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指导办法

   日期:2024-04-03     来源:www.zhixueshuo.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356    评论:0    
核心提示: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指导办法  相信大伙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广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办法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体。那样问题来了,记叙文如何写?下面是我们为大伙采集的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指导办法,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到...

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指导办法

  相信大伙都接触过作文吧,尤其是应用极广的记叙文,记叙文是一种以记叙为主要表达办法的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的文体。那样问题来了,记叙文如何写?下面是我们为大伙采集的记叙文的写作需要指导办法,仅供参考,期望可以帮助到大伙。

记叙文的写作要求指导方法

  1、要点要交代了解

  记叙的需要即时间、地址、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记叙文既然是记人叙事的,而事情一直有空闲、地址、前因后果的,因此,写记叙文总要交代了解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和地址,干什么事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如何,假如不把这类记叙的要点说了解,文章就看上去内容不完整、脉络不明确。也就不可以非常不错地表达中心思想。

  交代记叙的要点有两点需要注意。第一由于事情有时是比较复杂的,伴随事情的进步,人物活动在增减,时间在推移,地址在转换,场景在变化,所以写作时要随时把这类变化交代了解。第二,在一篇具体的记叙文中,这类要点怎么样交代,不是死板的,也无需平均用力,某些要点,比如时间和地址,假如读者已经熟知,或与文章内容关系不大,有时也可以不写或略写,有些事,应当写明发生在某年某月某日某时;有些事,只说“十几年前”或“我小时候”就能了,所有要依据表达需要而定,切不可机械照搬某种模式。

  2、立意要深刻新颖

  从“深”处立意。“深”是指深刻。依据我们的思想认识、生活体验,从中找出大家感受最深刻的东西,去反映生活的真实本质。某些生活细节、平凡小事,在不经意间,会触动大家的心弦。在感动之余,大家何不揭开事件表面的面纱,去领会、咀嚼一下内在的、本质的东西呢?

  从“新”处立意。“新”是指具备年代精神。每一个人的思想经验,都是年代的产物。假如你能时时站在全新的角度,把握年代的主旋律,那样,你肯定能从一些容易见到的事中翻出一些新的感受来。

  从“小”处立意。“小”是指平凡的小事。你要擅长借日常细小的材料来反映日常的典型意义。吃饭、走路是小事,但唐人李绅能在吃饭时慨叹“粒粒皆辛苦”,鲁迅能在回“故乡”时考虑走哪种生活、社会的道路。其实,你也可以从念书交友、梳洗着装等琐屑小事中找出生活表层之下的典型意义,从而提炼出适合的主题。

  3、中心要明确集中

  中心思想要明确集中,是对所有文体的基本需要,所选的材料都是要紧紧围绕着中心思想的,让读者在看完文章之后对文章所写内容有一个明确透彻的理解和认识。假如文章的中心思想不清楚,所写内容散乱,读者便不知作者所云,更谈不上理解文章内容了。在一篇文章中,最好集中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即便写几件事,也应从头至尾一线贯串,不可以搞多个中心,喧宾夺主。

  4、内容要具体生动

  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集中了,还应让表现中心思想的内容具体生动。大家在写作时、总是容易犯内容抽象笼统、材料剪裁不当、材料不够典型的问题,这类都会干扰文章中心的表现。为了使文章的内容具体生动,大家可以选取那些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所选材料要“真”“精”“新”。所谓“真”,就是应该注意材料的真实性,如实反映自己最熟知的现实生活;所谓“精”,是指选材不在于多,而应依据主题需要,选取典型材料,以少胜多;所谓“新”,是指选材要新颖,即便是平凡小事,也要有年代气息。

  5、表达要灵活多变

  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等表达方法并非孤立地运用在一篇文章中,而是综合运用的。大家在写记叙文时不肯定每一种表达方法都用,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或两三种综合运用即可。通常来讲,记叙和描写是记叙文中常见的两种表达方法,抒情和议论也常常运用,主如果用来抒发情感。但不管使用哪种表达方法,还是要以记叙为主,从记叙中自然引发出来,而不是脱离记叙内容,凭空添加进来。

  6、结构布局要严谨

  记叙文是非常讲究布局谋篇的,一件普通的小事,假如大家擅长安排文章结构,也能体现出波澜起伏的艺术成效,应该注意安排好文章的开头、过渡和结尾。

  从行文次序来看,记叙文的结构安排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以介绍人物、事物为主的记叙文,结构上一般根据“总一分一总”“总一分”“分一总”这三种方法来安排,其中“总一分一总”运用最常见。所谓“总”,即是概述;“分”就是对,‘总”的展开,展开的内容之间一般是并列关系。

  以叙述事件过程为主的记叙文,一般根据时间、地址的转换,或者事件发生、进步的顺序来安排结构。其中,以事件进步变化为线索的做法较为常用,即根据”发生一进步一高潮一结局”来安排结构。

  以叙述感想、怎么看为主要内容的记叙文,结构安排一般遵从感想、认识的进步变化,比如不喜欢某人—因某个契机而对此人产生兴趣—通过交往真的知道此人—赞扬此人的品质

  回忆性的记叙文一般以倒叙手法开头,结尾再“回到目前”,使全文的结构形成环状。行文中假如有需要补充说明的事件或人物,可使用插叙的手法,但文字不要过多,同上下文的意思要连接起来。

  7、顺序要适合合理

  记叙的顺序一般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等。顺叙是按人物的历程或事件的进步先后次序叙述。这种叙述力一式符合大家认识事物的习惯。倒叙是把事件的结果或事件进步中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来写,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叙述。它能导致悬念,渲染氛围,使文章波澜起伏。插叙分为追叙和补叙,是依据补充说明或交代衬托的需要,暂时中断原叙述线索而插人有关的另一人或事的叙述,它能使内容更充实,情节更曲折。平叙是对同时发生的两件以上的事情的叙述,也叫分叙,是“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手法。不论使用哪种叙述办法,都要根据叙述的基本规则办事,努力做到完整明确,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语言流畅。

  8、人称要通篇一致

  在记叙文中,一般有两三种人称,即“第一人称”“第二人称”和“第三人称”。前者用“我”“大家”来作为叙述的主体,后者用“他”“他们”来作为叙述的主体。第二人称用一般较少,但在记叙文中抒情时可用到它。用第一人称可使叙述看上去真切,而且便于表达细致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可直接倾诉感情,与未登场的“你”直接对话,自然亲切;用第三人称则便于超越时空限制,更便于叙述发生在不同时间与不同地址的事情。

  对于作者来讲,不管使用哪一种人称,都应把那一种人称用到底。也就是说,不应在行文中间变换人称,假如变换了人称,文章的线索就会中断,叙述就会混乱,从而看上去不近情理。

  9、记叙详略要得当

  若是记事的文章一般都要将开端、进步、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交代了解。虽不是每个事件都有剧烈的冲突,但高潮部分都是存在的。通常来讲,高潮部分是记叙的重点,要写得比较详细;其他部分只须交代了解即可。

  写人的文章,重点在于能突出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可以对人物的外貌进行详尽的描绘,通过外貌描写来体现性格;也可以引述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神态等,表现其内心世界。假如要通过几件事来表现人物不同侧面的性格特点,则要抓住一件事和一个侧面作为重点,其他的可以相应简略。如此的安排可以防止因内容过于琐碎而使中心不鲜明。

  写景状物的文章先要确定记叙的顺序,在这个顺序中突出最能体现景物特点的部分。譬如写月季花,最引人注目的显然是它的花朵,所以就要从颜色、形态等方面进行描写,叶、茎、根等其他部分则可以略写。

  应该注意,详略是相对而言的。详写不是要面面俱到,略写也不仅仅是一笔带过,而是要依据内容、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详、略安排。

  10、语言要生动形象

  写出一篇出色的记叙文,在语言上要把握住以下几个方面一同的需要:

  第一,规范准确。这是对语言文字最基本的需要。要运用规范的文字,不可以生造词汇;注意语法的正确和句式的完整;运用修辞手法时,不要违背基本规则,比如比喻的本体和喻体要在某方面有相似性,排比句要由三句以上的句子构成等。

  第二,通顺流畅。所谓通顺流畅,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说要用词适合,意思了解,没语病或歧义。这是字面层次上的需要。第二层含义更要紧,就是要符合逻辑,上下文联系紧密。

  第三,适合生动一篇记叙文,只干巴巴地交代一个人做了一些事,即便没任何遣词造句上的语法错误,还是称不上语言优美。在记叙中适合地运用描写,使用修辞手法,挑选适合而传神的修饰性语句,都会使文章增加吸引力,语言也更有文采。

  最后,有特点的语言能使文章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但经过练习,是可以找到一种合适我们的语言风格的。

  拓展:初中生记叙文写作方法指导办法

  大家常说,“文无定法”,此话并很好。然而,面对初学写作的中学生,教一些基本的写作常识,有步骤地进行写作练习,这对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使其少走弯路,是完全必要的。

  1、指导学生掌握察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初中生写作文,也不可以脱离生活。初中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感觉无话可说。这是为何呢?归根结底是平常不留神察看。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虚假的,自然没感人的力量。可见,察看生活是写作的首要条件。只有全方位、细致、认真地察看生活,才能直接从日常获得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掌握察看生活,不只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以后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与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如何察看生活,对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讲,是个难点。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训练大家的双眼,擅长察看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训练大家的耳朵,擅长听取其他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察看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中一年级学生纯真无邪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特别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知道中学的校史、设施,尤其是非常想知道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征,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察看对象。察看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尤其是眼神,与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察看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察看的需要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点。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察看对象的独一无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防止“千人一面”的弊病。

  第二,察看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察看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察看对象与其他人不一样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一样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总是带有性格化的特点。所以,察看需要细致入微。察看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明确,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察看。有比较才有辨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察看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即生气时、开心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况的不同的地方。如此,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一个学生都按需要写了察看笔记。写作之前,我第三强调,描写需要突出人物特点,不需要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部分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比如王瑞琦同学,在描写数学郭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双眼的特点。她是如此描写的:“他的眉毛很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双眼不大,可非常有神。”她在写郭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征。文中写道:“每当大家上数学课时,班上一直非常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郭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一直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些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很好,竟非常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伙哄堂大笑。有些同学答对了,郭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样的情况下,郭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大家。如此,既能让大家认真考虑、活跃思维,又能使大家对所学的定义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重要是察看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察看中的收成,我需要学生认真概要察看的过程和领会。王瑞琦同学概要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郭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察看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非常有特点。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非常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注意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与动作上的一些特征。假如我不需要心察看,就没办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可以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点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察看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可写的了。

  2、写熟知的人和事

  指导学生写作,我还需要学生写自己熟知的人和事。由于熟知的人和事,都是自己知道透彻、认识深刻、感受深切的,写作时就能准确地把握住写作对象的个性特点,就能写得真实自然,生动形象,具备感人的力量。

  日常,学生接触最多的是爸爸妈妈、老师和同学。因此,学生对他们的外貌、性格、喜好、思想品质等了如指掌,描写时自然容易抓住人物的特征。但要想让学生把人物写得有血有肉,还需要在写法上给他们以具体的指导。我的具体做法是:

  第一,写人物说了什么,做了哪些。

  描写人物大体是从外貌、语言、动作和心理入手。但在一篇写人为主的记叙文中,这四个方面并不是要全写,有时外貌和心理可以不写,当然,要依据具体状况而决定。然而人物说的话、做的事需要要写,而且还要写得具体、真切。不然,就很难表现人物的思想品质或精神风貌。

  第二,写人物如何说的,如何做的。

  写人物说话,要写出在不同场所说话时的表情、姿态和神色。写人物做事,要一步步地写出人物的动作,或处置问题的方法办法等。无论是语言描写,还是动作描写,都要符合人物的年龄、身份、职业、习惯等,不然就会平平淡淡、干干巴巴,不可以表现出人物的个性化特点。

  第三,叫人物自我表演。

  学生写作前,我强调指出写人物说话、做事,最好叫人物自己说、自己做。作者要像故事片中的导演,在幕后指挥,叫人物自我表演。而不要像纪录片中的解释说明员,自己一味地介绍。如此,笔下的人物才富有立体感,才能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好成效。

  比如沈静同学的作文《一位让我敬爱的人》,描写的人物是我校的张校长,作文选取了两个事例,表现张校长对工作认真负责、关心同学的好品质。其中的一个事例是如此写的:“星期六上午大家也得上课。早晨,我早早来到教室,刚脱下外衣,就冷得打颤。一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冷吗?教室里暖气热吗?’那样亲切。我回头一看,原来是张校长。她走到暖气前,摸了摸,摇摇头,显出几分焦急和不安……快上课了,张校长又来了,对大家说:‘同学们,这几天冷,大伙要多喝热水,有条件的要天天喝两袋板兰根,预防感冒,记住了吗?要当作业来完成。’然后用手扶了一下眼镜,到别的班去了。”这篇作文,注意叫人物自我表演,所以,给人留下了较深刻的印象。

  指导学生写熟知的事,我主如果让他们写自己历程的事。学生自己是参与者,对事情进步的全过程与每个阶段的特征,都十分了解,写起来自然很容易。特别可以把我们的感受与认识写进来,从而揭示出事情的意义。那样,如何叙事才能具体、真切呢?我是如此指导的。

  第一,要交代了解记叙的要点。

  记叙的要点包含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叙事时,要交代了解什么时间、什么地址、什么人物、任何事情与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这六要点,只有在没有妨碍其他人看清楚的状况下,才能省略其中的一两个。

  学生在叙事时,一般都能写清时间、地址、人物、事情的起因和结果,却总是把事情的过程叙述得很简单、空泛,不可以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为解决这一难题,我就强化练习学生写好事情的进步过程,力求在短期内,达到肯定的成效。

  第二,写好矛盾冲突和结局。

  因为年龄、年代的差异,学生在家会与父母发生矛盾冲突,在学校会与老师、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即便自己,也会在思想上产生矛盾冲突。经过双方的一同努力或我们的觉悟,矛盾冲突最后会得以妥善解决的。我需要学生写作文尽可能写好事物进步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并且力争写出出人出人预料,又合乎情理之中的结局,使文章曲折动人,富有吸引力。

  比如罗飞雪同学的作文《一字之争》,就写得非常不错。他在作文中写道:他父亲让他背诵唐代贺知章的诗《回乡偶书》。当他背到“乡音无改鬓毛衰”时,他父亲严肃地批评他,为何把“衰”字读成“cuī”了。罗飞雪听了,非常委屈地说:“爸,是你错了,(衰)字在这里就读(cuī)。”他本以为父子之间又得来一场面红耳赤的唇枪舌战。而他父亲却搬出几本字典、词典,与他一同查找,结果费了一个半小时的时间,也没查到。罗飞雪就不耐烦地说:“爸,算了吧,就听你的念(shuāi)吧。”他父亲听后,反而愈加严厉地对他说:“什么叫算了,做学问,就要老老实实,认认真真,有错必改!”他只好硬着头皮继续查找。两个小时过去了,他父亲突然捧着《古时候汉语》开心地叫起来,说这里就是读(cuī),“父亲错怪你了,向你认错!”作文最后写道:“父亲是个工程师,常识渊博,居然向我认了错,可在‘认真’二字上,我却输给了父亲。”这篇作文写得成功的根本缘由是把矛盾冲突表现得合情合理,结局出人意料,作文的主题也突出了。

  3、片断写作练习

  写整篇作文固然要紧,但浪费时间较多。因此,在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的同时,我还指导学生写片断训练,以突出写作练习的重点,二者交叉进行,不断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所谓“片断”就是一篇文章中的一段。一篇完整的文章都由不一样的片断组成。所以,写好片断对写好整篇文章是非常有帮助的。

  如何写好片断呢?我向学生提出四点需要。

  第一,要围绕一个中心写。由于是片断,内容要集中,不可以漫无边际地写。

  第二,要真实。需要写我们的亲身历程或写我们的察看所得,不可以脱离生活,编造离奇的故事。

  第三,要具体。写源于己所看到的或听到的情景,不可以空洞无物。

  第四,要写源于己的点滴感受。也就是要赋予片断肯定的思想意义。

  初中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能力有限,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总是不知从何下笔。我就出一些题目,如《街头见闻》、《早晨》、《招待客人》等。有时,我规定出写作范围,如场面描写、心理描写等,让学生自拟题目。但无论命题,还是自拟题,都需要根据我提的四点需要去写。

  经过反复的练习,获得了可喜的成绩。比如李峥同学写的《街头见闻》,全文是如此的:

  下午,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看到了一个可爱的小姑娘。她看起来只有6、七岁,红润的脸颊上,有一双明亮的小圆双眼,翘着小鼻子,穿着一件花毛衣。她手里拿着一封信,蹦蹦跳跳地跑到邮筒前,信上的字迹歪歪扭扭。她踮着脚尖,刚要投入,忽地又把手缩了回来,用小手轻轻地爱抚着信封。而后,她又踮起脚,当她再一次投放的时候,她又犹豫了。接着,她又把信非常快地抽了回来,在信封上面轻轻地吻了一下,才投进信筒。之后,才蹦蹦跳跳地跑远了,一个小花点消失在我的视线里。

  我猜测着,她的信是寄给哪个的呢?但我深信,无论是寄给她远在外地的爸爸妈妈,寄给抚养她长大的奶奶,还是寄给她的伙伴,她的真挚的感情,都会使那个人感动的。她不是把我这个与她素不相识的姐姐都给感动了吗?

  这篇片断把小姑娘投信时,那欲投又舍不能投的矛盾心理,描绘得惟妙惟肖;小姑娘纯真的感情,着实让人感动。这个小片断虽不足四百字,却像一幅画面,展示在读者面前,颇有感染力。这是作者细心察看、用心领会生活,并按老师需要认真写作的结果。

  像如此真实具体、清爽简洁的片断还不少。如梁丽华同学的《等》、王雪莉同学的《钥匙终于找到了》,都通过多侧面的描写,层层深入地写出了我们的急切心情。郑铁同学的《送别》,描述了父亲在南昌火车站送他和母亲回北京时,一家人难舍难分的场面,都非常真切感人。

  写小片断的成效怎么样呢?对此,我曾做过调查。大部分学生觉得,写小片断自己确定中心,自己选材、浪费时间不多,自由灵活,能提升察看能力,有话可说,又为写大作文积累了材料,对提升写作水平非常有帮助。

  4、教学生自批作文

  修改文章是写作的要紧环节。鲁迅先生说:“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在《我如何写起小说来》这篇文章里又说:“我做完之后,总要看两遍,自己感觉拗口的,就增删几个字,必须要它读得顺口。”这是鲁迅先生修改文章的切身体会。然而,学生写完作文,总是一遍也不检查,一字也不修改,就匆匆交给老师。如此做事马虎,主如果写作态度不端正。但,学生不会修改文章,也是个实质问题。

  就修改文章而言,并没什么固定的办法。初中一年级学生写作能力非常有限,让他们自己修改文章,就愈加困难了。所以,需要教给他们一些办法。

  第一,是朗读。让学生了解只有读,才能发现错别字和不合语法的病句。语感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写作文后,我让他们放声读两遍。有时,还让他们录音,然后放录音,听听是不是有词句的错误。听到有问题的地方,用笔划出来。这种办法简单、易做,学生乐于同意。

  第二,介绍词句修改的具体办法。

  1、删。删去多余的字、词、句,使语言简洁明快。如:“我从没到去世界公园,这一次还是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头一次到世界公园,当然以前没到过。因此,“从没到去世界公园,这一次”,都要删掉。

  2、增。增加一两个或几个字,使语句明确、生动、流畅。如:“他拉开门,拿出一听可乐。”拉开什么门呢?不清楚。“门”前面应该增加“冰箱”两个字。再如:“老师生气了,看着我。”在“看着我”前应加上“瞪着眼”三个字,就能生动地表现出“老师生气”的样子。

  3、调。调整语序,使表达合乎逻辑。如:“我过生日那天,姑姑送给我非常好看的一件毛衣”。”“非常漂亮”这个短语,是修饰毛衣的,而不是修饰“一件”的,应调到“毛衣”的前面,才合情理。

  4、换。换个词或句子,使表达更严密。如:“对怎么样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问题,大家争吵得非常激烈。”对严肃问题发表怎么看,用“争吵”来表达是不妥当的,应换成“争论”或“争辩”。

  5、改。作文中的错别字和标点符号的错误,应认真对待,予以改正。

  以上是给学生所讲的五种修改办法,所举例句,都是学生自己用我讲的办法修改的。在修改中,我需要学生运用教程中介绍的修改符号,予以改正。在学生自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互改。两人或几人一组,相互评论,取长补短,一同提升。

  至于对作文的选材、立意、结构等进行修改,因为初中一年级学生水平的限制,暂没提出更高的需要。我只须求学生写作之前,列出提纲,确定好中心,选好材料,安排好结构,然后按提纲作文。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