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老节日是传统文化的要紧载体,古老节日的形成蕴含了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古老节日看重祖先神灵信仰与祭祀活动,祖先神灵信仰是古老传统节日的核心。下面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5篇,期望对大伙有所帮助。
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1
作为一个福建人来讲,对于当地的风俗,我可是再熟知不过了。无论是节日风俗,还是其他的。我都是有问必答。就拿新年的风俗来讲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大家泉州从初中一年级到十五,都称为“春节”,要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去。
从正月初中一年级到初四,大家都欢度新年,初五,百业经营,俗称“初五隔开,初六淘肥,初七生活日,初八五谷过生日。”当零点一到,四处爆竹声响成一片,大家就会在家里厅堂设案,摆上三牲、水果、清茶、金猪等供品,点上三支清香,点蜡烛,恭拜“天公”,祭祀祖先,这种祭祀一直持续到初四。
除夕之夜要守岁至深夜12点钟,迎来了新年黎明,家家户户都燃放烟花爆竹。开门迎春纳祥,俗称“开正”。
元日,每家每户都会把自己家里的小孩早点叫起来,帖红,逢门必贴,无论前后,无论大小。
清晨,无论男女老少,纷纷起床盥洗,穿上早已筹备好的新衣。早餐合家吃面线加鸡蛋,吃蛋去壳,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早餐后都会外出走访邻居,笑脸相迎,初次见面皆要互道“恭喜”。就拿新年的风俗来讲吧,对于这方面,我可称得上是“万事通”呀!
到了正月初九,也就是“天诞日”,民间常见都要“敬天公”,放爆竹、点上一对红烛灯。祈求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大厅的天井口用两条长凳架起一块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庙”,桌前摆上三牲,隆重的主牲是大猪头,第二是五斤大猪脚,边牲是鸡、鱼、或鱿鱼干、目鱼干,这三项组成三牲,放在一个大盘子里。与酒瓶、酒杯。这类都得在当天的清晨摆好。长辈领着全家大小,跪在桌前叩谢玉皇大帝保庇平安顺舒的浩大天恩。同时,也向玉皇大帝有所祈请,并许愿日后隆重酬谢。
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一天,大伙都要吃“元宵丸”。泉州的元宵丸闻名遐迩,其制法与其他区域独一无二。以炒熟的花生米磨成沫,加上白糖、芝麻、蜜冬瓜、金桔泥……捏成丸陷,沾湿后置于有干糯米的盘子里。此外,我最开心,最期待的事情就是“闹花灯”了,这个活动,把元宵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每个人都会去逛花灯,整条街道上都挂满了花灯,还有很多的灯谜。这类可不是普通的花灯,都是请泉州的灯匠精制。品种繁多,平常都极少见。这也大大丰富了泉州人民的文娱生活。
这就是泉州新年的风俗民情,每家每户都是红红火火地春节;都是开高兴心地迎接新年黎明的到来!
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2
阴历5月初五谓之“端午节”,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中原汉人南徙开发八闽,带来了中原纪念屈原的端午风俗,与闽越族的“龙子节”糅合成八闽传统的端午趣俗。
端午节“出生”在中国,风俗由来与传闻甚多。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名篇,已广泛深入人心。但总体而言,福建和台湾的端午节庆同出一源,民间沿袭风俗亦大致相若,足见台海两岸人民一脉相承、鱼水相依。
福建泉州区域端午节庆更具独特的风格。明清以来,每逢5月初五都会出现“泉州总口,与台湾鹿仔港对渡”的盛况。两地人民身披节日盛装,同江竞舟泼水,交融情谊。一九九九年6月18日古镇蚶江和台湾彰化县和美镇镇平里联袂举办“海峡龙舟竞渡邀请赛”系列活动,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海峡情”民俗画卷,令海峡两岸同胞流连忘返,期待着“三通”达成日,神龙飞架两岸来。
福建和台湾各地,民间在过端午节时,通常家庭都要吃粽子、挂艾蒲、饮雄黄、佩香囊等作“避邪”保健用。同时在自己家里门楣间插上艾叶、菖蒲,兼插禾稗茎与榕树枝,象征老而弥坚。台湾民众采艾插榕的风俗,事实上也是一种思念乡里故土的寄托。
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3
今天是阴历5月初五——端午节。在潮汕大地,这是一个节味非常浓的日子。在大家家,也一直保留着一些潮汕传统的风俗。
吃粽
端午节这天,大家全家大小都会吃粽子。因为包粽子的工序比较多,所以大家通常都是到店里买现成的潮汕当地的粽子。下面盘中的这两个粽子就是我中午吃的。一个是咸香的,一个清甜的。
除去吃粽子,潮汕端午节还有吃栀粽的风俗。栀粽是潮汕特有些,它是用栀子捣碎后浸泡去渣,将黄色液体渗入蒲姜碱液,再渗入糯米粉浆中,搅匀后放入竹箕蒸熟而成的。蒸熟后呈黄色,吃时可纱线切割成小片,醮粉糖吃,有健胃去湿之效果。下面盘中的就是栀粽。
插艾草,洗艾澡
在端午节这天,我妈会买来不少的艾草。一些用于挂在门的两边,一些则用于煮汤供全家人沐浴用。
有句民谚是如此说的,“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潮汕区域,不少家庭都还保留着在端午节挂艾叶辟邪的传统风俗。
每年的端午节,母亲都会把买来的艾草切段洗净后煮汤,因为大家家人多,母亲都要煮上好几锅艾草汤。据了解用艾草汤来沐浴,能驱邪祛病,对身体大有好处。每次沐浴之后,能感觉都整体舒畅,神清气爽。所以,从小时候到目前,每年的端午节,我都会洗“艾草澡”。呵呵!目前我就能闻到自己身上的艾草香气呢!
除去吃粽子,插艾草,洗艾澡,潮汕还有一个主要风俗,那就是赛龙舟。不过因为赛龙舟的地方都是在农村,交通不是很便捷,所以我没去看。呵呵!
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4
端午节的那天给家打电话,妈妈说,家煮了一锅的鸡蛋,包了不少我爱吃的肉粽,爸爸还在门前插起了艾草。
我在电话这边一时哽咽,妈妈的话让我想起了以前在家的时候,每到端午节,妈妈忙着煮鸡蛋,包粽子,我和妹妹就和村里的不少小孩去沟边拔艾草,每次拔得不多,却非常晚才回。大家这类小孩就在那边打闹,嘻嘻哈哈偶尔还会红脸甚至哭鼻子。
端午的那几天,我也在这边的大街上看见过艾草,放在手里的一小把,挨近时隐约闻到一小股清幽的香气。那种香是与众不同的,是别的东西复制不来的,特别是在都市里,那种田园的乡间的东西更是稀罕的有味道的。
想着爸爸欠起身轻轻的将艾草插在门旁的石缝里,想起妈妈坐在放满苇叶的大盆前认真的包着粽子,想起目前依然有小孩相约着去沟边拔艾草,我突然略有的伤感。
妈妈还在电话里絮叨。我想妈妈可能老了,一直在回忆,说起以前的事一时半会儿停不下来。我便垂下头慢慢的听,妈妈又说起她的端午节,那时姥姥还在,妈妈的姊妹兄弟又多,一直闹哄哄的聚在厨房里,又馋又急的盯着锅里的粽子,姥姥每次都得拿扫把撵着出去。
我在这边听着妈妈说起这段时咯咯地笑,我也便跟着笑。我突然发现妈妈跟孩子似的,说起姥姥,满满的依靠。
说话间抬头看见几个学生摸样的女生吃着粽子相互间有说有笑的走过来,我闻到一种糯米和蜜枣的香甜。
今年的端午节本来计划去莲花湖那边包粽子的,划划船赏赏景,然后一大群人一块学着包粽子,可是由于下了雨,便没去成,只得在外面的小摊上买了几个粽子吃了。
我问妈妈今年的艾草还是在那个沟边拔得吗妈妈说还是那儿,是我四叔家的孩子拔了送过来的。我想起那个小孩,七八岁的样子,正是调皮的年龄,又爱动,妈妈笑着说那小孩跟我小时候似得多动症,坐一会屁股就像被针扎似得。
妈妈说这话时,我就开始傻乐,突然感觉非常高兴,一想到目前还和以前一样,依然是多动,就仿佛还没长大一样,被妈妈当成小孩,语气里是责怪也是疼爱。可是一晃我都二十了,家的那些小时候玩的伙伴目前也大多成家了。春节回家的时候妈妈还说起,哪个哪个哪个结婚了,哪个哪个大家都有孩子了,谈起来时,略感觉不可思议。
正想着,忽听妈妈在电话那边说,已经闻到粽子的香味了,可能是粽子要煮熟了,妈妈不放心要过去看看。
挂上电话,我仿佛也闻到那种家乡的厨房里飘出的清香。粽叶的清,糯米的甜,那些淡淡的飘在记忆里的香,让我满心喜悦,满心的真诚。
我迈着轻轻的大步,心里不禁默念, 端午节快乐。
福建泉州端午节作文5
我要继续努力,不断“长大”!念书,能让我学习到很多的常识,这不,目前就跟大伙说一个故事。古时候有一个爱国大诗人,名叫屈原。因受奸人挑拨,被皇上驱逐。但他仍然爱我们的国家,最后投江自尽。后来大家为了纪念屈原,便有了今日的端午节。
端午节,是国内的传统节日。但伴随岁月的流逝,很多地方的节日特点已经不复存在了,可是闽南一带却还有着浓浓的民风民俗。
上午,大伙都会去割艾草。.割来的艾草都被挂在门前屋后。整条街都是绿茫茫的一片,仿佛有千万条绿色的丝巾迎风飞舞。这艾草含义驱蚊除虫,驱灾避邪。
艾草驱邪的民俗流传到今天,而十二点的光阴更被人难以忘怀。
正午十二点。家家户户都端着盆子,到河边取水。用晶莹剔透的水来冲洗脚或脸,洗走自己身上的晦气。之后,大家还会聚集在河边跪拜祭祀。不止是跪拜,在贡台上还供着不少供品,有鸡鸭鱼肉、美酒果蔬等。当然,更必不可少非常重要的粽子。最后,将其中6个粽子投下河去喂鱼虾,祭祀便完毕了。其余的贡品便可以自己带回家食用,以求沾一些福气,带来好运。
午后,端午的又一个高潮到了—采莲。由一个打扮得不堪人目的醉汉为导,抬一尊木雕龙头。龙头雕刻得栩栩如生,双眼炯炯有神,有一股神圣而不可侵犯的威严。身后跟着锣鼓队、花童等。这个游行队伍要进人每家每户舞旗拂尘。主人则要行待客之礼,送一些糖果饼干给他们。队伍有十几米长,由上百人组成。鞭炮声持续不断,锣鼓声响彻云霄。气势真是十分出色!
在端午,孩子子最开心的莫过于得到一件礼物—香包。
它的色彩多以红黄紫为主,表面细绣着一些漂亮的图案。据大大家说,香包里还有很多好东西,喻吉祥如意,带有长辈们对小孩的美好祝愿。
闽南的端午一直那样别具特点,那样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