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
以下是我们给大伙收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欢迎大伙查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3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译文:
老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3月份烟雾迷漫、繁花似锦的春季去扬州。
孤船的帆影日渐远去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只看见长江浩浩荡荡地向天边流去。
名句赏析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3月下扬州。
这首诗前两句叙述友人顺江东下扬州的情形,烟花两字点染出柳如烟、花似锦的一派春光,诗人送别朋友时的惆怅情绪淡淡寺流露了出来。后两句着意描写友人西辞,一片孤帆,伴着诗人的朋友漂向水天相连的远方,直至帆影消失在碧空尽头,诗人却仍伫立楼头,凝眸远望,不愿离去。诗中没一个说到离愁别思,但字里行间却分明流露出朋友远去的惆怅与留恋。在诗人笔下,深厚的感情寓于动人的景物描绘之中,情与景达到了高度完美的融合。
【赏析一】
这首送别诗有它自身特殊的情味。它不一样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一样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这样,是由于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由于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年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区域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携带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青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黄金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个时候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兴盛,季节是烟花3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区域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喜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非常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氛围里进行的。李白心里没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觉得孟浩然这趟旅游快乐得非常,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伴随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由于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常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又是传闻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氛围。
烟花3月下扬州,在3月上加 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氛围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3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年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3月,不只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年代氛围。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的后两句看着好像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则。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哪个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目前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讲,又是携带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3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则,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赏析二】
这是一首送别诗。孟浩然从湖北到广陵去,李白在黄鹤楼给他送行,作了这首诗时间应当在李白出蜀漫游将来。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却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安陆境外,这个时候,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这个时候他正想出游吴、越一带,两位大诗人在黄鹤楼分别,留下著名诗篇。诗题中之广陵的之就是至的意思。
诗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由于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样去的地方也就势必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 烟花3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坐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3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漂亮而著称,尤其是春季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马上去到的地方,也多少透露了孟浩然对此行的羡慕之意。以上两句写送别状况,还没写离别之情。
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留。,写作者送走了好友,一个人在黄鹤楼遥望风帆远去的情景,江面上一只载着过人东去的船,渐行渐远,终于在水天相接的碧空中消失,可以看到的只剩下滔滔不绝的长江流水作者的感情伴随视线远去,直望到船儿都已经在碧空中消失。他还伫立着凝望天边的长江流水,可见他对好友的惜别之情了。这种离别之情,倘不是在文字知音之间,是不会这样深刻的。而写离别之情的手法,也只取离别之地的眼前的景物。把感情藏在景物之中;并不直接抒写感情,却越发使人领会到真味情切。
着首诗中的第三句,在宋朝人编的《万首唐人绝句》中写成孤帆远影碧山尽,在陆游的《入蜀记》中,则写成孤帆远映碧山尽,并且竭力称赞他描写入微。此后不一样的版本往往就出现不一样的写法,不过无论是何者,都不失为绝佳诗句。