,努力成为一个有学问、有能力的人。在一封家信中,他举美国著名女诗人海德夫人的重大收获为例,说明“女性并非不可以造大学问,大家美术学院的教员多半是女性。女性并不弱似男性。外国女性是如此,中国女性何尝不是如此呢?”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